① 中國2019證券化率是百分之多少
中國2019證券化的效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非常高。
② 2015年6月29曰股市暴跌是怎麼回事
證監會不斷警告股民「炒股有風險,不要賣房和貸款炒股」,這就是信號導向(我從1997年入市,歷來行情政策導向都如是);大盤從去年不到3000點沖到5100,獲利盤和以前的解套盤太多了,獲利活解套出局落袋為安是必然的;年中很多企業資金要回籠。
國際經濟面依然是深陷金融危機,國內則今年經濟下行壓力沉重,所以這輪根本不是「牛市」,只是自2008年以來超級大熊市中的一個超級反彈行情而已;上證到了5000點那段已經呈現指標「頂背離」態勢;最後端午節前幾大利空政策出台。
加上繼續IPO新股成批上市,造成市場上資金面嚴重不足。種種因素加一起造成暴跌。
(2)中國股票證券化率擴展閱讀: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它是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因此又稱作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一級市場)更為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大。
股票市場的前身起源於1602年荷蘭人在阿姆斯特河大橋上進行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的買賣,而正規的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美國。股票市場是投機者和投資者雙雙活躍的地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寒暑表,股票市場的不良現象例如無貨沽空等等。
可以導致股災等各種危害的產生。股票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中國大陸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個交易市場。
③ 2021年中國證券化率
中國的證券化比率為107%
對於中國來說,因為在我國很少有跨國企業,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對外投資能力,如果你還是不能理解,那就把GNP當成GDP吧,因為GNP在今天的全球化中已經越來越落後,已經沒有價值了,巴菲特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證券化率在70%左右,就意味著值得購買股票,如果接近200%,就意味著風險很大,按照這個計算,中國股市不會便宜,因為我們在計算這個證券化比率時,不僅要計算a股,還要計算港股和美股中中國企業的市值,中國的證券化比率為107%,遠高於巴菲特70%的購買標准。
④ 分享第三個判斷市場熱度的指標—證券化率
證券化率又叫巴菲特指標,從名字看就知道是巴菲特提出的。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用公式表示為:證券化率=股票總市值÷GDP(股票總市值一般指A股所有上市公司市值之和,GDP採用上一年度的GDP)。
巴菲特認為若兩者之間的比率處於70%至80%的區間之內,這時買進股票就會有不錯的收益。但如果在這個比例偏高時買進股票,就等於在「玩火」。
用上面這個公式計算,9月16日的證券化率大約為93.5%,超過了80%,說明當前的市場處於比較火熱狀態,不適合進行股票投資。
前前後後我總共分享了三個判斷市場熱度的指標分別為A股成交量( 分享一個判斷市場熱度的指標 )、股債收益率比( 分享一個判斷全市場情況的指標——格雷厄姆指數 )、以及今天的證券化率,有了這三個指標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判斷市場熱度來說,我認為足夠用了。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只要不在市場最火熱的階段投資股票類資產就已經戰勝了大部分的投資者。
⑤ 目前A股總市值是多少萬億
目前在全球股票市場匯總,A股總市值僅次於美股的33.6萬億美元。
2019年中國GDP總量近百萬億元,70.95萬億元的A股總市值佔GDP總量的70%左右。一般來說,一國股市的總市值與其經濟總量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中國近年來GDP的持續增長,已經遠超日本,穩居世界第二。所以股市總市值也穩居世界第二,與經濟總量有一個比較匹配的關系也是理所當然的。
證券化率是股市總市值佔GDP總量的比重,用來衡量一個國家虛擬經濟相對於實體經濟的大小。我們來看以下數據,發達國家的證券化率都比較高,2018年的時候,加拿大、美國、日本已經超過了100%,而當時的中國證券化率是46.48%。
⑥ 2021財富大變局來了!投資底層邏輯已變,未來2-3年要做好准備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人類對於顛覆式變化,往往後知後覺。眼下,中國市場財富分配已進入新的周期,中國家庭財富也正在加速駛向下一個配置拐點。洞見中國財富新趨勢新格局,把握投資潮汐,才能在全球大變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時代的脈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集體「放水」,長期貨幣寬松政策積累了越來越深厚的經濟和債務矛盾,這些結構性矛盾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連續沖擊下不斷激化,史無前例的貨幣大放水將世界經濟推向危險邊緣。
「飲鴆止渴」式危機自救並沒有真正解決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和結構性矛盾, 世界經濟共同下探。2021年既是世界經濟繼續探尋底部的一年,也是從底部再出發、創新突圍底部的一年。
全球經濟早已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問題同時暴露出來,各類危機共振,無限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暫時勝利令全球進入新一輪的通貨膨脹,但「寅吃卯糧」只能緩解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卻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只能將危機一次次延後。
與此同時,全球格局也在發生著重大轉變。
在跨國企業與資本所引領的全球尋租時代,無邊界資本將全球經濟推向不平衡,各國資源稟賦在世界范圍比拼競爭,致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經濟領域再分配,進而將馬太效應發揮到極致,導致經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拉大、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不斷抬頭。
當前世界的經濟形勢,已不可避免滑入「馬爾薩斯陷阱」。 全球化過程中,國家之間充斥著形形色色的零和博弈、霸權主義和叢林法則。
長期金融風險不斷積累,「明斯基時刻」的種子早已深深埋下。一旦長周期風險積累到上限,便會引發過剩產能、超額貨幣、債務危機和資產泡沫的集中清算。
無論危機來自哪個經濟體,「蝴蝶效應」下無人能夠置身事外。因此, 我們對未來經濟下行壓力要有估計和准備,同時也要對投資收益率的下降和財富保值做好准備。
新 科技 革命帶來的經濟轉折點,即將到來
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產能過剩危機, 歷史 上,每次危機的消失都是通過新一輪的 科技 革命和產業革命,從而帶領人類走出危機的泥潭,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科技 創新是助燃時代發展的燃料,新技術產生會超額利潤,引發敏感的創新資本蜂聚。資本與 科技 的再結合,能夠助力經濟再次增長並繁榮。
我國正在由經濟大國向 科技 強國轉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已集中到高新 科技 和消費上,這些行業包括移動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機器人、大數據、無人 科技 、新消費等,第四次 科技 革命已悄然開啟。
所有財富的源泉都來自於 科技 創新,所有經濟的發展也來自於 科技 創新。 新 科技 革命帶來的經濟轉折點即將到來,也勢必將帶來新的財富風口和賺錢機會。
經濟結構轉型大機遇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經濟轉型是必然。十四五階段,我們會從中等收入跨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進入到高收入階段,生產要素稟賦的變化將促使資本結構的變化。
消費升級是驅動經濟結構轉型的原生動力。高收入階段資本會十分豐富,消費升級和經濟賽道換道超車將驅動經濟由製造業不斷向服務業轉型,同時高精尖端等優勢產業、戰略性產業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逐步由趕超變為領先。
國家在下的一盤大棋,在於調結構,將資金和人才資源更好地配置到實體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
具體來講就是降低房地產、金融、教育、互聯網等的利潤和壟斷,以及由此引發的過去長期對民生和實體經濟的擠壓和成本,大力發展製造業、硬 科技 、實體經濟、新能源、新基建、資本市場等。
實體經濟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正道,更是解決現存經濟頑疾的良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框架中,將有一批又一批的產業崛起,帶來一波又一波造富浪潮。
共同富裕——中等收入群體擴大
共同富裕是與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國家安全、碳中和等並駕齊驅的中長期目標。 按照規劃,到2035年,我國中等收入人群要在現有基礎上翻一倍達到8億,屆時我國 社會 階層將從一個金字塔型結構變成一個橄欖型結構。
「橄欖型」 社會 是相對 健康 穩定的 社會 結構。中產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為國家經濟提供頭腦和市場。未來中產將成為 社會 結構的主流。
「橄欖型」分配目標將帶動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轉變,城市化進程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中等收入人群的擴大,消費升級和市場下沉將引爆中國經濟,帶來巨量產業機會和經濟活水。
消費升級的時代或也將引領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賺錢周期,在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巨大的下沉市場空間,而這些也正是三四線城市的投資機會。
權益投資的大時代來臨,增配金融資產
中國股票市場未來將有巨大的擴容空間。中國整體的股票市場證券化率為87%(包括A股、港股、中概股等),與美國1980年代相仿,與當下主要經濟體差距明顯。根據IMF預測,中國GDP將在2025-2030年達到約20萬億美元的水平。假設屆時中國證券化率達到103%(目前法國水平)到135%(目前日本水平)之間,中國股票市場總容量將達到21-27萬億美元,代表了8-14萬億美元的增量, 相當於再造了一個中國股票市場。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經濟驅動方式的轉變,房地產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比例已經見頂。從財富格局上來看,中國房產的高速成長階段帶來的價值紅利已經接近尾聲,金融化程度較低的中國股市,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財富增長的主要接棒者。權益類金融資產或成為家庭財富新的蓄水池。
金融市場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與開放,經濟結構轉型、新興經濟尤其是 科技 創新對資本的需求不斷加大。結合目前的經濟結構與政策趨勢,未來隨著房地產投資吸引力的下降,金融資產佔比將持續上升。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告別全民炒房時代後,權益投資的大時代已經來臨,減少不動產配置增配金融資產將是大勢所趨。
持有優質資產,及早布局新經濟,注重資產配置
資本收益率大於勞動收益率,現金不產生任何收益,反而會被通脹隱性徵稅,因此持有資產是我們搭乘財富快車的關鍵。
不僅要持有資產,還要持有好資產,並且做好資產配置。在財富大變局的當下,構建一個合理的抗風險收益組合,做好個人資產配置,將會使我們的財富增長之路更加游刃有餘。
在全球布局 科技 新周期與中國經濟產業轉型雙重機遇下, 及早布局新經濟資產,通過在價格低點買入新興企業股權、基金, 投資者有望分享中國在 科技 創新、消費升級和產業變革過程中蘊藏的巨大紅利。
藉助長期投資和專業投資的力量
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百年變局的前夕階段。它的長度是以年來計算的,而不是以天或者周來計算的。 時間創造的回報率對最終價值具有巨大的杠桿作用。長期持有能夠通過復利效應放大投資收益。我們有幸站在新的長周期的起點,能夠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買入新經濟新資產, 而堅持長期投資才能最終取得豐厚的回報。
未來機構化投資趨勢中,個人投資者單打獨斗獲得財富的難度非常大。專業投資者擁有更為先進和成熟的投資理念和方法論,投研體系更為系統和嚴謹,藉助專業機構的力量,把錢委託給專業投資者管理,投資效率和勝率要更高。
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每個企業每個人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市場財富分配新信號已初步展現,站在財富分配新周期的起點上,只有緊跟時代旋律,把握投資機會,才能有望搭上國運快車,從「造富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⑦ 證券化率的簡介
證券化率zhèng quàn huà lǜ
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
⑧ 證券化率怎麼算,gdp是按一個季度一個季度算,還是總季度算
根據《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准指引》(2016 年修訂) 中
證券化率
一、基本定義證券化率是指上市公司市值合計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證券化率是衡量證券市場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
計算公式為:SR=MCAP/GDP X 100%
其中:
SR—證券化率
MCAP—上市公司市值
GDP—國內生產總值
二、統計屬性
(一)基本頻度:年
(二)基本計量單位: %
三、指標說明
國內生產總值採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計算 。
GDP有季度GDP和年度GDP。
國家統計局—GDP數據查詢
《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 標准指引 》(2016 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