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股票市場從開始到現在的發展過程及重要事件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2、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3、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4、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5、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6、股市設計者點評:
股市最初的建立就是如此,「歷史在為未來奮斗的時候總是高尚和純潔的,當年設計者所構想的證券市場只有一個榜樣——歐美,歐美股市是完全市場化的結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間的活動,而中國的歷史現實卻決定了中國的股市一開始就帶著太多的政府色彩。」一位最初設計者對本刊評論說。這為後來的政策市以及國企圈錢埋下了伏筆。
三、○ 混亂90年代初:股市徘徊在保與壓之間
1、1991年8月-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1-08-28 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2、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3、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4、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5、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6、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7、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四、○ 牛市1999:功利性透支
1、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2、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3、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
五、○ 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1、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3、2001年10月-證監會一家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5、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6、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7、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8、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9、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10、就是從06年下半年到現在的大牛市,正在持續中。
❷ 中國股市記憶——三十年「大事件」,你經歷過哪些
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開啟中國資本市場新篇章。初期,股票交易員以紅馬甲標識身份,記錄交易歷史。同年,我國首隻期貨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成立,股票賬戶推出,上證綜合指數發布。1991年,第一家上市的投資基金淄博基金誕生,首隻H股青島啤酒在港交所上市。1992年,滬市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指首度跨越千點。同年,中國證監會成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監管體制開始形成。1993年,首隻上市的投資基金淄博基金在上交所上市,同時,首隻H股青島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引發全民炒股熱潮,電影《股瘋》上映。1995年,滬深兩市重啟T+1交易制度,327國債事件引發市場動盪,萬國證券因此嚴重虧損。1996年開始,中國股市進入新一波牛市,上證綜指漲幅顯著。1997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出台,證券犯罪正式入刑。1998年,中國第一批規范的基金管理公司誕生,上海證券交易所推行無紙化交易。2001年,A股市場開啟非公有制企業IPO的大門,南方證券倒閉,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開始實施第三方存管制度。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深入進行,A股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2007年,上證指數創下歷史高點6124點。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通,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邁出重要步伐。2015年,中國股市成交額創下天量,指數熔斷機制暫停。2017年,A股納入國際主流指數,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取得重要突破。2019年,科創板正式開板,實施注冊制,滬倫通正式開通。2020年,新《證券法》實施,上證綜指編制方案修訂,創業板開始實施注冊制。中國股市三十年,歷經風雨,改革與發展並行,見證了一個國家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成長與成熟。
❸ 中國股市歷史
中國股市歷史
一、起步初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股市開始逐漸興起。初期階段,股市主要以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發行和交易規模相對較小。這一時期的股市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市場參與者相對較少。
二、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股市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成熟和投資者隊伍的壯大,股票發行和交易逐漸規范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在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股市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三、重要事件回顧
在中國股市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重要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如股權分置改革等,這些改革措施為股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外資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投資,進一步促進了股市的繁榮和發展。此外,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四、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股市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股市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同時,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的逐步健全,中國股市將更加成熟和穩定。總的來說,中國股市將繼續發揮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財富增值的空間。
❹ 中國股票發展史
30年前的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伴隨著開市鑼聲正式啟航,自此開啟了中國股市的傳奇篇章。三十年間,這個市場經歷了無數的起伏與變遷,見證了投資者的熱情與市場的成長。
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始,股票和債券發行逐漸復甦,企業嘗試股份制改革。1980年,撫順紅磚一廠的「准股票」和成都市工業展銷信託股份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股市的萌芽。鄧小平贈送飛樂音響股票予約翰·范爾霖的事件,彰顯了中國對證券市場發展的決心。
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股市進入規范化階段。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設立,標志著統一監管體制的形成。2001年,用友軟體的上市開啟了非公有制企業IPO的新紀元,貴州茅台的崛起則預示了中國股市的實力與潛力。
21世紀以來,隨著QFII制度的實施、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開設,以及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中國股市進一步國際化。2020年的新《證券法》和科創板的注冊制改革,更是標志著中國股市法治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速。
中國股市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一部經濟改革的見證,也是中國金融市場不斷成熟和國際化的縮影。未來,中國股市將繼續書寫新的篇章,值得我們期待。
❺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