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股票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股票市場的起始時間是1990年。
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關於中國股票市場起始和發展的詳細解釋:
一、股票市場的初步建立
1990年,中國股票市場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標志,正式拉開序幕。這兩個交易所的建立,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通過股票市場籌集資金的機會,也為中國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二、早期發展階段
初期的中國股票市場以國有企業改革為背景,通過股票發行和交易,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這一時期,股票市場逐漸規范化,相關法規和監管制度逐步建立。
三、持續發展至今
自1990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不斷壯大和完善。現在,中國的上市公司數量眾多,涵蓋了各行各業,股票市場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機遇。同時,中國政府對股票市場的監管也在不斷加強,市場日益成熟和穩定。
中國股票市場的開始,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股票市場之一。
㈡ 中國的股票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的股票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
中國股票市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金融市場逐漸開放,股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逐步建立和發展。
具體歷程如下:
1. 起步階段:中國的股票市場最初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一些企業開始嘗試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但當時的股票市場規模較小,交易方式也相對簡單。
2. 正式設立: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這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的正式建立。此後,股票市場逐漸擴大規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
3. 發展規范階段: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中國股票市場逐漸走向規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管和規范,保證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時,市場參與者逐漸增多,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也日趨豐富。
中國的股票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經歷了數十年的演變和壯大。如今,中國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為投資者提供了廣泛的投資機會和豐富的交易品種。
㈢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史
一、初創階段(1991-1993年)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分別成立,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形成。這一時期,上證所上市證券種類僅有30種。
二、擴張階段(1994-1998年)
1994年至1998年,中國證券市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試點運營,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然而,投機行為和上市公司作假事件日益嚴重,被經濟學家形象地稱為「賭場」。
三、規范發展階段(1999-2004年)
1999年至2004年,證券市場逐步規范化。2001年,股票發行制度從審批制調整為核准制,監管機構開始嚴格審核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公司質量,增強投資者信心。
四、改革階段(2003-2008年)
2003年至2008年,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股權分置改革,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2006年至2007年,滬深股市出現大牛市。
五、開拓創新階段(2008年至今)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一段低迷期。2009年,中國實施經濟刺激計劃,股市逐漸回暖。2010年,股指期貨正式上市,金融衍生品市場開始發展。
(3)中國股票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2年,新中國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
1992年10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市場。
1993年9月,中國大陸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發生。
1995年5月,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1996年12月,滬深證券交易所實行股票交易漲跌幅限制。
1997年11月,國務院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1998年12月,證券法正式實施。
1999年10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條例》。
2001年,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002年,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2年,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證券投資基金法。
2004年,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㈣ 中國股市歷史
中國股市歷史
一、起步初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股市開始逐漸興起。初期階段,股市主要以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發行和交易規模相對較小。這一時期的股市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市場參與者相對較少。
二、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股市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成熟和投資者隊伍的壯大,股票發行和交易逐漸規范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特別是在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股市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三、重要事件回顧
在中國股市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重要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如股權分置改革等,這些改革措施為股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外資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投資,進一步促進了股市的繁榮和發展。此外,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
四、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股市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股市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同時,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的逐步健全,中國股市將更加成熟和穩定。總的來說,中國股市將繼續發揮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財富增值的空間。
㈤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