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股票和房地產關系
擴展閱讀
股票賬戶可以購買基金嗎 2025-02-05 11:15:39
瑞星會股票代碼 2025-02-05 11:14:55
賬戶中有股票可以轉券商 2025-02-05 08:02:07

中國股票和房地產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7-28 07:24:56

㈠ 中國股市和房價到底是個什麼關系

這個問題只有我說得清。你要記住:房價頂峰的時候,股市已經反彈了,並和房價同步上升過一段時間。股市頂峰的時候,房價已經反彈了,並和股市上升過一段時間。反過來說,所以房價最低的時候,股市不是最高,股市還要和房價一起上漲一小段時間。股市最低的時候,房價不是最高,房價還要和股市一起上漲一小段時間。目前要麼是股市最低的時候,房價不是最高;要麼是房價最高的時候,股市已經反彈。數學圖形會畫嗎?嘗試畫一下,兩條鋸齒狀頂點和底點在時間軸上錯開的曲率不同的平行交錯波線。大通脹和大通縮的區別是對應該波線斜率的正負不同。通脹或通縮程度的不同,對應該波線整體斜率大小的不同。通脹或通縮拐點時點的不同,對應該波線波峰波谷時點的不同。由於房子和股票本身屬性不斷在改變,還有市場行政干預改變其屬性,因此該波線受影響還可能發生扭曲,模型整個改變。比如無限量印鈔,會導致房價爆漲,此時政府禁止炒,那麼曲線完全改變,被扭曲。如果禁止炒房,股市只允許炒大盤股,那麼大盤股上漲,樓市無量停價,曲線同樣扭曲。我們的兩個市場一直處在大量行政干預中,所以股市和房價的關系本來就很難判別,就難上加難了。行政干預效應如果強於市場規律效應,那麼波線就會聽行政的,否則聽市場規律的。目前的樓市調控行政干預已經很強,很有可能改變樓市波線屬性。所以最好觀望。關鍵是股市,股市目前在一輪強而有力的行政干預下,股市波線重塑已經基本完成。但是由於擔憂行政再次干預,市場觀望離場情緒濃厚。所以,我們兩大市場目前都處於畸形的觀望停滯階段。既然兩大市場不好,為什麼不流向國外呢?問題就是外匯管制這一干預大殺器。導致目前三大市場被干預的方向不明,力度不明,只能全面觀望。俗稱憋屈,煎熬,牛皮市!

㈡ 中國房地產與中國股市的關系

對於中國的經濟,房地產作為中國三大支柱之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所以政府是決不會讓這樣一個產生倒下的。另個,股市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所以每當有房地產政策出台,對推動或是抑制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因此在股市上會很快體現出來,如果說像萬科A這樣的大盤股漲了3%,可想而知,這個對大盤的拉升起到多麼大的作用。

㈢ 房地產和股票之間有什麼關聯關系

這個問題太復雜了,很難一兩句話概括他們之間的關系。我簡單的解釋下吧,日本那不叫政府提高利率,日本是市場主導的,政府很少干預,主要是市場經濟形成泡沫,沒人接盤了,自然就崩盤了,股市崩盤,是因為大家炒房失敗,都沒錢了或者欠銀行很多錢,自然就沒人炒股了。真要說什麼關系的話,就是因為沒錢了。

㈣ 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有什麼關系

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相生相剋的辯證關系,因為兩者分別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代錶行業,每當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谷時資金就會湧入股票市場,反之亦然。目前中國股市沉寂了多年,而房市價格卻節節上漲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政府、企業和民眾必須在彼此利益博弈中尋求平衡,否則就會引發泡沫破裂崩盤的危機。不過作為一個以資源換發展的農業國家,在世界競爭中沒有高端優勢行業支持的情況下,必然選擇持續大規模的城市化道路不斷激化內部市場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所以長遠看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然會是經濟的支柱行業之一,只是經常會有間歇式的調整以期平衡矛盾化解社會危機。

㈤ 房地產與股票市場關系是怎樣的

對於股市和樓市的關系,業內流行的看法是「蹺蹺板」理論。樓市低迷,樓價下調,社會資金流進股市推動股價上漲;樓市熱,房價漲,資金跑向樓市使股市低迷和股價下跌。

㈥ 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相互關系

當前國內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決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學者也紛紛發表宏見,縱論是真牛市還是幻像。但這里我不想點評股市火爆背後的原因,想關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後,那些獲豐厚收益而暢懷開心的股民們會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別是到底會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擴大自己的消費上。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

直接和間接效應

所謂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會被人們認為是重大的宏觀基本面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簡單來說,股市上升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你因此增加消費。你會預期到未來收入會增加,那麼何不現在就開始消費。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那股市財富效應就變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過是個傳導信號的作用,並不是效應發生的真正根源,股價和消費只是有形式上的統計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