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有多少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9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經濟總量目前已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後,將成長起的又一世界級大灣區,也串起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據披露,中央有關部門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按程序報批,審批通過後將正式公布。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表示,粵港澳三地政府、大專院校應共同合作創建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在大灣區由不同的院校,組合各自的卓越學科、組建教學研究機構,共同建立世界一流的聯合實驗室和創新中心。
面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如何破除阻礙,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表示,進一步優化交通、安全和通關環境,推動三地旅遊服務便利化對接,協力提升大灣區的整體旅遊吸引力。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建議,推動橫琴永久性口岸創新通關模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區互聯互通。
Ⅱ 大灣區概念的龍頭股票有哪些
1、世榮兆業(002016)
公司前身為珠海威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於2000年12月22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粵辦函[2000]675號文及廣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粵經貿監督[2000]1056號文批准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變更為「廣東威爾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房屋租賃、銷售:建築材料、日用品、電器、機械產品。
2、格力地產(600185)
公司位於廣東省珠海市,主要經營收入在珠海,是一家集房地產業、口岸經濟產業、海洋經濟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業於一體的集團化企業。
3、鹽田港(000088)
公司系1997年5月8日經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深府辦函[1997]62號文件批准,由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獨家發起,通過資產和業務重組採用公開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的行業性質:交通運輸業。 本公司的經營范圍:碼頭的開發和經營,貨物裝卸與運輸,港口配套交通設施建設與經營,港口配套倉儲及工業設施建設與經營,港口配套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經營,集裝箱修理,轉口貿易。
4、珠海港(000507)
公司系1989年3月9日經珠海市證券委員會珠證(1989)1號文批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並公開發行股票。
經營范圍為:玻璃纖維製品項目投資、電力項目投資、飲料項目投資、醫葯項目投資;房地產開發;化工原料及化工產品(不含化學危險品及易制毒化學品)、顏料及染料、建築材料、五金交電、普通機械、船用輔機、日用百貨、紡織原料(不含棉花)、紡織品的批發、零售等。
5、粵高速A
公司成立於1993年2月,原名為廣東省佛開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營高速公路、等級公路,橋梁的建設施工,公路、橋梁的收費和養護管理,汽車拯救,維修,清洗,兼營和公司業務配套的汽車運輸、倉儲業務。
Ⅲ 廣州、香港、深圳,誰將領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廣州,廣州作為傳統廣東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對於全省的規劃、調節以及輻射其他地市都是不可替代,所以廣州將領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Ⅳ 為什麼要提出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有了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給三地帶來哪些變化
因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給三地帶來的變化:
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便利三地居民生活。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已通車,未來隨著三地基礎設施和交通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三地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間距離將不斷拉近,「半小時生活圈」指日可待;
二、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大灣區將聚焦引才育才機制和人才市場統一化,將帶來更多更高端的就業崗位,為粵港澳居民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工作機會、更好的居住條件;
三、治理創新提供更優質生活圈。灣區內社會治理協防共治,資源整合,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隨著大灣區影響力的提升,灣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不斷提升。
(4)深科技股票在大灣區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
1、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2、有利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
3、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
4、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Ⅳ 粵港澳大灣區,是怎麼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賦予了大灣區在引領支撐創新驅動方面重要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成為全球第一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必然是世界第一,網上所謂行政區劃地區競爭等負面因素,並不會對這個結果造成致命影響,宏觀層面上,這些負面因素,都屬於短時間周期。粵港澳大灣區上承接中國的規模優勢,下面對國際最活躍的環南海經濟區,輻射南亞非洲,最重要的,雙重人口紅利優勢,從內地和粵東西北吸收低端勞動人口,從全國各地吸收知識人群,質量雙重膨脹,最終必然成為一個人口約1.3億左右,人均gdp世界前列,全球最富的地區。這個過程,甚至國家和廣東犯一些不算大的政策錯誤,也不會影響最終結果。國家搞平衡扶周邊湖南江西廣西的措施,會讓灣區的基礎更扎實。
Ⅵ 粵港澳大灣區為什麼能躋身世界級灣區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資料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網路
Ⅶ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首先,應該從國際定位上去看。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的是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了。這幾個灣區的形成,都是因為該區域聚集了該國重要的經濟力量,而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國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除了上海和北京,可以說是國內60%的一線城市,可見在經濟力量上具有對標國際的潛力和實力。
其次,從國家層面上看,大有北雄安,南灣區之勢,也是僅有的兩個千年大計,一定是會出現跨越這個時代的城市規劃格局,城市群體合作和統籌規劃將會越來越明顯,包括各種飛地經濟,可能在大灣區得到普遍性的合作發展。就像當年的各種經濟開發區一樣。
其三,從地域的層面看,深圳將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隨著深圳2017年GDP總量超過香港和廣州,深圳一躍成為中國南部經濟總量的龍頭,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是科技灣區,這也正是深圳的優勢和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核心競爭力。
其四,從大灣區邊緣城市來看,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得到全新發展機會。深圳東進惠及惠州,中深通道打通珠江入海口東西兩岸,東莞承接了深圳大量外遷的科技創新企業,江門從珠三角邊緣城市瞬間融入大灣區經濟圈,肇慶也更加快速的融入廣佛肇經濟體。這些都是城市的機會,也是這些城市的民眾的全新機會,比如深汕合作區納入深圳之後,原汕尾四個鎮的居民就將納入深圳戶籍,當地的公務員也按照深圳標准享受政府福利。
其五,從各個區域的融合發展看,惠州,東莞臨深區域將迎來創新發展。目前正在研究在深圳的周邊區域,也就是惠州和東莞的臨深區域,將建立試驗區,目的是為了緩解深圳的土地緊張問題,畢竟接下來深圳要供應170萬套住房,其中有60%為保障房和人才房,按照保障房的常規建設標准,這60%很大的可能性是在深圳的外圍以及臨深周邊。
通過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是中國,一帶一路,華南以及灣區內各個城市的融合發展,將會在這里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合作和共享共融,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成為全球灣區的佼佼者。
Ⅷ 談一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戰略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惠州、江門、中山、肇慶九市組成。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1][2][3][4][5]2018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在深圳舉行。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在論壇上發布的《粵港澳灣區企業大戰略》白皮書預測,按照近年發展趨勢,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人口規模,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都將成為全球第一灣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目標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 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6]2019年3月1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成立。
Ⅸ 目前深圳受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在哪個區域置業會更具有發展空間
未來深圳作為以高科技為發展核心的城市會更加被看重,而產業的發展意味著就業的增加、配套的發展及教育的升級,對於經歷了2018年嚴政波瀾的深圳樓市,無疑是一個空前的利好。下面這幾個片區,無論從發展還是目前的片區均價都非常值得關注。
一、大空港片區
大空港片區是以深圳唯一的以國際機場為核心的大區域,近年來發展迅速,不僅有海洋新城和國際會展中心雙加持,本身依託的交通發展也基本建成。
產業方面,未來片區內將會以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產業、物流產業、展會文化活動等高端產業為主導。越高端的產業意味著將會有越高端的配套,如新國際會展中心這個「巨無霸」已經無人能敵了。
交通方面,目前已開通地鐵1號線和11號線,讓大空港與深圳各區緊緊相連。未來還有待開通的20號線、在建中的12號線和「穗莞深城際快線」,使大空港與東莞、廣州、中山等城市可以實現生活圈。
二、平湖片區
平湖片區一向比較低調,但近年發展的苗頭也逐漸出現。隨著深圳城市更新工作的展開,平湖將迎來大面積的舊改,項目數量過30個,佳兆業、華僑城、保利、天健、特發、梓盛發等大型開發商將相繼進駐。
產業方面,平湖是深圳十六大重點發展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前海後陸拓展區的經濟腹地。在出台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戰略與龍崗副中心發展規劃後,傳統倉儲物流工業區的平湖正在打造以「」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地鐵10號線已於2014年年底動工,預計2020年通車,是一條連接中部發展軸和福田中心城區的主要交通走廊,而其中平湖中心站建成之後將成為亞洲較大單體地鐵車站,建成後必將帶動沿線區域的發展,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形成。未來遠期還規劃有地鐵17號線(沙井線)、地鐵18號線(平湖線)。
三、坪山區
作為深圳東部的片區,坪山作為全市較年輕的行政區和發展空間巨大的城區之一,其國家級高新區規劃達約51.6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是南山高新區的四倍多。根據規劃,坪山高新區2030年將吸引50萬高端就業人才、70萬居住人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0家。
交通方面,伴隨地鐵14號線、16號線的動工,坪山高鐵站的投入使用,坪山大道的擴建,南坪3期、坪鹽隧道等道路的開工,將打通坪山到各個區的「動脈」。綜合來說,坪山將以高科技創新為核心,旨在打造國際一流產業基地。計劃三年36個重大項目,打造集高鐵、城軌、地鐵、快速路為一體綜合交通網路。長遠來看,也許坪山或將成為「下一個龍華」。
Ⅹ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如何
經過近四十年的精誠合作,大珠三角地區實現了長足發展,為今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堅實基礎。自二十世紀末「灣區經濟」概念提出以來,灣區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技術和體製革新的增長極。無論是從人口集聚還是城市分布來看,灣區及其直接腹地都是承載現代文明的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為這一論斷做出了新的注腳。
通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十一個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九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大灣區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6800萬人,人口密度為988.73人/平方公里。大灣區經濟總量近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大灣區,僅次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內,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制度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對外,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應對保守主義興起和全球化收縮的趨勢,平衡國際秩序,促進世界持續和平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在中國內部經濟轉軌以及外在國際壓力驟增的背景下,獲提升為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國家策略之一。
適逢「一帶一路」倡議從理論走向實踐,這就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更有必要主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尋求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平衡,實現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