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走勢 » 漢堡王中國股票
擴展閱讀
美團美國股票代碼 2025-01-21 00:46:15
康特科技股票代碼 2025-01-20 23:55:56

漢堡王中國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7-07 05:51:53

『壹』 漢堡王肯德基麥當勞哪個歷史最長

肯德基慧宏歷史更悠久咐笑

麥當勞、肯德基成立時間:

1、麥當勞成立於衡碧含1955年,特許經營也是在1955年。

2、肯德基成立於1930年,特許經營在1952年。

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

(1)漢堡王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肯德基隸屬於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百勝中國」) , 股票代碼為YUMC,是Yum!Brands在中國大陸的特許經營商 ,擁有肯德基品牌在中國大陸的獨家經營權。

肯德基與百事可樂結成了戰略聯盟,固定銷售百事公司提供的碳酸飲料。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

『貳』 為什麼有一些優秀的公司不願意上市相比於上市公司會有哪些優勢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反向思維:如果上市可以帶來的好處,這家企業都不需要,相反卻可能因為上市要招致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如此一來,有些企業就自然不願意上市了。

華為、老乾媽這類優秀公司不願意上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我們知道公司上市最大的好處有幾點:1)有了上市公司這樣一個低成本的融資平台;2)有了相對科學和准確的量化公司價值的尺度和依據,從而可以為股東回報提供相對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渠道;3)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老乾媽,陶華碧曾經多次說過,我不缺錢,我也不想接收那些牛鬼蛇神,上市就是騙別人的錢,所以盡管有些人一直希望老乾媽上市,但是陶華碧就是不同意,因為一向實行現款現貨的老乾媽現金流非常好,陶華碧也沒有很多公司老闆那樣的野心,所以老乾媽堅持不上市,如此以來,融資功能對老乾媽來說根本沒用,而上市不僅違背她的價值觀,還有可能招致一批外來人對公司指手畫腳,所以老乾媽當然不願意上市。

華為的情況又不同,首先華為的現金流比不過老乾媽,華為在投資一些大項目的時候也經常融資的,制約華為比較大的問題是他的股權結構,大家知道任正非給華為設置了一種非常復雜的職工持股模式,他本人作為實控人,持有股權比例也僅僅只有百分之一點幾而已。而這種股權結構是不符合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的。所以就華為來說,未必不想上市,只是方式還在選擇而已。



國外有哪些沒有上市的著名品牌?

首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無論哪個國家,上市公司的數量佔比其實都是比較小的,比如A股到現在為止上市公司也才不到4000家,美股也只有不到6000家,所以更多的其實是未上市的公司。比如做德芙巧克力的美國公司瑪氏食品、嘉吉集團、瑞典的宜家家居、德國的博世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企業,基本都是所在行業的世界頂尖公司,但都沒有選擇上市。


首先,說一下企業為何要上市。其實質是引入資本,做大做強,或者收回初始投資。但是,要想上市,這些資本的融入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不止要分給投資人股份和分紅,而且要將企業經營信息按期公開,並應對監管機構的各種審查和監管。

然後,咱們再來說一下為啥像華為、老乾媽這些企業不去上市。中國有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對於企業來講,尤其是民營企業,都是由小到大一步步做起來的,其中不乏立足主業、穩扎穩打的。要上市,就會面臨上面所說的諸多麻煩,而且擔心控制權外落。前幾年,萬科王石和寶能姚振華的股權之爭相信很多人還歷歷在目。如果企業不缺錢,或者說不想盲目擴大經營范圍,再或者說不想引起公眾或監管機構的過多注意,那麼,為何要自找麻煩呢?

最後,其實不止是國內有很多隱藏的大企業,或者沒有上市,或者不為公眾所熟知,國際上也有很多,比如石油巨頭沙特阿美,或者國際四大糧商嘉吉、路易達孚等。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標是進行融資,但企業家在考慮融資需求外,還要從許多其他方面去為企業的發展做規劃,上市雖然能夠給企業帶去名利,但是也同時會增加很多運營成本和風險,主要體現在信息披露風險、股權稀釋風險上。上市後,高級管理人員的投資融資行為也會受到限制,這是一些管理者不能接受的。

信息披露風險

在公開市場上上市後,公司就需要根據監管的要求,每季度、每年度披露與公司運營相關的財務信息、運營信息,公司的運營管理層一旦出現什麼變動,也要及時向監管報備。

監管對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很高,意味著公司的財務情況和戰略發展計劃被高度關注,上市公司既要及時公布公司業績信息。另外,還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未來業績進行預測、聘請法律事務所對公司的法律風險出具意見,這部分的成本不小。

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公開財務和戰略信息可能會遭到同業的模仿和借鑒,容易在市場上失去核心競爭力。

股權稀釋風險

企業上市後,原企業股東的股權就會被稀釋,管理層在進行投資決定和進行戰略決策時不能夠只考慮自己的意見,還要取得大股東的許可,必要時還要征詢累計股權比例達到多數的小股東的建議。這意味著原股東對其企業的控制力度減弱。

投融資受限風險

上市後,《公司法》和《證券法》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持有證券的買賣交易情況都有所限制,《公司法》要求高管應當向公司申報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票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證券法》則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將其持有的該公司的股份在六個月內的短期交易收益,均歸該公司所有。

因此,對於不缺少現金流的企業來說,不進行上市就不需要根據監管的規定按期披露季報、年報,公司的管理層對公司具有更高的話語權,公司高管也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得進行場外交易投資。

國際上的非上市企業情況

不上市並非中國特色,美國也有大量的知名企業選擇不上市,甚至在上市後選擇退市。例如我們熟知的快餐連鎖企業漢堡王,在2006年第一次上市後,通過私有化變成一家私營公司。2012年,其二度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但二次上市後不到兩年,又通過私有化變為私營公司。

綜上所述,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上市只是企業發展擴張過程中的階段性選擇。上市能夠提供更廣的融資渠道,但也會帶來相對應的風險,所以選擇上市還是非上市,都要根據企業本身的實際需求來安排,兩者各有利弊,就看經營管理者如何平衡企業的發展與上市與否之間的關系。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訴題主,像華為、老乾媽這樣優秀但不願意上市的公司很多!比如國內我們很多人都在喝的娃哈哈、我們幾乎每個人手機上都要用的螞蟻金服;比如國外的博世、普華永道、Rewe等。


首先我們來看看上市之後對於公司和公司掌舵人而言可以得到什麼:

①更大的名氣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是截然不同的,明顯要「有面兒」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華為上市的話,那麼名氣可能會比如今大不知道多少倍;


②更便利的融資方式、更低的融資成本

非上市公司融資大都是通過舉債的方式,通過銀行獲得貸款,即便公司的資質再好,貸款的利率水平都擺在那裡,不會低到哪裡去。

但如果上市的話,那就容易多了,定向增發、配股、可轉換債券等都可以實現近乎無成本的融資!


③讓公司所有人或者股東的所持資產的流動性增強

上市之後只要原始股東的股份限制期滿後,即可「充分」且「自有」的流通,資產變現起來不要太容易! 股東可以通過直接出售或質押的方式變現。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想變現卻沒那麼容易了,別的不說就看看我們新三板掛牌了一萬多家公司,但有流通性只手可數! 想變現的太多,願意接盤的卻少之又少!



然後,我們再看看上市之後會失去什麼?

①首先,決策受到資本的制約

我們很多人應該還記得2016年10月份,格力擬收購珠海銀隆的議案因股東大會未獲通過,最終未能實施,董明珠大為光火的事情。

上市之後,所有股份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權利(目前A股還是同股同權),這就導致上市之後,一旦大股東所持股份不能佔大多數的話,那麼決策權可能就會受到制約。 比如咱們的華為,就因為不願意受到資本的制約而選擇不上市,比如老乾媽可能也是如此


② 財務狀況必須全公開

規則限制上市公司必須財務全公開,這就意味著很多上市之前可以操作的小技倆,在上市之後都將暴露在陽光之下,大眾的眼前。 不排除很多公司會因為這個因素而顧慮重重。



綜合來看,上市不見得全是好事,在得到很多便利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公司創始人和部分大股東而言也要失去很多, 上不上市都是創始人和大股東綜合衡量之後的權衡。

因為上市的唯一目的是融資,解決公司經營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上市需要有一些運作的費用。而且程序還比較復雜。

但是很多公司有錢,並不需要借錢發展,也沒必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比如很多人並不會去銀行貸款,他們有充足的資金應對生活所需,沒必要借錢最後承擔利息。比如老乾媽不缺錢,華為不想稀釋自己的股權從而擁有對公司更好的控制權,美國佬也拿他沒有辦法。

下面具體談下幾個不上市的原因:

1.自己的股權不想被稀釋。

企業要上市,就要發行足夠量的股票,企業股東的股權必然會被稀釋。甚至在上市之前,股東們的股權就要被稀釋。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企業在上市之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都要進行一輪或幾輪的融資。融資對象可能是VC,可能是PE,也可能是戰略投資者。不管是誰,都會拿走企業多少不一的一部分股權。

2.有充足的現金流,不差錢。

企業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融資,這也是很多企業家最需要的一點。可有些企業現金流很好,資金很充裕,根本沒有融資的必要,所以他們沒有通過上市融資的需求。

3. 沒有擴張的計劃

如果企業要大舉擴張,進行重大投資或者並購,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不行的。這一類企業行為對資金的需求,一般會大大超出企業的資金儲備。

8.保持自己競爭的需要,需要保密。

企業上市以後,與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報,需要嚴格依照要求公開各種信息。而有的企業是不能接受這一點的。這倒不是說,他肯定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有些企業的很多信息是不能公開的,否則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拷貝甚至抄襲。

上市不外乎以下的三個目的:

第一、利用融資來擴大企業經營。

第二、成為公眾企業,增加企業知名度。

第三、讓企業初創時的風險投資資金退出。

如果一家優秀企業,自有資金足以應對企業擴張;又是創始人強勢,不願意成為公眾企業而被股東約束;企業創立時都是自有資金,並沒有引入風投資金的話。這樣的企業就不願意上市。

老乾媽和華為都是這樣的企業。

變成公眾企業後,需要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和經營狀況,稍微大點的事都要公告,非常麻煩不說,也很容易讓競爭對手了解公司的狀況,從而針對性的找出競爭策略。因此並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願意上市的。

這種不願意上市的情況在發達國家很常見,我以德國為例,大量的企業主不願意上市,而這些企業許多都是本行業的隱形的冠軍。

大家能叫出名字的德國企業只有上市的看得見的這幾家,其實德國沒上市的各細分行業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許多都是家族企業,百年老店。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經營企業,並不是必須上市的。

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融資,尤其在高速發展期,上市後融資是直接融資,沒有還本付息壓力。如果能通過其他渠道融到低成本的資金,或者無融資需求,上市就不是唯一選項。

二是完善治理結構。公司一上市就變為公眾公司,各方面管理尤其是資金收支都必須符合法律和財務管理規定,逼迫著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就聽說過一個上市公司,因為時間點不對,把政府的補貼退了回去,多給的錢也不能收。但如果公司管理已經很規范,上市就不是很迫切。

三是促進決策規范。公司上市後做出重要決策尤其是涉及投資、收購、合並等事項需要董事會、股東會決議,能防止個人專斷和沖動決策。但程序冗長易喪失時機,不上市決策可保持靈活敏捷,如果決策者保持著睿智也無上市必要。

前幾天在浙江,和中國寵物第一股「佩蒂股份」的董事長一起聊天,他說沒上市之前追求上市,現在上市了,公司值60億,一是60億也是個數字,看得見摸不著,自己一旦有套現的主動,就有可能引起股價的下跌,二是時間已不再是自己的啦,券商來了要陪,休個假公司有重大事情要回等。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樣,上市也是,上成功了,鮮花掌聲榮譽都會鋪面而來,企業的融資能力也增強,但同時也會失去很多。

有些優秀的企業不上市,一是已經具備融資的能力,比如華為,他幾萬員工都是他的股東,又何必再去資本市場去拿錢呢?資本市場的錢,對回報率的要求也不低,當然也正是華為的這種股權結構,也導致了他的主體不能上市。

二是不想上市,比如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娃哈哈三十周年慶典上,宗慶後一改「娃哈哈哈不差錢不上市」的老調,表態稱:適當時候娃哈哈也會考慮上市。他們現在不上市,公司無需面對股民,對得起 社會 ,高管員工就好,壓力也沒那麼大,而且企業做起決策也很方便,認准了就可以開干,這些都是不上市的優勢,比如娃哈哈,2018年開始進軍社交電商領域。

其實,在人們心目中有個「不上市聯盟」,他們是立白,華為,順豐,娃哈哈,老乾媽,不過在面對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吸引誘惑下順豐17年率先上市,上市後王衛身家高達1476.3億,位居2017中國富豪榜第五,這或許對不上市聯盟體的其他成員也有沖擊。

三是有些公司不具備上市的能力,因為他在開始經營企業的時候,其頂層布局,股權架構等制約了他的上市之路,還有這個優秀的公司,如果啟動上市,補稅也是個頭疼的問題,這個就不多講了。

企業最終上不上市,都要往值錢的方向經營。

簡單說就兩點

1、不差錢,或者老闆就不是為了上市圈錢的。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融資。也有些企業老闆是為了圈錢。

2、不希望股權被別人掌控,很多公司就是因為上市後在證券市場被其他公司買了股票而被掌控的。比如lv和愛馬仕,大眾和保時捷

一方面,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不想上市,其實就是出於分紅的考慮了。如果我們把上市公司看作是「共同投資,一起賺錢」的企業,那麼不上市公司則是「朋友關起門來,一起賺錢」的企業了。對於上市公司,由於公司高層想要收集更多的資金,以為項目開發做投資。因此股東們會把公司的股份掛到市場上,出售以換取資金。因此,對於這類公司,他們想要擴大公司的運營規模,收到外界的自己支持往往是比較容易的。

而如果公司選擇不上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搞定公司運營的資金問題,因此他們不願意把利潤分給大眾來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寧願支付更高的利息向相關機構借錢,也不願意出售自己的股份。

對於這些公司,他們之所以選擇自己的公司不上市,其實是出於利潤最大化考慮。他們不願意更多的人來分這塊大餅了,因此他們也就願意獨自承擔這沉重的自己壓力了。即便他們自己的自己不足,他們也會選擇依靠貸款來滿足自己的。如此一來,股東們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紅。當然,對於這樣的做法,股東們也是需要自己承擔風險的。

另外一方面,其實就的說說兩者之間的自由性問題了吧!對於上市公司,其所應遵守的規則往往是比較多的。就拿公司所需繳納的稅費來說吧!上市公司是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來做的,即便是在其未上市時巧妙的避開了一些稅費的繳納,但是自其上市後都是不被允許的了,甚至還得把之前缺失的稅費一並補上。而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往往是可以省掉一大筆開銷的。因此,很多大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上市了。

當然,一個公司上市與否還是要看公司的實際情況,在做決定吧!畢竟,公司上市或不上市都有其好處所在,因此公司也要看自己更當下更看重那個方面了。

『叄』 2020年最值得留意的五大餐飲股

傳奇投資大師巴菲特曾經說過:永遠不要投資您不了解的公司。這可能解釋了為何餐飲股這么受歡迎,說到最簡單的業務,大概就是餐飲。

我們以下來看看2020年五大餐飲股。但對於所謂的最大,其實有不同的定義,解開這些謎底,投資者可能知道要做什麼。

市值最大

當您買入某家公司的股票,其實只是買入眾多股票中的很小部分,一家上市公司通常有幾百萬股股份。公司的市值就是所有流通股股價加起來的總值。如果您全部買下這些股票,您就是擁有整家公司。

市值最大的兩只餐飲股,正是麥當勞(McDonald』s)和星巴克(Starbucks)。麥當勞市值約1,420億美元,而星巴克則是870億美元。

以市值計算,排在之後的三大餐飲股,分別是Chipotle Mexican Grill、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和餐廳品牌國際(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但有一點耐人尋味,三股的市值與麥當勞和星巴克都差幾條街。麥當勞和星巴克看來找到秘訣,能夠令業務更顯價值。

麥當勞貴為全球最大餐飲連鎖集枯輪團,擁有近39,000家門店,但公司能夠坐上第一把交椅,成為市值最大的餐飲股,不是靠這個原因。舉例說,百勝餐飲集團的連鎖店數量就最多,但市值不是最大。

門店總數最多

百勝餐飲集團手上有許多品牌,例如Taco Bell、必勝客(Pizza Hut) 、肯德基(KFC)和Habit Burger Grill,門店總共超過50,000家,比麥當勞的多出30%。不過麥當勞的市值,卻是百勝餐飲的五倍!這是什麼道理呢?

市值可以用銷售額和盈利等指標作為評估。例如,某家公司市值1,000億美元,收入100億美元,市銷率就是10倍,但不是所有股票都有相同估值。有的公司銷售額和盈利都較低,但享有較高估值,於是有更高的市值。麥當勞不是這個情況。百勝餐飲和麥當勞的市盈率差不多,而市銷率也是不相伯仲。即是說麥當勞的門店數目雖然遠遠更少,但收入和盈利都要更高。

對於餐飲股,企業的業務架構對財務有很大影響。首先,麥當勞手上有大批優質的房地產,可出租給加盟商,所以公司不只是賺取加盟費,還可作為業主,有租金收入。百勝餐飲雖然也有類似做法,但規模遠不及麥當勞。

在2020年第一季,麥當勞單計租金已經勁賺17億美元。從這個角度來看,單是租金收入已經高過百勝餐飲第一季的總收入。麥當勞的租金收入很豐厚,占第一季總收入35%。

麥當勞自家經營的門店比例,要比百勝餐飲多。麥當勞有93%屬於加盟商,百勝餐飲則有98%,相差雖然只有約6個百分點,但已經可以差天共地。麥當勞單靠2,637家自行經營的門店,第一季已經進賬超過20億美元收入。如果像百勝餐飲有多達98%屬於加盟商,自家經營的門店就會少過800家,季度收入將少收超過10億美元。

麥當勞和百勝餐飲業務架構上這些不同,正是市值差異最大關鍵。而自家店和加盟店比例上的分別,正好說明為何餐廳品牌國際的市值只有170億美元。如果包括漢堡王(Burger King)、Tim Horton』s和Popeyes這些品牌,公司擁有超過27,000家門店,但幾乎100%都屬於加盟商。

擁有最多自家門店

如果按市值計算,麥當勞是最大的餐飲股,如果以門店數目計算,則百勝餐飲是大哥。但這里還有另一個排名方法。星巴克擁有超過32,000家門店,其中超過16,000家門店由公司自行經營。所以星巴克經營的門店,比其他餐飲公司都要多。

由公司經營的門店,利潤可以很高。星巴克享有這么高的市值,某程度上因為50%門店都是由公司自行經營。自行經營的好處,就是所有銷售額都變成收入,不像加盟店只收取特許經營費(只佔銷售額很小部分)。餐飲銷售的利潤率未必像特許經營費那麼高,但可帶來更多收入,凈利潤會高得多,這樣公司的價值自然更高。

Chipotle在這方面走得更前,2,638家門店中,全部都由公司經營。換句話說,截至第一季,技術上說Chipotle擁有的餐廳比麥當勞還要多,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加盟模式當然有其好處。麥當勞在這方面明顯做得很好,而且很有創意,利用房地產組合,真是賺到盡。不過如果某個餐飲品牌的銷量很哪凳高,利潤又高,由公司經營的話,就可為股東釋放很高的沒緩信價值。所以Chipotle的業務規模雖然遠比不上另外四家公司,但市值居然可以排名第三。

總結

我們可見,不是所有餐飲股都是一色一樣。所以對於回饋長線投資者,真是各自各精彩。明白這些不同,對您篩選餐飲股會有幫助。銷量高、利潤率高,又有大比例的自家經營門店,都是理想的優質餐飲股。

『肆』 漢堡王在中國的情況

漢堡王在中國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廣州、深圳、杭州、廈門、泉州都有分店。時至今日,漢堡王在中國大陸有將近50家分店。 全球第二大餐飲公司——漢堡王(BurgerKing)05年6月在上海開出其在華的第一家店,店址位於上海靜安區南京西路。 漢堡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布倫納曼坦陳,前些年沒有涉足中國餐飲市場是公司戰略上的失誤,但即便是晚了10年或者20年,漢堡王仍然要來。事實上,早在2003年前後,漢堡王就有意進入中國。他們委託了一家國際咨詢公司先期對中國市場進行了調研。 漢堡王更近距離地觸摸中國,是在布倫納曼2004年8月加盟之後。這位曾擔任美國大陸航空公司CEO以及普華永道咨詢公司掌門人的經理人上任之初,就把目光投向中國。在他的概念中,「中國市場很大,而且日新月異,我們把這里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准備妥當後,布倫納曼選擇從上海登陸中國。半年前,漢堡王上海餐飲有限公司成立,這是漢堡王集團設在中國的獨資公司。從此,漢堡王進入中國的步伐獲得實質性加速,6月27日,其首家中國餐廳正式開門納客。 漢堡王中國首家餐廳店面不大,分為上下兩層,店內裝潢與其它快餐店沒有太大區別。讓顧客感覺新鮮的是它的食品。除了漢堡王最為拿手的皇堡三明治、薯條和洋蔥圈之外,顧客還能品嘗到融合了各種中國元素的產品,比如添加了四川麻辣醬的皇堡辣三明治、炫辣雞腿漢堡、嫩烤雞腿堡以及中式五香口味的辣雞翅等。 「這些產品是漢堡王專為中國市場推出的。」德舒特介紹說,在前期的市場調研中,漢堡王對菜單改了又改,很多產品都是為中國客人量身定做的。據布倫納曼介紹,這些進行了本土化改造的產品佔到了漢堡王食品總量的50%以上。 「本土化」是漢堡王中國生意經中最為核心的理念。除了產品貼近中國顧客口味之外,漢堡王在原料供應、物流體系以及管理團隊等方面都在有意融入中國。「我們的員工都是本地招聘的」,德舒特指著店內正在忙碌的職員說。 在拓展中國市場的路徑上,漢堡王也決意走出中國特色,讓更多的中國投資者幫助其開疆拓土。相對於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多年之後才謹慎開展特許經營的做法,漢堡王似乎不願等待太長時間。布倫納曼透露,漢堡王年內將在國內開出10家左右的直營餐廳,之後將採用特許加盟的方式加速擴張。 對於剛剛進入中國的漢堡王而言,能否復制其在國外的成功,現在來看是個未知數。不過布倫納曼很有信心,他說,中國的餐飲市場還剛剛起步,我們有了盈利的把握才會進入這個市場。漢堡王外賣有快快兔美食送來運作的。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