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保車險如何在網上查詢
1、打開網路搜索登陸人保官網
(1)中國人人保股票論壇擴展閱讀:
車險流程:
出險第一時間致電人保,告知事故經過,根據台上提示,現場等查勘員查勘現場,查勘完畢後,去修理廠修車,到達修理廠後,再次致電人保,告知現場已經勘察,另外還需要定損,修理廠等定損員定損,方可修車!如果去4S店,且沒有投保指定專修這個險種,人保的電話車險定損很多會有差價!
單方事故:自己的索賠申請書,行駛證駕駛證身份證復印件,本車的維修發票及定損單,被保險人的銀行卡卡號及其具體開戶行名稱。
雙方事故:需提供上面的那些外加上對方車的交強險大保單復印件還有就是快速理賠中心的事故認定書或者交警證明。
人保電話車險的理賠程序比較清晰便捷的,出險—報案—查勘—定損—核價—核損—核賠—支付。基本上就是出險後立即撥打報案電話,馬上就會有專門的人員告知理賠流程並指導您填寫出險通知書了。
『貳』 人保財險核心理念是什麼
分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下同),是由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變更為中國人保控股公司)發起設立的目前中國內地最大的非壽險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金融企業,人保財險於2003年11月6日在香港成功發行股票。公司始終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多方面雄厚的經營管理優勢。
品牌優勢
PICC品牌具有五十六年歷史,在國內享有顯著聲譽,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人保財險是全球各大船東協會在中國的保賠通訊代理,在國際保險市場享有良好聲譽。特別是公司在海外上市後,PICC進一步成為國內、國際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知名品牌。
市場優勢
人保財險是國內最大的非壽險公司,在非壽險市場處於領先地位,主導著非壽險市場的發展。公司主要經營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短期健康保險業務,在大型商業風險、政府采購、行業統保等集中型業務以及車輛保險、家財險等分散型業務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
人才優勢
多年來,人保財險培養了大批優秀骨幹人才,擁有一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才和遍及非壽險業務鏈每個環節的技術人才,擁有一支掌握非壽險業核心技能且愛崗敬業、團結奮進的員工隊伍。
產品優勢
截至2004年底,人保財險共開發保險條款1246個,其中主險567個,附加險679個;全國性險種725個,區域性險種521個。目前,公司平均每天開發推廣1個新產品。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引入精算技術開發產品的非壽險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高質量且科學定價的保險保障服務。同時,公司積累了海量經營數據,具有堅實的決策分析基礎,對中國非壽險市場發展規律有著較好的把握和認識。
技術優勢
人保財險在國內非壽險業承保、理賠、產品開發和再保險等核心技能方面擁有比較全面和成熟的經驗,還擁有比較成熟的信息技術平台,為業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公司是中國民航聯合保險機隊保險的首席保險人,也是國內非機隊航空險和商業航空險市場上主承保項目最多的保險人,在航空航天、核電站、能源、遠洋船舶、大型工商企業、政府采購等重要保險業務領域,具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優勢。
網路優勢
人保財險擁有遍及全國的機構網點,包括324個地、市級承保、理賠、財務「三個中心」,450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多樣化的營銷渠道,形成了強有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足以支撐全國范圍的"通保通賠"與"異地出險、就地理賠"等保險增值服務。
客戶優勢
公司擁有國內非壽險市場最大規模的客戶群,建立了廣泛、穩定的客戶關系,具有強大的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開發和客戶服務能力。
服務優勢
公司率先在全國開通365天24小時服務專線95518,現已遍布國內324個地市,並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向客戶提供快、優、全、廣的咨詢、投訴、回訪、救援、預約投保等多功能、個性化服務。公司還推出了以全員全流程服務為內涵的「金牌服務工程」,以確保客戶服務從規范、效率、質量三個方面不斷提高,繼續保持同業客戶服務第一品牌。
人保財險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有賴於公司不斷深化"求實、誠信、拼搏、創新"的企業精神。目前,公司正向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知識型、現代化非壽險公眾公司的戰略目標邁進。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是國家大型金融保險企業,總部設在北京。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1996年分設的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及1999年成立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2003年,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重組改制,變更為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設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國壽投資管理公司以及保險職業學院、成都保險學校等多家公司和機構。其任務,除了通過所屬公司經營發展壽險及相關的資產管理等主營業務,並直接管理一部分存續業務和資產外,重點是進行資本運作,不斷拓展新的業務,成為一家擁有保險業、金融服務業和保險關聯產業等三大產業集群,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多元化大型現代保險與金融服務集團。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構成了我國最大的商業保險集團。2004年,壽險保費收入達到1764.39億元,占壽險市場份額的54.65%,占我國保險業總保費收入的40%以上;總資產達到5739.89多億元,占我國保險業總資產的近50%;可運用資金超過4600億元,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在《財富》雜志評選的200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人壽位居290位,2003年又進一步躍升至241位,是我國金融企業的最高排名,也是我國內地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保險企業;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中國人壽高居第6位。2003年,中國人壽在《歐洲貨幣》雜志對亞洲企業的評選中,被評為亞洲最好的保險公司。2004年,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組織評選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中國人壽以427.67億元人民幣的品牌價值成為中國十大最具價值品牌之一。在世界權威品牌評審機構「超級品牌組織」首度在中國舉辦的超級品牌評選中,中國人壽同時獲得「超級品牌」榮譽獎和「行業特別獎」、「本土品牌成就獎」三項殊榮。所屬壽險股份公司2003年12月在紐約、香港兩地同步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壽險公司和第一家在境外兩地同步上市的中國金融企業,並創下當年全球最大融資規模紀錄。集團公司擁有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楊超為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班子成員有苗復春、吳焰、時國慶、庄作瑾、聶清山、王思東。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秉承「成己為人、成人達己」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遵循「誠信為本、穩健經營」的企業宗旨,恪守「創新、拼搏、務實、奉獻」的企業精神,把「與客戶同憂樂」作為企業價值觀,以「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精神,努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現代保險與金融服務集團,致力於造福社會大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
祝你事業有成!!!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中國保險業前三家的優勢和劣勢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肆』 人保是哪個保險公司的
人保是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49年,是一家綜合性保險(金融)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屬中央金融企業, 注冊資本為4242399.058 萬元人民幣,在全球保險業中屬於實力比較雄厚的公司。
拓展資料: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人保或人民保險)成立於1949年,是一家綜合性保險(金融)公司,世界五百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屬中央金融企業,
[1] 注冊資本為4242399.058
萬元人民幣,在全球保險業中屬於實力非常雄厚的公司。公司標志為英文PICC。旗下擁有人保財險、人保壽險、人保資產、中誠信託、人保健康、人保養老、人保投控、人保資本、人保再保、人保香港、人保金服。
中國人保現已成為綜合性保險金融集團,旗下擁有10多家專業子公司,業務范圍覆蓋財產險、人身險、再保險、資產管理、不動產投資和另類投資、金融科技等領域,在海內外具有深遠影響力。
2018年9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按法定程序核准了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IPO。11月16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12年12月7日,中國人保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完成H股上市;2018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第五家「A+H」股上市的保險企業。
繼成功保障北京2008年奧運會之後,2019年12月,中國人保正式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合作夥伴,成為「雙奧保險」企業。
2008年12月,在由人民日報社網路中心(人民網)主辦的「以責任鑄就未來」 2008年度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暨「人民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上,榮獲「人民社會責任獎」稱號。
2008年12月,在由民政部主辦的中華慈善大會上,榮獲「中華慈善獎」稱號。
2008年11月,在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紅十字總會、中華慈善總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08首屆華夏公益慈善論壇」上,榮獲「2008年度中國公益五十強」稱號。
2008年10月,在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國財富》雜志社聯合舉辦的2008中國民生行動先鋒表彰活動中,榮獲「2008中國民生行動先鋒」稱號。
2008年9月,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理財周報》舉辦的「2008年首屆中國百萬中產家庭首選保險品牌榜」評選活動中,榮獲「2008年中國十大最佳保險公司」稱號。
2008年6月,榮獲由中國金融工會全國委員會頒發的「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狀」稱號。
2007年
2007年8月,在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第一財經日報、分眾傳媒、品牌聯盟主辦的「2007首屆中國品牌節」上,榮獲「金譜獎」榮譽稱號。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伍』 金融股為何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