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中國人造太陽股票代碼
擴展閱讀
中國軟體國際的股票代碼 2025-04-04 12:23:51
每人可以有三個股票賬戶 2025-04-04 11:12:19

中國人造太陽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 2021-04-17 12:28:00

① 中國人造太陽

還在安徽的實驗室

〖聚焦創新〗中國「人造太陽」即將放電

--------------------------------------------------------------------------------

2006-8-24 9:05:10 中國工業報

8月中旬,由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將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進行首次正式放電實驗。記者了解到,這次放電實驗,已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實驗一旦成功,意味著安徽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此類核聚變實驗裝置並能實際運行的地方。
如何解決能源危機
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發展節能技術,力圖掌握能源命脈,維護國家安全。但是人類目前可利用的能源資源非常有限,主要能源將在未來幾十年至100多年的時間內枯竭。據日本權威機構專家測算,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儲量和可開采年限計算,石油資源的儲量為10195億桶,可供開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人類開采240年;天然氣埋藏量為144萬億立方米,可開采63年,高成本氣田可供開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同時傳統能源還會帶來環境問題,如溫室氣體的增加可引起氣候變化等。而世界上已有的核電站,都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的電站,主要原料鈾的儲量僅夠維持數百年之用,況且核電站有著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核燃料埋藏處理等重要隱患。
無奈,科學家將最終解決能源危機的希望,寄託在了受控核聚變的實現和推廣身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鍾學儒高速記者,其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核聚變能源使用的氘、氚可從海水中提取,也不產生室溫氣體及高放射性核廢料,可以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提供一種無限、清潔和安全的能源。據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全完的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釋放的能量。
其實,人來早已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種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馴服核能使核聚變在人為控制下發電,是件異常艱難的事,國際間聯合攻關勢在必行。
鍾學儒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的准備和醞釀,今年5月,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7方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正式啟動。該計劃前期投資約50億美元,計劃用8~10年的時間完成,預計最終總投資將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歐盟承擔50%的費用,其餘6方分別承擔10%,超出預計總花費10%的費用將用於支付建設過程中由於物價等因素造成的預算超支。此外,參與各方完全平等地享有項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據悉,這是國際空間站之後,國際間最龐大的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中國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告訴記者,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核聚變研究主要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來進行。
20世紀80年代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就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為我國在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20世紀90年代,該院又建成了中國環流器新一號裝置,達到國際上同類型、同規模裝置的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核聚變界的關注和肯定。2002年,該院成功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萬元熙透露,科學院等離子所於1994年底建成中國的一台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HU-7U後被命名為EAST,從2003年開始,EAST開始進入總裝。據介紹,該所耗資1.65億元人民幣的全超導托卡馬克研究計劃為,建成一個以具有非圓小截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為核心的核聚變實驗系統,並在其上實現近堆芯高參數,長脈沖和穩態運行。
萬元熙認為,我國進行的與未來聚變堆相關的工程和物理問題的探索性實驗研究,將為未來穩態、安全、高效先進聚變堆的物理和工程技術基礎做出重要貢獻,從而使中國在開發清潔而又無限的核聚變能的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做出更大貢獻。他說,成功設計和建造EAST的經驗構成了中國參加ITER的重要基礎,同時EAST的成功建造和運行將為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下一步計劃奠定堅實的物理、工程技術和人才隊伍基礎。
不過,跟蹤國際聚變能科技動態40餘年時間的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嚴建成坦承:「目前,英國、美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大型裝置,已經在秒量級(幾秒鍾之內)下達到了億度溫度。中國和國際最先進的水平還有差距。」
嚴建成透露,中國將在ITER裝置建設期間,提供總造價10%、也就是40多億元人民幣的核部件,並承擔了兩大核心技術的攻關任務:中子屏蔽技術、超導技術。前者是聚變反應中避免污染環境的關鍵技術,後者則將提供反應所需的強磁場。「預計本世紀中葉,聚變核電站就將步入商用階段。我國三大動力等轉北製造巨頭有著開發新產業的良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人造太陽"下月放電 如獲成功將成世界之最
【來源: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南方日報】
合肥消息 8月15日前後,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將在合肥科學島上進行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這意味著這一裝置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

其運行原理就是在這台裝置的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在未來的核聚變電站中,反應產生的能量可以通過能量輸出轉換裝置供人類使用。據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釋放的熱能。

首次放電實驗,已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而放電過程是否具有危險性更為世人所牽掛。據參與這一工作的科研人員解釋,核聚變實驗裝置只有在放電的時候才會產生中子輻射,一旦實驗結束就沒有了輻射,而產生的中子輻射不會影響到大廳之外。整個核聚變實驗大廳是全封閉式構造,四周牆壁的厚度達到1.5米,屋頂的厚度為1米,內部全部為鋼筋捆紮,表面用水泥澆築而成,「是非常安全的」。

目前,這一核聚變實驗裝置真空室內的二次總裝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一旦成功,將意味著合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此類核聚變實驗裝置並能實際運行的地方。

據《新安晚報》
參考資料:http://www.mei.net.cn/page/news/news.asp?CD=176053

② 中國的:''人造太陽''

由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已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調試。調試中,最受關注的低溫調試和磁體通電測試獲得通過,為年內運行及國家驗收奠定了可靠基礎。「EAST實驗裝置」旨在探索可以得到無窮盡清潔能源的途徑,相當於人類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小太陽。現在,讓我們走近「人造太陽」。
太陽上的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就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氫彈爆炸,巨大的能量在一瞬間釋放出來,只能起到毀滅性的破壞作用。為了讓這種能量為我所用,需要將能量釋放過程變成一個穩定、持續並且可控制的過程。EAST正是起著這一轉化作用,通過磁力線的作用,氫的同位素等離子體被約束在這個「游泳圈」中運行,發生高密度的碰撞,也就是聚變反應。
人類研製「人造太陽」已經50年,30多個國家投入研究,建造上百個實驗裝置,科研人員1.2萬多人,每年經費超過20億美元,如此規模宏大的科研,卻一直不為人知。在中國,公眾對「人造太陽」更是知之甚少。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300多位研究人員密造著中國的「人造太陽」。聚變科學所所長劉永掰著指頭數:研究院從1965年在樂山建立開始,到1990年搬到成都,我國「人造太陽」研究已有40年。
核聚變要比目前通過核裂變反應的核電站能產生更多能量;它可通過電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獲得原料氘,並且還不像現在的核電站產生長達千年不分解的核廢料,是一種清潔的環保能源。因此,核聚變被認為是未來解決世界能源和環境問題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公斤核聚變燃料相當於1萬噸石油燃料。

③ 人造太陽概念股有哪些

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所以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寶勝股份(600973)
久立特材(002318):

④ 人造太陽概念股有哪些

寶勝股份:2007年開始與有關部門合作,掌握了超導電纜全部關鍵技術;
久立特材: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工作組的重要供貨商之一。公司開發的核聚變裝置用PF導體316L不銹鋼方圓管通過省級工業新產品鑒定,成為目前國內唯一滿足ITER項目要求的PF導體鎧甲供應商。
夢網榮信:控股子公司北京榮科恆陽整流技術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簽訂了《ITER極向場變流器模塊及外旁通生產製造合同》。
永鼎股份:全資子公司蘇州力鼎新材料有限公司主營超導線材制備及超導電力裝備的研發、生產、銷售。

⑤ 關於中國「人造太陽」

1.最高5500萬攝氏度
2.不知道SORRY..
3. http://ke..com/view/22632.html?wtp=tt
復制是很不HD的

⑥ 2020年什麼時候,中國做出人造太陽請各位答復謝謝

啊咧,人工可控核聚變永遠號稱將在下一個50年實現,在座的各位,包括在實驗室里的那些位,誰也不可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科技上的事誰能說的清咧,不過基本上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2020沒戲,如果非要一個日子那就是2020.12.32,沒錯只要到了這一天,鐵定成!!

⑦ 什麼是終極能源和人造太陽概念股

中核科技:公司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壓水堆核電閥門設計、製造許可證,其研製的核電站關鍵閥門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公司生產的核電關鍵閥門也已經通過國防科工委的鑒定。
東方電氣:國內核島設備生產的骨幹企業,是未來核電高速發展受益最大的企業。按東方電氣集團 45%的市場佔有率進行計算,每年東方鍋爐從核電項目中獲取的訂單為 26.3 億元人民幣,每年東方電氣從核電項目中獲取的新增訂單為8.96 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常規的電站鍋爐,核電設備具有更高的利潤率。
蘭太實業: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合作,建設「核極金屬鈉「生產項目,此項目不僅使公司取得了核極鈉的生產技術及其配套設備,而且使其成功切入高尖端科技的核能源領域。應用高科技鈉凈化技術生產核極鈉,已經向我國第一座快中子實驗核反應堆提供了 350 噸的核極鈉。
奧特迅:公司中標廣東陽江核電廠一期工程 LOT69—常規直流及不間斷電源系統,金額 898.22 萬元;中標遼寧紅河核電廠一期工程。
海陸重工:核承壓設備的設計、製造與銷售。
自儀股份: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有意共同出資組建核電儀控系統工程的合資企業,共同承擔第三代核電 AP1000 儀控系統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閩東電力:攜手中廣核能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可將電網負荷低時的多餘電能轉變為電網高峰時期的高價值電能,還適於調頻、調相,穩定電力系統的周波和電壓,為事故備用。使核電、煤電機組試驗得以順利進行,是核電樞紐工程之一。

⑧ 我國人造太陽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利好哪些股票

我國人造太陽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當然是利好太陽能類的股票了。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幾只股票:002921聯誠精密;002922伊戈爾;002006精功科技;002613北玻股份;600550保變電氣;603366日出東方;000055方大集團;600220江蘇陽光;600703三安光電;300029天龍光電;300118東方日升;002008大族激光。

⑨ 中國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只是對「受控核聚變裝置」的形象的說法,並不是造出一個掛在天上發光發熱的球體。

中國的人造太陽也叫「東方超環」,是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該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個裝置的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這被視為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強大的基石之一。

科學家測算,1升海水含有0.03克氘,產生的聚變能源相當於300升汽油。海水中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夠人類使用上億年。更重要的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是氦元素和中子,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堪稱完全清潔的能源。但「人造太陽」至少滿足「極高的溫度」與「充分的約束(在太陽上是靠引力約束的,地球上缺少這種條件)」兩個苛刻條件,才能實現核聚變反應永續進行,並為人所用。

2017年7月,「東方超環」在世界上首次實現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實現了從60秒到百秒量級的跨越,創造了核聚變的世界紀錄。

2018年11月,「東方超環」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中心電力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

中國的托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