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房企千億之惑:加速or放慢
在經濟下行與樓市調控的雙面夾擊下,地產行業壓力漸顯。但從當前已披露2018年年報的企業經營情況來看,各大房企的整體規模業績進一步實現了增長,全國千億級房企數量已從2017年的17家,增加到現在的30家,包括金科、陽光城、中國金茂等已成功晉級。
業內人士指出,新晉千億房企實現百億向千億級跨越發展,基本具有共同規律:均衡布局、土儲充足、聚焦一二線城市等。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千億已成為未來參與行業競爭的門檻,千億之外的企業則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而邁入千億門檻的房企往往也受擴張過快、杠桿過高等困擾,同時負債水平高、利潤率低等問題也是未來需要調整的目標。
千億野心
與行業整體放緩不同,2018年中國銷售規模超過千億級的房企數量依舊在增加。從目前已發布的房企年報來看,2018年行業新增千億房企13家,達到30家。而在去年初定下千億目標的房企至少有46家,房企實現規模化心態依舊迫切。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認為,地產行業8-10年時間左右會進入寡頭時代。一旦寡頭階段來臨,8強房企市場佔有率將超70%。
事實上,地產行業集中度的確在今年大幅上升。據克而瑞發布的《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前四大地產企業銷售金額佔比從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以銷售金額計算的10強、20強、50強、100強房地產企業市場份額分別為24.04%、36.06%、51.95%、63.50%。各梯隊市場份額基本處於穩中有升的趨勢。
嚴躍進分析,從總體趨勢上看,龍頭房企憑借自身在拿地、融資等方面的優勢,快速進入相對活躍的市場。通過合理的業務布局,保證業績的穩定性。尤其是在當前行業下行、市場不穩定的背景下,只有擁有持續穩定的拿地節奏,才能抵禦市場寒流來襲時的變化。相對而言,中小房企則因地域限制,2018年業績出現較大分化。
「另一個與融資有關的背景也不能忽略。」一位地產行業觀察人士分析,對金融機構而言,千億房企抵禦風險能力更強,信用違約幾率較低,是優良合作對象。這也造成了房企爭相沖擊千億門檻,搶奪資本市場入場。
「從企業發展角度上看,高周轉是化解企業運營風險的關鍵。」一家龍頭房企掌門人曾如此闡釋他對規模化的理解。而他的公司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從數百億沖到數千億,並登上行業榜單的前列。
新晉級千億的房企,幾乎都在復制領跑者的成功經驗。藉助全國化布局和高周轉規模實現彎道超車,包括陽光城、金茂、中南置地等多數後崛起的房企銷售額幾乎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長。
千億後財務數據
並非邁入千億門檻就萬事大吉。
實際上,為取得跨躍發展,新晉千億級企業無不以加杠桿的形式,尋求起飛,高負債率與高增長長期以來一直並行。嚴躍進表示,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地產行業下行,以及整體融資環境的收緊,房企高杠桿的財務風險已經開始顯現。依靠加杠桿來加速擴張的模式比以往的風險加大不少。
實際上,去年銀億股份因資金周轉困難,致使發行的公司債券「15銀億01」未能如期償付;以及佳源國際因深陷業績注水及債務兌付危機等傳聞導致股價閃崩等,都被認為是因高杠桿擴張所引發的危機。如何保持發展速度與財務杠桿的平衡,是擺在剛剛邁入千億規模和正在沖擊千億門檻房企們面前的課題。
陽光城是近年來被行業貼上了高增長加高負債兩個標簽的房企。據該公司年報顯示,「加大去化量、保證供貨量、追回款」是陽光城一年來的工作重點。保持規模增長的同時,多方強化財務杠桿合理運用。截至2018年底,陽光城凈負債率下降至182.22%,同比下降了70個百分點,雖然負債率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財務狀況改善明顯。
另一家剛跨躍千億門檻的公司中國金茂,2018年財務杠桿也呈下降狀態。報告期內,中國金茂的凈負債率為71%,較2017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貨幣資金258億元,同比增長14%,資金增長讓企業短期償債風險下降。
降負債之外,對千億級房企而言,盈利能力同樣十分關鍵。
從目前以發布年報的房企來看,並非所有的千億級公司在企業利潤方面都表現優異。統計顯示,包括富力、遠洋、綠城這些名企2018年度利潤均有所下降,甚至「腰斬」。外界分析,富力受之前收購大量酒店資產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而綠城則是因為年內計提的物業減值虧損撥備增加明顯所致。2018年遠洋凈利潤為35.74億元,同比減少30.12%,被外界分析為因重倉調控區域所致,未來需調整投資結構以應對市場風險。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2018年房企利潤率出現下調的主要原因在於資金成本相比2017年明顯上漲。2018年隨著監管層嚴控銀行信貸和信託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房企融資難度越來越大。
質量還是速度
盡管當前市場出現回暖跡象,但在「以穩為主」的政策大環境下,尋求有質發展、效益與規模並重已經成為諸多房企的共識。
萬科在發布2018年業績報告同時發布的《致股東》中指出,在房地產白銀時代,市場單邊快速上漲、行業整體快速擴張的紅利期已經結束。
億翰智庫研究報告顯示,各大房企目前公布的銷售目標已直觀體現了房企「降速求穩」的初衷。從梳理的數十家房企業績目標來看,2019年目標對比2018年銷售增幅均值為21%,相比去年的數據下降了逾20個百分點。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降速求穩」各梯隊企業間還存在些許差異。統計顯示,2000億元規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標多處於10%-15%區間。因對規模提升已不迫切,在市場前景仍不明朗的情況下,多數主動放緩業績增速,如碧桂園提出提質控速,萬科表態要收斂聚焦、鞏固基本盤。千億規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標多處於15%-20%區間。該類房企在達千億規模後,有意識地放慢速度,為匹配自身規模開始著力優化各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這些千億房企同比增幅下滑的原因。如陽光城、雅居樂等都表示,千億之後將會更關注品質,而在投資上都顯示出審慎態度。
但千億規模以下的房企,尤其是沖擊千億的公司在2019年目標多處於20%-30%區間,依舊保持積極擴張心態。
業內人士指出,「千億軍團」擴容,與近年來增量市場擴大有關。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1萬億元,到2017年已達到13萬億元,七年時間增長了13倍。這也是萬科用了數十年才實現千億規模,但近幾年來一些中型企業僅花費了幾年時間就跨越了千億門檻。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整個行業進入下行通道,未來的空間能不能容納更多的千億公司。
❷ 大型央企或國企為什麼頻頻拋售房地產資產
什麼信號?大型央企或國企頻頻拋售房地產資產!
今年以來,房企股權轉讓頻現,涉及項目大多處於虧損或高負債狀態。據觀察,在11月出售的15個地產項目中,有10個處於高負債或虧損狀態。如華僑城轉讓的豐台地王項目,截至10月末,項目公司資產總計95.56億元,負債則高達98.32億元;首創置業出售100%股權的四川首創遠大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6560萬元,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總資產5.77億元,總負債則為5.79億元。
克而瑞房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表示,隨著房地產領域宏觀調控的不斷深入,市場成交持續降溫,房企回款難度加大。加之融資政策一直從緊,使得房企的資金來源受到影響,房企減負減壓需求大增,大部分主流房地產企業開始主動降低負債率,股權融資需求明顯增加。年底沖刺業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從企業戰略層面來看,房企出售一些不符合企業戰略發展或不在企業戰略覆蓋城市的資產,可以達到調整業務結構及布局的目的。
❸ 銷售房地產 未來趨勢和前景
2019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分析:銷售增速放緩,全面開展多元化布局
2019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增速放緩 謀求多元化業務布局
2019年3月以來,上市房地產企業密集發布2018年年報。從數據來看,多數房企在營收、利潤方面業績理想,但受調控政策影響,銷售額增速趨緩,一些房企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多元化業務布局。
龍頭房企銷售額創新高 漲幅趨緩
2018年,房地產交易規模再創新高,萬科、恆大、碧桂園的全年銷售額紛紛突破6000、5500、5000億元大關。
年報數據顯示,萬科實現營業收入2976.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7.7億元,同比增長20.4%;恆大營業額4662.0億元,凈利潤722.1億元,同比增長106.4%;碧桂園總收入3790.8億元,凈利潤485.4億元,同比增長68.8%。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對42家企業年報數據進行統計發現,70%的企業利潤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其中,A股的27家企業平均利潤上漲了22.6%。
但在調控政策從緊的背景下,房企普遍出現業績上漲乏力的現象。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萬科銷售額同比增長14.5%,恆大合約銷售額增長10.1%,增速較2017年均有所放緩。2018年碧桂園權益銷售額增長31.25%,2017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為78.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7.17億平米,同比增長1.3%,增速比
2017年低6.4個百分點;銷售金額15.0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2017年低1.5個百分點。
2018年,在「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政策導向下,行業調控持續深化,市場也經歷了由熱轉冷的變化。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企銷售業績增速放緩,進入2019年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份,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2018年全年為增長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3.2%,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15.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下降13.6%。——商品房銷售額12803億元,增長2.8%,增速回落9.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4.5%,辦公樓銷售額下降6.2%,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9.4%。
2018-2019年1-2月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1-12月金額同比為12.2%)
「頭部房企的增長速度變緩,但絕對增量依然可圈可點。」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一些房企的發展戰略開始出現變化,從偏重規模化發展到規模和質量並重,尤其是負債水平較高的大型品牌房企則更為謹慎,不再過分倚重「高周轉」戰略。
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從年報來看,2018年,龍頭房企繼續發揮規模優勢,銷售業績上漲幅度超過市場平均漲幅。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共同發布的《2019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2018年,百強房企市場集中度繼續提升,千億房企數量達到30家,創歷史新高。
測評報告指出,前四大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金額佔比從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龍頭房企憑借在拿地、融資等方面的優勢,快速進入相對活躍的市場。通過合理的業務布局,保證業績的穩定性。
「此外,在因城施策的宏觀背景下,中小型房企依然舉步維艱,成長空間及市場份額進一步被擠壓,500強房企中銷售額小且呈現負增長的企業不在少數。」報告稱。
萬科在2018年年報《致股東》信中表示,行業集中度上升,已經不再是趨勢,而是事實。現在處於「白銀時代」,白銀時代是一個更多變的時代,是一個更細膩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更激烈、需要更高技術含量的時代。
「行業集中度仍將進一步提升,預計2019年千億房企的規模將擴大到40家左右。」張波說,需要關注「千億」本身的含金量,步子邁大了,基礎不牢固,風險也會隨之增大。無論是兼並還是搶地,都離不開資金杠桿,雖然2019年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但如果不注重風險、只看中規模,就可能倒在千億的跑道上。
張波認為,中小型房企的生存在2019年將愈加困難,目前放鬆的流動性多傾向於大型品牌房企,更多的中小房企資金鏈承壓現狀難以得到改善,合作開發和並購將在2019年頻繁上演。
多元化布局全面開展
面對激烈的競爭,除了注重發展的質量,多元化業務布局也一直是房企關注的重點。
近兩年,房地產行業出現「去地產更名潮」。萬科房地產、保利房地產、恆大地產、方興地產、遠洋地產、朗詩綠色地產、時代地產、中航地產、龍湖地產、大連萬達商業地產等逾10家房企去掉了名字中的「地產」二字。
從年報來看,2018年,除主營業務之外,萬科在物業、物流、教育甚至冰雪等小眾領域都有發力。碧桂園在機器人產業和鄉村振興領域,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金茂在城市運營方面,越秀地產在養老項目上均有布局。
「2018年,TOP30房企70%發布了多元化戰略,TOP100房企97%布局了多元化業務。」易居企業集團執行總裁張燕說,2018年房企多元化投資已接近千億,和2014年相比翻了7倍。
關於房企尋求多元化業務布局的原因,張燕認為,有些是因為主業強大,做到一定程度順勢而為,看到了天花板。另外一類控股公司,企業先天具有多元化布局的優勢和基因,當主業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多元化布局優勢就會顯現。
不過,在張波看來,目前房企的多元化或轉型非常成功的案例並不多,主要有兩個方向,一類是向主業相關或上下遊行業衍生,例如以住宅開發為主的房企,開始轉向養老地產、租賃住宅、小鎮開發、商業地產等領域拓展;另一類則是全新轉型,逐步弱化開發屬性,而轉向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等和房地產無關聯的行業。
「兩類方向並無優劣之分,需視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願景而定,但總體來看,全面轉型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因此房企上市公司的轉型節奏一般會較為緩慢。」張波說。
❹ 中國金茂前6個月銷售額1301億元,完成年目標52%
7月5日,中國金茂(00817.HK)披露2021年前6個月合約銷售情況。
6月份單月,中國金茂及其附屬公司取得簽約銷售金額200億元,簽約銷售建築面積約91.41萬平方米。截至2021年前6個月,中國金茂累計取得簽約銷售金額共計1301.5億元,其中包含(如有)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項目、南京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項目、寧波生命項目、嘉善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項目、鄭州二七區馬寨新城項目、溫州鰲江國際新城項目及金華金茂未來科學城項目的成交金額。累計實現簽約銷售建築面積約7523061.95平方米。
另外,中國金茂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錄得(未簽約)的銷售金額共計54.58億元。
中國金茂管理層曾在2020年的業績會上透露,公司2021年的銷售目標為2500億元,同比增長約8%,2022年的銷售目標則為3000億元。由此計算,今年前6個月中國金茂完成2500億元目標的52.06%。
中國金茂2020年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金茂收入600.53億元,同比增加39%;毛利121.14億元,同比減少5%;歸母凈利潤38.81億元,同比減少40%;資產總額3877億元,同比增加16%。
按照中國金茂管理層的預計,2022年3000億元是一個短期的目標,未來每年還會有一定的增長,但可能就不是30%-50%的增長,大約是20%的增長。多餘的資金和精力會向兩翼發展,也就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從「三道紅線」來看,2020年中國金茂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66%,較2019年同期下降8個百分點至達標;凈負債率下降為53%,較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32個百分點;非受限現金短債比為1.56,較2019年同期改善提升約0.89至達標,「三道紅線」均達標。
❺ 中國金茂屬於什麼檔次
最近一直在看中國金茂,是一家比較看好的地產公司,屬於地產高端品牌,主要是滿足改善性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應該是永續的,跟目前市場上認為的人口拐點,城鎮化失真的情況實際上不會起沖突【摘要】
中國金茂屬於什麼檔次【提問】
最近一直在看中國金茂,是一家比較看好的地產公司,屬於地產高端品牌,主要是滿足改善性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應該是永續的,跟目前市場上認為的人口拐點,城鎮化失真的情況實際上不會起沖突【回答】
金茂府的科技系統是真的那麼好嗎【提問】
在業內算挺不錯的了【回答】
❻ 酒店豪門也扛不住了,入住率最低僅19%是怎麼回事
金茂酒店在中國一線城市黃金地段坐擁8家豪華酒店,「酒店豪門」的稱謂實至名歸。經營著金貴的酒店生意,遭遇疫情不堪一擊,旗下酒店入住率均未超過5成。今年中期業績顯示,受疫情影響,公司營業收入減少一半,凈利潤虧損近1.6億元。
隨著疫情好轉,酒店市場入住率緩慢回升,但疫情期間線上工作方式對商旅市場的沖擊,會展、商務等活動推遲或取消,以及境內外旅遊行業跌入谷底,金茂酒店入住率回升並不太樂觀。
金茂酒店有5家酒店分別位於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3家布局在海南三亞、麗江等熱門旅遊城市。2020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酒店業務實現收入3.36億元,同比下降62%。今年上半年,公司旗下8家酒店3437間客房雖都保持著營業狀況,但各大酒店入住率均未超過50%。
其中,北京金茂萬麗酒店、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飯店入住率21%和19.2%,擁有最高入住率的崇明金茂凱悅酒店也不過46.3%。
公司認為,業績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隨著疫情好轉,部分城市如上海、深圳和三亞酒店的入住率有所回升,但和去年同期仍有較大差距。
(6)中國金茂股票凈利潤擴展閱讀
金茂酒店完成私有化:
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業、租賃業遭遇疫情重創,金茂酒店財務狀況備受波及。截至2020年6月,公司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7.38億元,公司有計息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合計86.22億元。
現有在手資金尚不能覆蓋短期債務,公司的財務狀況相當嚴峻,加之疫情後期發展不明,公司已在6月初宣布私有化。私有化主要由中國金茂來完成,中國金茂(00817.HK)持有公司66.77%股權。
按照彼時披露的信息顯示,中國金茂將以每股4.8港元的價格完成對市場流通股份的回購,合計需31.9億港元完成私有化要約。公司認為,通過私有化,中國金茂可以對資產靈活調整,渡過困難時期。
標普評級機構研報指出,金茂酒店私有化主要是疫情爆發給金茂酒店股價造成壓力,使得中國金茂能夠以較低估值收購子公司,另外,私有化可利用金茂酒店優質資產未其提供更多融資選擇。
❼ 中國金茂是國企還是央企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已收到,正在打字,稍等片刻哦。另外,為了更好整理回復您,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以便我更好給您解答。
❽ 中國金茂屬於什麼檔次
最近一直在看中國金茂,是一家比較看好的地產公司,屬於地產高端品牌,主要是滿足改善性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應該是永續的,跟目前市場上認為的人口拐點,城鎮化失真的情況實際上不會起沖突。而且目前體量小,成長的空間仍然存在。只是目前受到限價的影響,在17年拿到的高溢價土地無法以合理價格賣出,二級開發的毛利很低,這方面金茂感覺就稍弱了(可能確實國企財大氣粗,不care土地周期)。但本文不討論金茂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邏輯,只是簡單討論一下金茂另一個重點板塊:城市運營(一級開發),順便對比一下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模式(正好以前也有點研究),然後有幾個問題想請知情的大佬解答,觀點有誤可以隨時指正。
先拋結論:金茂早期的兩個城市運營項目(長沙梅溪湖以及南京青龍山)屬於特殊情況,不具備可持續性(70%的二級土地增值額分成怕是再也不會在一二線城市看到了),未來的城市運營實際上是一種拿地手段,通過一級開發鎖定優質二級土地,避開招拍掛可能造成的高溢價。
一級項目模式簡析:為什麼這么說,主要是這兩個項目的盈利模式過於恐怖,簡直就是明目張膽的薅了地方政府的羊毛,而且還是財政較為健康的二線城市地方政府。
❾ 調控升級地產股走勢疲弱 房企劍指管理要效益
日前,地產板塊多隻龍頭股表現疲弱。截至7月8日上午收盤,萬科A報23.87元/股,金地集團報10.54元/股,保利地產報11.97元/股,相比上周有所回調,但股價仍處於較低水平。就當前估值來看,A股132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市盈率為12.69倍,位列申萬一級28個行業板塊倒數第三。國信證券新近研報指出,當前地產板塊估值僅高於銀行和建築裝飾板塊;縱向來看,目前板塊估值仍處於近10年較低水平。
為了穩定股價不少房企開啟大規模回購股票行動,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已有包括華僑城A、美好置業、宋都股份、中國金茂、中國奧園等在內的超20家房企先後發布了股份回購或擬回購方案。同時,也有房地產相關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東增持或股票回購計劃,僅5月份就先後有九龍倉集團、美凱龍、建業地產、時代鄰里等多家房地產相關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東增持或股票回購計劃。
盈利下滑拿地意願降低
從房地產行業整體來看,平均毛利率從高點35%下滑至目前的23%,平均歸母凈利率從高點10%下滑至目前的4%,而且從近期拿地來看,部分房企甚至做好了1%-2%凈利率的准備。
盈利能力下滑疊加資金鏈緊張,房企在拿地上漸趨於謹慎,2021年1-5月,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面積累計同比下降7.5%,當月同比下降31.6%。拿地金額方面也出現明顯下滑,2021年1-5月拿地金額累計同比下降20.5%,當月同比下降0.3%。
另一方面銷售端依然火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6638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3%;比2019年同期增長19.6%。商品房銷售額70534億元,增長52.4%;比2019年同期增長36.2%。銷售端火熱與拿地端乏力形成鮮明對比,表明房企銷售高增長、資金來源充足,但仍不願意加大力度拿地。
調控升級行業發展迎來變局
2021年上半年,各地政府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綜合施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湖州、西安、合肥、嘉興、紹興等24個城市相繼升級調控,主要涉及升級「四限」、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設立二手房參考價格、新房積分搖號等內容。上海更是上半年房地產調控的風向標,上半年連續7次加碼調控。
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效果日漸顯現。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銀行業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10.5%,增速創8年來新低,6家大型國有銀行全部實現集中度下降。核心一、二線城市以及熱點三、四線城市,紛紛出現房貸額度緊張、放款周期拉長現象。
信貸資金用途合規性審查趨嚴,謹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截至6月份,北京、上海和廈門自查發現違規流入房地產金額超25億元。而重慶、內蒙古、廣州、深圳等多地監管部門,就「過橋貸」、「贖樓貸」等業務約談相關部門,監管對象擴展到非銀行類金融機構。
受信貸收緊影響,2月開始,全國房貸利率止跌回升,並趨勢性上移。5月份,全國首套房平均房貸利率5.33%,較2020年底上漲11BP,二套房貸款平均利率5.61%,較2020年底上漲8BP。
房企要向管理要效益
房企從告別土地紅利、金融紅利時代,進入管理紅利時代,市場的轉變倒逼著企業向管理要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份到7月份,TOP50房企中僅有10家房企進行了組織架構變革,但自8月份三道紅線發布以來,有17家房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調整和優化。
整體來看,房企組織變革主要圍繞總部精簡、區域優化、多元化業務條線調整三大主題;精簡、聚焦、降本為房企變革的目的。
總部層面,萬科地產、正榮地產、新城控股均沿著精簡架構、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
比如,近日萬科將集團職能部門即「研究與開發專業工會」部門遷出深圳總部,與此同時總部員工減少30人,將近集團總部員工的五分之一;正榮地產將營銷中心從總部剝離出來,單獨成立營銷公司;新城控股則是將總部相似職能部門進行合並,合並後成立四大新職能中心。
區域公司方面新增、裂變與合並並行,動態調整是當前行業變革主題。2020年8月,中梁控股宣布將原中梁地產南方區域集團升級為中梁粵港澳發展集團,2020年末,中梁控股相繼成立長三角發展集團、京津冀發展集團。
2020年10月,碧桂園啟動新一輪組織人事調整,將73個區域公司裂變成100個左右,祥生控股將蘇寧皖區域調整為連宿、蘇南、宣城、合肥4個事業部;華潤置地將華南大區將拆分為深圳大區和華南大區。
整體來看,隨著土地、金融和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疊加宏觀層面不斷收緊,房地產行業進入低增長、低利潤的長周期。行業銷售利潤下滑,提高人均效能、向經營管理要效益成為房企新的突破口,諸多房企開始從「粗放經營」走向「精細化管理」。司馬岩
❿ 中國金茂是國企還是央企
中國金茂地產屬於央企。因為中國金茂地產屬於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旗下房地產和酒店板塊的平台企業,目前中國金茂地產在2007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10)中國金茂股票凈利潤擴展閱讀:
中國金茂發展歷程:
1、2007年8月17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HK.00817),是香港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之一。
2、2009年1月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金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2014年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優質酒店資產打包裝入金茂(中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拆酒店於7月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
所獲榮譽:
2019年,以285.19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第190位。
2020年1月3日,上榜2019年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排名第209。
2020年3月17日 ,位列「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20位。
2020年5月13日,中國金茂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86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