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民國拾壹年中國實業銀行老股票
擴展閱讀
中國衛星股票同花順 2025-02-08 19:28:23
電池鉛股票代碼 2025-02-08 18:49:50

民國拾壹年中國實業銀行老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5-26 03:16:45

㈠ 解放前 民國的時候中國有股市嗎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㈡ 中國實業銀行中華民國二十年印的五元,正面有馬圖兩邊有京字樣有價值嗎

您的問題,這樣的錢幣品種,中國實業銀行,中華民國二十年印的五元,正面有馬圖兩邊有京字樣,真品有價值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㈣ 中信銀行十年前10000元股票到現在值多少錢

以2008年收盤價2.64元計算(已復權),最新價格為5.87,當年10000元相當於現在的22196.97元

㈤ 誰給我說下民國股票歷史

在已經挖掘出的清朝、民國時期的老股票中,銀行類(錢庄除外)股票有40餘種,除幾種價格在千元以下外,其餘的價格都在數千元至數萬元。銀行類股票的價格遠遠高於其它股票。在股票收藏中,銀行類股票自成系列。上海的股票收藏家趙善榮先生,自1998年初開始進行銀行股票專題收藏,至今已收藏銀行股票30餘種,在股票收藏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2000年3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為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博物館,有意整體購買趙先生的銀行股票,趙先生開價80萬元,由於博物館的經費並不是很充足,而只好作罷。2000年4月9日,在上海浦東世紀金融大廈內,銀行博物館正式開幕,參觀者們對館內收藏的兩千多件銀行(包括錢庄),不同時期的印章、存摺、徽章、賬冊、支票、錢幣以及各類業務器具等展品充滿

了濃厚的興趣,但在這些參觀者中,卻很少有人知道:股份制對銀行的產生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清朝、民國時期全國共有銀行數百家,當我們翻開這數百家的銀行史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數百家銀行竟然全是股份制,這種特殊的現象,在其它各行各業都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可以說:是股份制培育了銀行,如果沒有股份制,就沒有銀行。而股份制的唯一標志就是股票。

經常有人問我:老股票中的銀行類股票為什麼這么貴?我和一些股票收藏朋友也常常探討這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由於銀行業與其它行業的不可比性,也就決定了銀行業的重要地位。任何一家銀行的成立,都是必須經中央政府批准才行的。再有就是銀行史。由於是股份制創造了銀行,講銀行史就要講股票,股票是銀行的根,沒有股票又哪有銀行呢?

當一些錢幣收藏家看到了銀行股票時,他們感到很驚奇,對於股票大方得體的票幅,設計精美的印刷,多項內容

的填寫、簽署及印章,多年付息分紅等記載,自嘆他們手中的紙幣而不如,尤其是銀行發行的紙幣,經過印刷即為成品,如今有些存量較少的紙幣,價格已相當昂貴。但所謂的存量少也比銀行類股票存量大很多,因為至目前為止,還

未發現哪種銀行股票的存量超過30枚。在已挖掘出來的40餘種銀行股票中,有些還是孤品,而這些股票的價格相對於紙幣珍貴品種的價格卻低得可憐,這是很不應該的。

解放後的幾十年裡,股票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徵,已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不勞而獲的臭名,使人們對它深惡痛絕。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搞股份制,就有了姓資姓社的大討論。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最終還是被扭轉了。今天的股份制已遍及各行各業。事實證明,它深得人心。而記載著股份制歷史的老股票,卻已被摧殘得所剩無幾,難怪老股票的收藏這么難。

有聰明的錢幣收藏家,設想在以後的錢幣展出中,以某家銀行的股票與錢幣相配套,以期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銀行類股票的難以尋覓,就又使他們望而卻步。銀行股票的發行量與銀行發行的紙幣是不能相比的,紙幣的發行量至少幾百萬元,而銀行的股本一般只有幾千股至10萬股之間,股票也是分為多種面值的,比如中國實業銀行,民國八年發行第一期股票時,總股本定為20萬股,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5種面值。民國二十二年換發新股票時,新股票上這樣記載著:本銀行資本暫以所收之3507400元為額,共計35074股。本銀行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五種。由此看來中國實業銀行的股票發行很艱難。14年中卻未招足額定股本的18%,可銀行發行貨幣時卻都是足額甚至是超額發行的。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銀行股票的價值,就會發現股票的價格並不是高了,而完全相反是太低了。銀行發行的紙幣,從輩分上講,是銀行的晚輩,更是銀行股票的晚輩。從數量上講,銀行紙幣的存量遠大於股票,僅此兩點,就說明銀行股票與紙幣間的價格倒掛是不正常的,股票這一新興藏品,由於只有5年歷史,參與的人還極少,正因為這樣,股票巨大的價值潛力,才會等待人們去挖掘。
大概就是這么多了,對於詳細的有幾只股票那是看國家會不會讓我們了解民國時期各方面的事情了。你也知道現在屁大一點事有可能和國家機密,或是國家形象扯上。

㈥ 中國幾家銀行股票代碼

寧波銀行:002142、北京銀行:601169、交通銀行:601328、深發展A:000001、工商銀行:601398、南京銀行:601009、浦發銀行:600000、民生銀行:600016、興業銀行:601166、中國銀行:601988、招商銀行:600036、華夏銀行:600015、中信銀行:601998、建設銀行:601939;(請採納)

㈦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7)民國拾壹年中國實業銀行老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㈧ 中國銀行股票最低價是1.61元1股嗎,在2014年2月的時候

中國銀行股票最低價不是1.61元1股,是2.44元一股,在2014年3月的時候

㈨ 1936年的中國實業銀行是什麼時候倒閉的

是這樣:民國30年(1941年)4月,福州淪陷。中國實業銀行福州分行遷往南平。民國34年(1945年)12月22日奉命遷回福州南台中亭街營業。直至民國38年(1949年)8月10日奉命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