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去世,曾是中國股市標志性人物,他得了什麼病
首先我對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表示哀悼。至於他究竟是由於得了什麼病而死亡,外人不可能知道,不能妄加猜測。但是現在人在六七十歲,多數人都會得三高基礎病,特別是血壓高,血糖高。
楊百萬原名楊懷新,後因為篤信改變命運,改變自己,懷定了對改革開放的希望。改名楊懷定。1988年上海開放了國庫券轉讓市場。當時的楊懷新因為某些原因和原單位鬧不開心。據說當時楊懷新做工廠倉庫管理員,後來倉庫貨物經常丟失,被單位懷疑監守自盜。一氣之下辭職不幹了,當時無所事事的楊懷新經常看報紙發現異地國庫券價格不同,於是他從外地購買國庫券到上海銷售,一不小心就賺了一百多萬。
②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發行、第一支上市、第一支被帶ST帽子的股票分別是誰
1986年11月14日,「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
000718-蘇寧環球 貌似是第一支ST
③ 中國上市第一個股票是什麼
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 是中國第一隻股票
④ 中國最早的股票是什麼時間發行的
1920年7月1日。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
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4)中國第一個發股票的人擴展閱讀:
現場開戶流程:
辦理上海、深圳證券賬戶卡
投資者可以通過所在地的證券營業部或證券登記機構辦理,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證及復印件,委託他人代辦的,還需提供代辦人身份證及復印件。
證券營業部開戶
(1)所需證件:投資者提供個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深、滬證券賬戶卡原件及復印件;
(2)填寫開戶資料並與證券營業部簽訂《證券買賣委託合同》(或《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同時簽訂有關滬市的《指定交易協議書》;
(3)證券營業部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
(4)需開通證券營業部銀證轉賬業務功能的投資者,注意查閱證券營業部有關此類業務功能的使用說明。
銀證通開戶
(1)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持本人有效身份證、銀行同名儲蓄存摺(如無,可當場開立)及深滬股東代碼卡到已開通「銀證通」業務的銀行網點辦理開戶手續;
(2)填寫表格:填寫《證券委託交易協議書》和《銀券委託協議書》;
(3)設置密碼:表格經過校驗無誤後,當場輸入交易密碼,並領取協議書客戶聯,即可查詢和委託交易。
⑤ 中國第一隻股票是怎麼產生的
您好,1986年11月14日,當鄧小平將「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這俗稱「小飛樂」的股票成了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它讓世界為之轟動。
「中國第一股」誕生?
「中國第一股」的發行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秦其斌。秦其斌1940年出生,復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1984年任上海飛樂電聲總廠廠長,這時的秦其斌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有知識懂技術又有管理經驗。他不甘於僅僅為儀表系統的產品做配套,開始帶領電聲總廠開拓經營。當時,「音樂茶座」十分紅火,他就大膽設
想,提出本廠生產的揚聲器除了給電視機做配套,還可以做成音響。於是.就有了電聲總廠下設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即「小飛樂」)的創新,有了以後「小飛樂」發行股票的故事。?
企業要發展,資金是關鍵。但資金從哪裡來??在這之前,秦其斌曾經參加過上海市長寧區工商聯的一次集會,也結識了一些老工商業主,他們集資人股辦企業的事啟發了秦其斌。情急之下,秦其斌提出了股份制的構想,即:一方面企業拿出一元錢,另一方面再向企業內部職工集資一元錢,這樣,既解決資金問題,又能把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可謂一舉兩得的好事。?然而,有人說,搞股份制,這不是要
培養一批「食利階層」嗎?這不是蘊含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嗎??好在對於政治並不十分敏感的秦其斌也沒有多想,他只是覺得黨委已經通過了,廠里已經作了動員,這事就必須做。?
當「小飛樂」開始公開向社會發股票的時候,媒體報道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而廠里電話響個不停,上門來訪的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一位素不相識的上海外貿學院的教授就給秦其斌寫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件,稱贊說:「你是英雄,走了一條非常偉大的道路,勇氣了不得!」?然而,相比之下,廠里職工對出資認購股份卻有種種顧慮和質疑,、這迫使秦其斌更傾向於向社會公開發行。「小飛樂」最終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社會公眾:50元一股,發行1萬股。發行股票的那天.許多人早早來排隊購買股票,人頭攢動,真是盛況空前。?就這樣,「小飛樂」實現了我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零的突破。?分紅是私分國有財產??「小飛樂」召開成立大會之前,必須走一道必不可少的關鍵程序——去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孰料,卻又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工商局工作人員用疑惑的口氣問道:「你們是什麼所有制的?」?秦其斌回答說:「我們是股份制的。」?工商局工作人員說:「股份制?所有制中沒有股份制!」?當時工商部門登記的表格上只有三
種選擇:國營、集體和私營。?秦其斌想,我們肯定不是國營的,也不是私營的,那就登記「集體」的吧。最後,他拿起筆來選擇了「集體」這一隸屬關系,解決了這一尷尬難題。但他沒曾想,「集體」這一性質為後來第一次的分紅帶來了困擾和代價。?
經過了種種風波之後,1984年11月18目,「小飛樂」成立大會在錦江俱樂部隆重舉行。?秦其斌雖然榮任「小飛樂」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但卻是「零股東」。在當時的環境下,有的領導還特意囑咐他:「你是黨
員幹部,你不能買股票,家屬也不能買!」後來經過討論,上級部門最終批准秦其斌購買一股股票。?
1986年初,「小飛樂」進行第一次分紅。剛剛完成了操作,稅務局稽查大隊就查賬審核。稅務局稽查大隊毫不客氣地說:「你們這是私分國有財產!」秦其斌握理力爭:「我們不是國營的。」「集體的也是國家的!」稽查大隊認為公積金公益金是不能私分到個人的。於是,秦其斌只好寫檢討罰款。?但無論如何,秦其斌還是讓「小飛樂」按照股份制的形態運作起來了,其歷史性的價值不言而喻。?
⑥ 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最早:1872年12月清朝洋務運動期間,輪船招商總局發行的股票就是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枚股票。
⑦ 李鴻章和中國第一支股票的故事
李鴻章對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大清朝這座破屋的裱糊匠,處於內憂外患的夾縫里,不能挽大廈於將傾。
「裱糊匠」的比喻道出了他的無奈與自責。
其中最能代表李鴻章成就的是留存至今的兩個近代企業,江南製造局和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局任命中國人為領導,聘請外國技師,主要任務是模仿生產西方的船隻兵器,所以受國外的影響更大。
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則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里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採取洋為中用的股份制形式,組織結構上更先進。這種模式,包括一些具體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
從細節和局部上看,李鴻章採取的措施是先進的,代表了清政府未來發展的方向。
李鴻章的是非功過,我們這里不作探討,但作為一個從小飽讀四書五經、在「君子恥於言財」的封建傳統環境中成長的政治官僚,能大膽引入股票這一現代金融工具,比起1993年股票在中國登陸後,一些視之為洪水猛獸的經濟學家們不知高明了多少。
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鴻章的奏摺,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此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
這份引起朝廷上下,特別是滿族王公非議的奏摺已在慈禧太後案頭擱了十年,若不是李鴻章「毅然必行之事,破群議而為之」,恐怕要拖到猴年馬月了。
奏摺是批了,頭疼的事還在後面,因為老佛爺「准奏」後面還有一句話,「朝廷手頭上也緊,你自個兒想法子去吧。」
這叫政策照給,資金自籌。
當晚李鴻章找來造船界巨子朱共昂,即後來的招商局董事長,商量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兩人先按官場習慣相互兜圈子,盡量摸清對方態度,最後不約而同提到一個人:容閎。容閎是清政府首批官費留學生,著有《西學東漸記》,他計劃以股份制形式創辦造船廠,並擬列《聯設新輪船公司章程》,這是中國最早模仿西方股份制籌組股份公司的設想,章程報到總理衙門後由於多方掣肘未能通過,但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著這份章程兩人反復醞釀並形成一致意見:按此法進行。
於是,輪船招商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發行股票面向社會籌集資本興辦的新型股份制企業,號稱「中華第一股」。
⑧ 「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去世,他曾是中國股市是個怎樣的人物
有著“中國第一股民”之稱的楊百萬去世,這個曾經代表中國股市標志性的一代人物傳奇落幕。楊百萬本名楊懷定,當時用兩萬元人民幣買國債,和炒股,凈賺了一百多萬,因此被大家尊稱為“楊百萬”。楊百萬曾經是中國股市最早的參與人員,並且他的身上有許多個“第一次”,也因為他的名號,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吸引許多人跟隨著他的腳步進入了A股。正因為他的號召才讓中國股市有著上億的散戶,不得不說楊百萬為A股做出了許多貢獻。
可以說楊百萬代表著中國股市的特殊人物,他是第一批參與到中國證券公司的用戶,見證了中國股市的成長,並因為他的影響力,吸引著中國股民的加入。楊懷定的故事被國外媒體爭相報道,還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