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英美公司股票資源
擴展閱讀
股票自動化交易怎麼實現 2024-12-23 10:57:52
股票跌的時候不要看賬戶 2024-12-23 10:56:15
氮化鎵上市公司股票代碼 2024-12-23 10:55:28

英美公司股票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2-12 17:59:58

㈠ 網購鑽戒的鑽石成就南非首富

鑽石王朝的興衰往事
看似普通、簡單的商業游戲,或許意義深遠。在一場被視為「左手倒右手」的交易之後,南非的奧本海默家族也許會徹底告別三代以來的發家之道——鑽石業。一個世紀以來由奧本海默家族獨攬的鑽石王朝或許會被「各路諸侯」瓜分。
2011年元旦,一場一觸即發的股權變化籠罩在全球最大礦業公司之一的英美資源集團與全球最大鑽石公司德比爾斯之間。前者計劃通過股份收購的方式,獲得後者的控股權。而此前,英美資源集團已經擁有了戴比爾斯40%的股份。此次計劃進一步收購的,是奧本海默家族擁有的另外45%的股份。
其實,奧本海默家族也是英美資源的長期投資者。英美資源集團本身便是奧本海默家族於1917年在南非創立的。不過,不久前該家族剛剛大規模地出售了所持有的英美資源的股份,持股量首次跌至不足2%。業內人士指出,若此次由英美資源其他大機構股東主導的收購計劃落實,奧本海默家族與英美資源、德比爾斯兩家公司的長期賓主關系將一去不返。
但是,不論收購結果如何,也不論奧本海默家族是否會被擠出鑽石業,畢竟,奧本海默家族曾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鑽坯市場。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這個曾經的鑽石王朝對世界鑽石行業的絕對影響力,不該被世界遺忘。
鑽石造就南非首富
奧本海默本是一個猶太姓氏。1880年,鑽石王朝的創始人——恩內斯特·奧本海默出生在德國一個雪茄製造商家庭。16歲時,他隨哥哥來到倫敦,在一個猶太鑽石商的鑽石分揀車間打工,負責挑出有瑕疵的鑽石。很快,猶太鑽石商發現,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恩內斯特似乎對鑽石的優劣有著天生的敏銳鑒別力。在沒有珠寶鑒定機器的年代,此種眼光的價值不言而喻。
21歲時,備受器重的恩內斯特被猶太鑽石商派往位於南非金伯利的辦公室工作。金伯利是南非著名的「鑽石之城」,再上溯30多年,這里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掘鑽者」。
除了鑽石,恩內斯特對商業、政治似乎也有著天生的敏銳。在金伯利,如魚得水的恩內斯特先是憑借自己德國出生、英國成長的獨特經歷,在英、德殖民地間從事貿易。雖然,這種利潤豐厚的貿易風險極大,不過對恩內斯特來說,風險難不倒他。在從容賺錢的同時,他還積累了寶貴的政治人脈。1912年,恩內斯特當選為金伯利市市長,並連任三屆,最終代表金伯利市進入了南非議會。
一戰期間,德國人擁有的、名為「禁區」的鑽礦被南非軍隊佔領,不能開工。於是,恩內斯特在1917年成立了南非英美資源公司(其100萬英鎊初始資金,一半來自美國、一半來自英國,故此命名),用公司的股票與德國人談收購。由於當時德方無法判斷戰事,不知道南非軍隊會不會撤退,所以就以很低的價格將這座富礦連同虧本的風險,一起賣給?恩內斯特。就這樣,奧本海默家族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座鑽石礦。
戰爭很快結束,奧本海默家族的鑽石生意開始漸露崢嶸,這給南非的另一家老牌鑽石公司——英國人塞西爾·羅得斯的德比爾斯公司——帶來了競爭困擾。當時,德比爾斯已有30多年歷史,1893年就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上市,是當時南非網路最全、勢力最大的鑽石開采與銷售商。
背靠富礦,恩內斯特開始與羅得斯大打價格戰。時間一長,羅得斯逐漸經受不住,由於擔心自己的公司股票變為垃圾,1926年,他主動找到恩內斯特談判。最終南非英美資源公司與德比爾斯兩家公司以互換股權的方式實現了合並。這才是恩內斯特的真正目的:有了德比爾斯,就可以逐個消滅其他實力薄弱的鑽石企業。
到上世紀20年代末羅得斯去世,恩內斯特已經成為整個南非鑽石界無人可以替代的大佬。不過,恩內斯特的胃口並不止於此。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讓鑽石需求驟降,位於倫敦的鑽石企業聯盟走到了破產邊緣——此前,這個聯盟一直是德比爾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恩內斯特抓住這個機會,通過與聯盟內部成員的談判,以極低的成本整合了兩家的生意。
1934年,恩內斯特在倫敦創立了著名的中央統售機構(CSO),負責德比爾斯的鑽石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後來,CSO成為全球最大的鑽石銷售渠道。
恩內斯特相信,「提升鑽石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們變得稀缺、就是減少產量」。一個壟斷的鑽石王朝的誕生終於可以讓其去實踐這條理論了。因為恩內斯特關閉手中所有鑽石礦的決定,在1930-1933年間,世界鑽石產量從每年2200萬克拉驟降到不足1.4萬克拉,鑽石價格持續上漲。
壟斷帶給恩內斯特的另一個好處更加顯而易見:一旦出現其他鑽石公司,德比爾斯就釋放大量鑽石儲備,令鑽石價格暴跌,從而使對方破產或投降。這使得任何新進入者要與他競爭,幾乎已不可能。
恩內斯特在1935年創立的E·奧本海默父子公司,控股了家族的所有生意。這些生意中的大多數,都被打包在南非英美資源集團之中。這種模式持續了很多年,直到1999年,南非英美資源集團與總部設在盧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並,組成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倫敦上市。
20世紀50年代初,恩內斯特成為了南非首富。
控制全球90%的鑽坯銷售
個人輝煌的時間畢竟有限。1957年,恩內斯特去世。49歲的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繼承了父親的全部遺產——1.8億美元,以及一個佔世界鑽石產量80%的鑽石王朝。
哈里中學就讀於英國最古老的貴族中學之一切特豪斯公學,之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基督學院。他喜歡收藏古董書,沉默低調、富有涵養。同父親一樣,哈里對政治有著獨特的天賦。畢業後的很多年裡,他一直是南非議會成員,直到父親去世,由於要打理龐大的家族生意,他才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商業方面,哈里同樣極具天賦。20世紀50年代,他被父親派往紐約,在被譽為美國廣告業中心的麥迪遜大街,與眾多傑出的廣告人一起工作。鑽石行業的「4C」標准——切工(cut)、色澤(color)、純凈度(clarity)和克拉(carat)——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其實,為現代人所熟識的所謂「4C」標准,並非古老的傳承,它只是現代市場營銷的結果。
後來,哈里還與專業廣告公司智威湯遜一起,為戴比爾斯打造了「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經典名句——2000年,這句宣傳語被評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廣告文案。
在哈里時代,英美資源公司幾乎主宰了南非的鑽石、黃金和白金工業乃至整個南非商業世界。利用德比爾斯產生的強勁現金流,英美資源得以收購更多的礦藏;而從黃金、白金和其它金屬礦開采中獲得的收益,又可以被投資到其它領域……
奧本海默家族的事業在哈裏手中達到了全盛:英美黃金、英美鉑金分別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和鉑金生產商,米羅科則成為世界十大銅生產商之一;上世紀70年代,奧本海默家族旗下所有公司的產值佔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0%,出口額佔南非總出口額的30%……奧本海默家族儼然成為南非的「國中國」。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德比爾斯控制了全球90%的鑽坯銷售。位於倫敦的CSO,每年只舉行10次鑽石鑒賞會,能夠到場的只有125家和德比爾斯長期合作的看貨商,他們被稱為「德比爾斯125」。看貨商們從德比爾斯手中購買鑽坯,然後將其打磨為裸鑽,再銷售給珠寶零售商。自CSO成立以來,德比爾斯一直實行著「選擇客戶的供貨戰略」:他選擇客戶,而不是客戶選擇他。基於這一前提,他批給客戶的鑽坯,客戶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能表示「要」或者「不要」。
然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不斷有大量鑽石礦被發現,南非作為鑽石王國的地位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逐漸動搖。德比爾斯的市場佔有率一度被擠壓到45%。迫於無奈,哈里主動打破了「德比爾斯125」的限制,將市場從原來的高端客戶擴大到中產階級,並像日常消費品那樣大打廣告、採取多種靈活的營銷手段。
到20世紀末,德比爾斯已經成功轉型成為一家以市場為導向的非壟斷型企業,市場佔有率也有所回升。
奧本海默家族有這樣一條家訓:「我們盼望最好的事情發生,同時也會做好最壞的計劃。」看來,哈里領悟到了這條家訓的精髓。
從壟斷到競爭
如果說,哈里對家族事業的貢獻是,通過打破高端樊籬大大擴張了市場,那麼,他的兒子尼基·奧本海默則更進一步,將公司推向現代企業模式。
1998年,當52歲的尼基成為家族新掌門人的時候,曾有媒體不客氣地說他「看上去腦筋不太好用,恐怕難以擔此重擔」。但事實很快證明,媒體錯了。
在尼基的領導下,德比爾斯與知名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合作,開始涉足鑽石零售業。此舉使德比爾斯的產業鏈拉得更長,也為德比爾斯帶來了更豐厚的利潤——與鑽石開采相比,鑽石飾品銷售的利潤更高。
此外,尼基還將存在了數十年的CSO改為國內鑽石商貿公司(DTC),並啟動了一項名為「最佳供應商」的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是,向看貨商以及更下游的批發商、零售商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進而將這些下游企業牢牢吸引在德比爾斯四周,共同進退,提升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力。「最佳供應商」策略被證明是成功的。2004年,在鑽石價格上漲7%的情況下,全球鑽石飾品的銷售仍比2003年增長了8%。「最佳供應商」策略案例也被哈佛大學商學院列為經典案例之一。
在家族發展史上,尼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發生在2000年。這一年,尼基提出,由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資源集團共同出資197億美元,收購德比爾斯。對於這次收購,尼基醞釀已久。消除交叉持股是重組的主要動機。70多年來,德比爾斯與英美資源一直交叉持股,前者擁有後者35%的股票,後者則擁有前者32%的股份。這種交叉持股為投資者所詬病,資本市場也因此對德比爾斯估價較低。「德比爾斯的價值一直以來都被投資者低估了」,尼基表示,既然股東們不認可德比爾斯的價值,那麼公司就沒有必要繼續為他們盈利。
2001年5月,重組完成,奧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持有德比爾斯公司45%的股份,其餘10%由德比爾斯公司與波札那政府各佔50%股份的合資企業——德比爾斯波札那公司擁有。這是二戰以來世界鑽石業的最大一次重組,也是南非經濟史上最大的一次企業收購。自此,德比爾斯結束了在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歷史,成為一家私人企業
很多人認為,德比爾斯私有化後將會變得更加神秘和傲慢。一位鑽石分析師悲觀地表示,外界可能再也無從得知鑽石行業的實際利潤到底有多少了。然而,2003年7月底,就在德比爾斯退市兩年後,尼基向全球公布了該年度公司的年中業績報表。這一舉措被看作是德比爾斯努力證明自己正在變得日益透明化的標志。「世界已經變了」,尼基說道,「當我們開始轉變,變得更加公開透明,天並沒有塌下來。」
雖然從中學到大學,尼基接受的都是與父親一模一樣的貴族教育,但與一身紳士派頭的父親相比,尼基顯得有些桀驁不馴。他從不戴昂貴的鑽石手錶,倒是常常戴著一隻塑料電子表;他喜歡玩板球,還買下了一支職業板球隊,當有媒體問他為什麼買球隊時,他的回答讓人絕倒:「那是現在我唯一能感受到競爭的方式。」
2008年,《福布斯》評出全球最顯赫的14個財富家族,奧本海默家族名列其中。如今,尼基的獨子喬納森·奧本海默已經41歲,有了3個孩子,這位家族第四代已開始涉足家族事業的管理。只不過,在第三代接下來的歲月或第四代人的手中,奧本海默家族是否還能與鑽石王朝畫上等號,尚未可知。

㈡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

對企業來說,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開展經濟活動的直接動力,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篇1
淺析中小企業融資

摘 要:在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融資結構卻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首先綜述了融資結構與企業績效的理論,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現狀,提出我國中小企業應當採取的融資策略,進而優化融資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策略;

目前我國總中小企業融資 渠道 狹窄,其目前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即中小企業融資呈現內部融資比重大,外部融資比重小的現狀。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行也影響了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一、企業融資結構與經營績效概述

(一)企業融資結構概述。企業融資結構, 又稱資本結構, 是從融資方式的角度對企業資金結構的劃分, 指在企業融資總額中內源性融資與外源性融資所佔的比重。內源性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內部積累的方式籌集資金; 外源性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銀行借貸、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我國關於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 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對國外現有資本結構理論進行綜述介紹, 或在已有資本結構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相應的研究。

(二)企業經營績效概述。企業經營績效(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企業經營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運營水平、償債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經營者業績主要通過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來體現。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是企業規模形態的概念,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的。它是構築在雇員人數、企業資產總值、企業經營收入和 其它 數量標准上動態的相對的概念。中小企業界定方面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模糊的概念,很難從理論上給它下一個很確切的定義,現階段國際上對中小企業特徵能夠達成基本共識是:「獨立所有,自主經營,在其所在行業領域中不佔壟斷地位」。

中小企業流動資金需求特點:短、頻、快、小。就是能從銀行取得貸款,貸款審批程序煩瑣,資金到位,已經錯失商機,失去短期借款的目的;再者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大、資金需求量小、頻率快的特性也增加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和風險,影響銀行貸款的積極性。

三、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的策略

鑒於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特點,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時,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企業自身要提高經營素質、增強信用觀念。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做起,苦練內功,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以改善自身融資條件。要不斷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促進中小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強化信用觀念,提高自覺還貸意識,保持良好的銀企關系。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可以解決融資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後顧之憂,解決中小企業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各級政府要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重點用於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與再擔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資金,企業作為會員向基金出資),其目標是向那些業務經營良好,具有發展潛力但是缺乏財務擔保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保證。

3、培養中小金融機構。中小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通過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於解決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客觀條件使中小金融機構不可能與大中型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其次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是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承受的,並且它們在和中小企業長期穩定合作中,增強了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有助於解決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完善資本市場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要積極發展資本市場,盡快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業板市場,選擇有條件的成長型中小高科技企業進入創業板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同時,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發揮股份制融資功能,採取改制、兼並、聯合等多種形式,吸收民間資本、私人資本和外資進行參股,對於具有一定控股實力的中小企業,可以向外資轉讓股權,在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的條件下,藉助於多元投資主體上市在股票市場進行融資,促使中小企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5、推動債權融資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融資租賃業,這是企業進行長期資金融通的一種有效手段。一般來說,企業進行融資租賃的成本比貸款低、風險較小,而且其方式靈活、方便,比長期貸款和發行股票、債券受較少限制。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很欠缺,租賃公司的規模很小,融資租賃的金融杠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還有就是要促進融資的創新,可以考慮降低企業債發行的門檻。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無論債權融資還是股權融資,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都具有籌資、分散風險的作用。其中股權融資具有更強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匱乏是當今的一個普遍現象,資金問題往往能夠使一個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無法立足,以致趨於消亡。而在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基礎上認清內部問題,把握外部制約因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則會助中小企業走出「瓶頸」,扭轉當前困難局面。與此同時,企業的融資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起著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對企業的融資成本及其融資風險的影響很大。這關繫到企業對資金的使用效率及其企業經營風險, 因而企業應該優化融資結構, 更好的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這就要求企業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體制,促進企業優化融資結構,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李永軍:《再論二板市場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改革》,2012年第2期

[2]廖勇:《我國上市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第28期

[3]吳健雄:《中小企業融資理財之道》,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

[4]孔德蘭:《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與融資策略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年

[5]羅丹陽:《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參考範文篇2
淺論企業融資問題

摘 要:對企業來說,資金是企業的血脈,是開展經濟活動的直接動力,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一個良性循環的企業不但能充分地利用好內部資金來源,還能有效的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融資過程也就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融資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怎樣有效地進行融資,怎樣選擇融資方式,怎樣把握融資規模以及各種融資方式的利用都成為企業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企業融資 資金積累 發展

一、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融資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想要實現企業的良好融資為企業籌集資金,不論是從外部環境還是從企業內部開發,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通過國內資金市場融資,資金市場在融資方面還欠缺成熟,項目及實力不好的企業是很難通過融資方式通過市場解決問題的,如渠道窄、資金短缺等都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國外市場尋求資金卻又需要高昂的費用。

(一)融資渠道相對單一

經過多年的 經驗 積累與不斷創新,我國已初步形成融資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可用的,是有一定的條件和需要一定的實力的,例如股票市場的快速發展,讓一些企業利用上市的機遇籌集資金,不斷提高企業的資金積累,但是,上市公司的門檻很高,有相當大一部分的企業是無法進入股市的,也就無法利用股市進行資金籌集,使得這些企業仍然過分依賴銀行貸款,因此,貸款融資仍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二)融資中介存在風險隱患

銀行是企業最重要的融資中介,證券市場是企業最重要的融資市場,在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它們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證券市場的穩定對企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銀行、證券業風險爆發,不僅對企業的融資造成巨大的影響,甚至對整個金融界的穩定都會造成巨大損害。另外股票市場同樣存在風險,有部分企業「借殼」上市,在股市上弄虛作假,造成股市泡沫嚴重。

(三)融資企業信用度不高

企業為了更好的積累資金,在融資上想方設法拓寬渠道,大量吸引資金,但有部分企業只是一味的想著資金的來源及使用,特別是以貸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企業,卻不去考慮如何還貸,甚至有的個別企業在借款之初就沒想過要還款,不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銀行,權益都得不到保護,大大挫傷投資信心和導致貸款萎縮。企業在融資上的失信,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融資,造成社會信用秩序混亂,也對企業融資渠道的長久暢通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企業融資的方式

企業的融資方式根據企業的性質不同、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同及融資定位等各方面的差異,每個企業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體現企業特色,發揮企業優勢,從而為企業更好的積累資金。

1、信貸:絕大多數企業都採用信貸的方式籌集資金,這不僅是最受企業歡迎的方式,也是企業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2、證券:如今仍有不少企業通過進入證券市場進行融資。

3、發行企業債券:大多用於企業新建項目的開發,用於有盈利較高的、資金需求量較大的項目。

4、資產股份化:中小企業可以根據公司資產實際,將凈資產作為股份劃分,採取MBO(管理層持股)、ESO(員工持股)及向特定的股東發售股份的方式募集資金,並實現股份的多元化。

5、融資租賃。

6、國際市場開拓資金。

三、如何進行融資

(一)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企業選擇的融資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在發展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的實現企業的資金積累。

但是大多數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都具有某種共性,也就是說經常以某種融資方式為主,如以銀行貸款籌資為主或以發行證券籌資為主等,這便是不同企業的融資方式問題。

(二)健全信用體系

健全信用體系是企業不斷提升融資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融資企業的信譽度好壞,對企業的融資成功與否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信用良好的企業,能為企業順利融資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同時,能通過提高自己的信用度來遏制失信企業的資金積累,樹立自己企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企業信用等級的同時,也是對競爭對手的有力打擊,更加順暢的實現企業的融資活動。

(三)適當的降低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一般指企業為籌措資金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主要包括:融資過程中的組織管理費用、融資後的資金佔用費用以及融資時支付的其它費用。這部分成本對企業的融資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是企業選擇融資方式的關鍵所在,所以說企業如何控制融資成本在實際融資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運用時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操控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企業要跟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得出適合自己企業的方式。

(四)有效拓寬融資渠道

在融資渠道上,一定要多方面發展,不能局限於一種融資方式,使企業盡快適應市場,在市場中建立融資體系,從市場中發現融資機遇。通過多方努力爭取與信託投資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融資服務融資機構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開拓融資渠道,從中挖掘出更多的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融資方式。

(五)撐控融資機會

所謂融資機會,是指由有利於企業融資的一系列因素所構成的有利的融資環境和時機。對企業來說,融資機會的選擇過程,就是企業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開拓與創新來給企業增加融資機會,企業才會在發展中更好的積累資金,為以後的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機會的把握上,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內部融資環境與外部融資環境的關系,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動性、超前預見性,及時應對各種變化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對各種情況做出合理分析,准確判斷發展趨勢,以便從中尋求最佳融資時機。

(六)借鑒國外融資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的企業融資主要有兩大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以證券融資為主導的模式,另一種是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及德國為代表的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對英美模式、日本的主銀行模式和德國全能銀行融資模式的比較研究,借鑒國外的做法,並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企業融資的方式,與國外的先進思想接軌,全面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為企業更好的積累資金開拓新的方式。

結論

資金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不論任何行業,任何企業,都離不開資金而獨立存在,資金的取得與積累,便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根本。

通過積累資金,不斷壯大企業的資本實力,為企業的支付能力和發展後勁的增強增加籌碼,擴大了企業規模和獲利能力,從而加快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提高了企業信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企業在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在提高自己的同時,利用自己企業的強有力競爭資本削弱競爭對手,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讓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在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樣才能讓企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進行融資便成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如何選擇,如何決策,都要進行斟酌,制定合理、周密的計劃,在決策時企業一定要選擇最有利於提高競爭力的融資方式,擴大收益,積累資金,這就是企業融資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承鋼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沿海與科技

2、方曉霞《中國企業融資:制度變遷與行為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3、鄭文平、羅中偉《美日德企業金融體制比較及其借鑒 》中國工業經濟

4、胡竟霜《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商業會計

5、劉鴻儒、__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定位》 金融研究

6、李維寧《投融資管理》 深圳海天出版社

猜你喜歡:

1.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範文

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畢業論文

3. 中小企業融資論文開題報告

4.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畢業論文提綱範文

5. 中小企業融資畢業論文

㈢ 英美資源集團的發展歷史

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1999年5月在南非英美公司(AACSA)和Minorco公司合並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公司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其大部分股份為英國機構所持有。
1917年,為開采南非East Rand地區的金礦,Ernest Oppenheimer爵士創建了南非英美公司。公司獲批準的啟動資本為100萬英鎊。由於資金主要來自英國和美國,故以「英美公司」命名。19世紀20 至30年代,南非英美公司在 Ernest爵士的領導下取得了金礦開採的重大進展。1926年,南非英美公司成為戴比爾斯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Ernest Oppenheimer 爵士於1929年成為該公司董事長。
同年,英美公司又開始與Hans Merensky進行商務談判。Merensky發現的鉑族金屬礦(eponymous reef)使南非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鉑金生產國。
19世紀20至30年代期間的發展使南非英美公司有能力在創建其他產業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如,AECI(非洲炸葯和化學工業),但公司於 2001 年出讓了其在AECI的大部分股份。公司還參與創建了Boart Procts企業,該企業開發了把工業級金剛石用於金礦開采鑽進設備的新技術。同時,公司的發展為英美公司的收購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其中之一是通過收購煤炭產業使之成為公司子公司,而使英美公司進入了煤炭產業界。
19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期間,南非英美公司主要致力於Free State金礦和Vaal Reefs礦的開發工作。公司在這一時期同時開發的主要礦山達5座。開采這些礦產取得的成功使公司一躍成為國際礦業界名列前茅的企業,而獲得的經驗也使公司有信心開發Western Deep這樣的深部金礦(1957年投產),該礦深度為以往所開采礦山的一倍。1957年,Ernest Oppenheimer爵士去世,其子,國會中反對黨成員Harry Oppenheimer繼承了他的事業。
1961年,南非英美公司購買了加拿大哈得遜灣采礦和冶煉公司的股份,標志著公司首次在南非以外的地區大規模投資。此後,70年代初,英美公司又收購了拉丁美洲的礦業資產並成立了礦產和資源公司(後更名為Minorco公司)。
60年代中期,公司把日益增多的工業資產整合,組建了南非英美工業公司(amic),還通過收購Scaw Metals公司和開發鋼鐵生產領域的Highveld Process新技術進入了鋼鐵工業界。
1967年,南非英美公司組建了Mondi集團,這標志著公司進入了南非的木材、紙漿和造紙行業, 1984年後成為南非這一行業兩大主要企業之一,繼而,又成為歐洲紙品包裝業的主要企業。
1969/70年間,公司在尚比亞的銅礦被收歸國有。
1975年,英美公司在南非開發了8座煤礦。這些煤礦後來被整合成Amcoal公司(後更名為「英美煤炭」公司)。英美公司還是里查德灣煤礦(Richard Bay Coal Terminal)開發項目的主要股東之一,該項目使南非成為世界主要的煤炭出口國。
自1948年南非國民黨執政後,南非英美公司與南非政府的關系始終不夠融洽,觀點經常對立。Oppenheimer家族是反對黨的重要成員和奠基人之一,英美公司是黑人教育計劃的主要支持者。1981年,英美公司是倡導承認黑人貿易聯盟的首家礦業公司。
1982年和1984年底,Harry Oppenheimer先後從南非英美公司和戴比爾斯公司董事長的職位上退休,繼任人是Gavin Relly和Julian Ogilvie Thompson(他於1990年成為英美公司董事長)。
1985年,Gavin Relly率商業代表團在盧薩卡會見了非洲國民大會(ANC)的領導,這一舉動令當時的南非政府十分惱怒。英美公司領導人物的行動,反映了幾位公司領導人在支持南非朝著非激進的民主制度過度的復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993年,集團對英美公司在非洲的資產和Minorco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權益進行了重大重組。自此,公司逐步加快了在全球發展的步伐。 1995年,公司在智利的Mantoverde銅礦投產;1996年,公司在馬里Sadiola Hill的金礦投產;1997年,公司首次在拉丁美洲收購煤炭資產;並開始在委內瑞拉和愛爾蘭分別建設了鎳礦山和鋅礦山;1999年,公司在智利的 Collahuasi大型銅礦(英美公司佔44%股權)投產。
1996年,在南非,公司通過將其在Johnnic和JCI的股權出售給「國家授權財團」(National Empowerment Consortium)和非洲礦業集團,完成了南非公司發展史上最大的授予黑人權利的交易。
1998年,南非英美公司在進行了重大的戰略研究後宣布,將與總部設在盧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並組成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倫敦上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日後的全球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把主要上市地點轉移到倫敦是一個劇烈重組過程的高潮。這一重組過程包括拆解許多過去由多家南非主要公司互相交錯擁有的股權;從一些英美子公司那裡回購小額股權;以及在行政和技術職能上與戴比爾斯分離。新公司於1999年5月24日在倫敦、約翰內斯堡和瑞士上市。
上市以來,英美資源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剝離非「核心」資產(主要是在工業和金融服務方面的大部分股權),並通過此舉籌得約80億美元,同時,又收購了價值約120億美元的新「核心」資產。公司進行的主要交易如下:
收購泰瑪士(Tarmac)股份有限公司,使英美資源集團成為英國石材市場最大的生產商和水泥行業第二大公司。
通過Frantschach等公司的運作,及收購Assi Domain公司的紙袋業務和俄羅斯Syktyvkar森林企業的控股權,擴大了Mondi在歐洲的造紙和紙品包裝業的股份。
收購殼牌公司在澳大利亞和委內瑞拉的煤炭股權;隨後又收購了哥倫比亞最大的煤礦- Cerrejon Norte礦三分之一的股權。
拆解了英美資源集團公司和戴比爾斯公司交錯擁有的股權。過去兩公司分別互相擁有股權。2001年,通過非常復雜的交易,英美資源集團在戴比爾斯公司擁有的股份增加到45%,而戴比爾斯公司則由Oppenheimer家族經營。
以13億美元的凈價收購了智利大規模的低成本銅生產企業 - Disputada,從而確保了英美資源集團作為世界領先的低成本銅生產企業的地位。
收購了庫博礦業有限公司(Kumba Resources Limited)67%的股權,實現了公司進入鐵礦行業的戰略目標。

㈣ 歷史:英美兩國對傳統市場經濟模式各有什麼創新

兩國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創新。
20世紀美國經濟發展模式
體制、政策與實踐
【文】南京大學商學院劉厚俊

美國經濟在20世紀全球經濟的表現中是最為突出的。無論是從實現現代化的時間,還是從現代化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上看,美國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美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有其獨自的特點。它是由美國特定的歷史發展背景、美國經濟自身結構特性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

一、市場體系與企業制度

美國經濟的發展是與其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分不開的。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1)實行自由企業制度;(2)遵循平等競爭原則;(3)大中小企業並行發展;(4)產業結構優化,地區分工合理;(5)國際化的市場經濟;(6)政府幹預程度相對較低;(7)有關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較為健全。

關於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一是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二是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管理。這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美國市場經濟模式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美國的市場體系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善。它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場,如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品市場,也包括各種特殊的商品市場,如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其中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是美國市場體系中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度現代化、知識化,信息市場突飛猛進,成為美國市場經濟中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

健全的市場體系為美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反過來,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則是美國市場經濟體系運行的必要前提條件。美國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企業制度。與西方其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其經濟自由的特點尤為突出,自由企業制度成為美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和核心。它的形成既與其特殊的社會政治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同時,由於美國幅員廣闊,早期的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經濟自由。美國所謂的經濟自由,實際上就是經濟資源私有,企業自由生產,消費者自由選擇購買。每個經濟行為主體的利己之心,構成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每個行為主體的決策是高度分散的,它們依靠市場價格信號進行協調。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從兩個方面保證了市場的競爭性:一是從所有制方面,二是從企業的市場結構方面。

美國的市場體系與企業制度互為因果,相互適應,相互統一。成熟的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各運行主體的聯結紐帶,是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保證。市場引導企業,為企業提供了有效的經濟信息和決策依據,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自由企業制度是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是美國市場經濟的靈魂。

二、市場競爭與科技創新

美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為企業競爭提供了制度環境。市場競爭推動技術進步。技術不斷創新已成為企業賴以生存並謀求發展的最根本的出路。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在世紀之末總結美國市場競爭機制的時候,可以發現他既有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共性,也有美國市場競爭的個性。共性表現在它具備市場競爭的三大基本內容,即爭奪內部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和跨國競爭。就市場競爭的個性而言,美國市場競爭的突出特點就是政府的干預程度很低,市場競爭的自由化程度較高。

市場競爭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殘酷的和具有破壞性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適者生存和優勝劣汰而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在美國,只要肯奮斗,就有發展的機遇。

當美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它的科學技術並沒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是落後於歐洲國家。美國的科技是在戰後才發展起來並迅速超過歐洲的。促進美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大力扶持。1993年11月,美國在歷史上首次在白宮內設立國家科技委員會,該委員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並駕劑驅,由總統親自領導,政府主要人員參加,定期討論美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和涉及的重大問題,並由政府制定計劃,組織攻關。

美國大多數科技進步和發展,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有組織的研究和開發所創造的。在R&D的全部支出中,政府直接使用的約佔1/4。其餘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撥給企業、學校和其他非盈利機構使用。其中學校和非盈利機構R&D的大部分來自政府。從美國大學生所獲的學位上,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導向。例如,美國和日本授予科學和工程學位人數所佔的比例大體相近,但日本85%的學位屬於工程系列,15%屬於科學系列。而美國工程系列只佔40%,,科學系列卻佔60%。以上對比說明,美國政府在基礎研究上擔負著主要的責任,,而應用特別是開發則主要依靠企業受市場力量的推動來進行。

在高科技發展的過程中,美國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多的、水平最高的科技人員隊伍。歸根結底,高科技發展要靠人。人是科技知識的創造者、發明者,也是科技知識的載體。1985年美國從事R&D的科技人員超過日、德、法三國總和,到90年代又超過日、德、法國、英四國的總和。在諾貝爾獲獎者中,美國人是最多的。

通過激烈的國際競爭,戰後以來,美國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間工程等各個領域,均保持著世界依靠的地位。高科技的發展是美國經濟最有力的支撐點,也是下一個世紀國際競爭的最有利的因素。

三、對外擴張與經濟增長

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又是對外擴張的過程。二戰結束以後,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70年代是美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時期。1970-1980年間共增長308.4%,平均每年遞增率達11.9%。80年代,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因至少 美元匯率下跌使對外投資成本提高這兩大不利因素的影響,美國對外資本增長速度有所下降。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市場越來越開放,美國的海外經濟擴張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繼續保持著全球最大資本輸出國的地位。例如,1997年美國各種形式的資本輸出為478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6.6%。

美國的對外證券投資同樣擴張很快。1970年美國對外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為210億美元,1980年達到621億美元,1990年猛升到3423億美元,到1997年則更增至14463億美元。美國債券投資對外擴張急劇擴大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後主要發達國家實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脹的措施,使實際債券利息有所上升。同時,全世界金融業蓬勃發展,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場的行情日益上漲,增加了國際上對金融資產的吸引力。同時,由於美元匯率下降,美國投資者為減少風險,改持有美元單一貨幣而轉為對外證券投資。加上現代通訊技術和電腦網路的發展提高了金融國際化的程度,使從事國際證券投資在手段上非常方便,這些都促使美國私人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外擴張。

70年代以後,美國跨國公司發展很快。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資本輸出的最主要手段。到世紀之末,跨國公司已成為美國對外擴張的主要工具。美國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外擴張除了表現為資本擴張以外,還表現為商品市場的擴張。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進出口量長期都位於世界第一。如戰後初期的1948年,美國商品出口額佔世界出口額的21.8%,在1998年,該比率為12.7%。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擴張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擴張。20世紀美國政治上的對外擴張經歷了一個過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都以「中立國」的姿態出現。實行這種政策不僅可以減少參戰的代價,而且還可以通過對交戰雙方國家銷售武器的途徑,迅速積累、壯大本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戰,同英國和蘇聯一起,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政治力量的三巨頭之一。戰後的「雅爾塔協議」構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國的政治勢力也已擴展到世界各地。

戰後,在意識形態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是蘇聯。美國對蘇聯實施了「冷戰」政策。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政治力量,美國於1949年4月建立了以它為首的北約組織。90年代以後,東歐巨變,蘇聯解體,雅爾塔體制瓦解,美蘇關系緩和,冷戰基本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化演變為「一超多極化」,即美國仍作為世界超級政治大國位於各國之上,但其地位受到俄、中德、日等國的挑戰,不可能獨霸世界。1990年,布希總統首次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其含義是以西方大國為中心,爭取與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以其盟國分擔責任的國際安全體系。由此可見,美國雖然已經到它不可能恢復世界霸主的地位,但仍想以自己的優勢來操縱和控制世界事物。

軍事擴張是美國對外擴張的第三個方面。美國大體上是通過三個渠道來實施其軍事擴張的:第一個渠道是通過在海外直接建立軍事基地或派遣駐軍;第二個渠道是通過由美國參加並領導的國際組織(如北約等)來實施影響;第三個渠道是通過軍事援助來擴大其軍事影響。

綜上所述,美國的經濟增長是與美國的對外經濟、政治和軍事擴張密不可分的。這三種擴張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又相互推動;成為美國經濟現代化過程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新經濟與政企關系

「新經濟」是90年代中期提出的對美國經濟在20世紀最後10年表現的一種新概念。美國新經濟的形成,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主觀因素的推動。客觀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90年代初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8年美國在國際競爭力的八大要素中,有六項列世界第一位,總體競爭力水平已連續五年居全球第一。這是美國經濟全球化的最大的優勢。美國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是最高的。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資本輸出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資本輸入國。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美國以信息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美國以高科技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形成了一大批高技術產業。同時,傳統工業也已被新的電子工業改造。使高科技產業代替了傳統的汽車、鋼鐵、建築等支柱產業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

政府和企業在美國新經濟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美國新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政企作用和政企關系也發生了 一些變化。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的作用歸根結底表現在如何充分刺激和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美國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 政府對大公司和中小企業區別不同的情況實行不同的激勵機制。在壟斷產生以前,政府主要是不斷創造並完善企業自由競爭機制。當壟斷產生以後,政府則對他們加以控制,只允許它們獲得「合理的」利潤,限制它們牟取暴利。9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更加註意幫助廣大小企業向海外市場擴展,為它們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險、咨詢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務。美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對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雖然在支持小企業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經費支出,但由於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反過來又為政府創造出更多的稅收收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說明,美國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干預作用,激勵企業的經營活動,使它們能夠發揮潛能,為繁榮經濟做貢獻。

㈤ FTSE 100漲勢最好的行業有哪些

FTSE 100指數由世界級的指數計算金融機構FTSE(富時指數有限公司)所編制,自1984年起,特別挑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100種股票,其成分股涵蓋歐陸9個主要國家,以英國企業為主,其他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芬蘭、瑞士、瑞典、荷蘭及西班牙。為世界投資人歡迎的金融商品之一,和法國的CAC-40指數,德國的法蘭克福指數並稱為歐洲三大股票指數,是當前全球投資人觀察歐股動向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這一指數包括三種:一是金融時報工業股票指數,又稱30種股票指數,涵蓋了30種最優良的工業股票價格,由於這30家公司股票的市值在股市種所佔的比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反映倫敦證券市場股票行情變化的重要尺度;二是100種股票交易指數,又稱「FT-100指數」,挑選了100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股票,又因為它通過倫敦股票市場自動報價電腦系統,可隨時得出股票市價,並每分鍾計算一次,因此能迅速反映股市行情的每一變動,自公布以來就受到廣泛重視;三是綜合精算股票指數。該指數從倫敦股市上精選700多種股票作為樣本股加以計算。這一指數的特點是統計面寬、范圍廣,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整個股市狀況。
現在,FTSE 100漲勢最好的行業有哪些?我不知道,你可以查他的FTSE 100成份股組合。可以看雅虎財經網站。http://hk.finance.yahoo.com/q/cp?s=%5EFTSE
比如,現在漲勢最好的是:(AAL.L)這個企業就是:英美資源集團(Anglo-American Plc.),(AAL.L)是他的簡稱。

查了成份股的資料大概如下 :
List of FTSE 100 companies

This reflects the quarterly reshuffle enacted on 24 September 2007.

There are 100 companies in the index, but a total of 102 listings as two classes of shares are included for Royal Dutch Shell and Schroders.

1. 3i
2. Alliance & Leicester
3. Anglo American
4. Antofagasta
5. Associated British Foods
6. AstraZeneca
7. Aviva
8. BAE Systems
9. BG Group
10. BHP Billiton
11. BP
12. BT Group
13. Barclays Bank
14. Barratt Developments
15. British Airways
16.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17. British Energy Group
18. British Land Company
19.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Group
20. Cable & Wireless
21. Cadbury Schweppes
22. Capita Group
23. Carnival
24. Carphone Warehouse
25. Centrica
26. Compass Group
27. DSG International
28. Daily Mail and General Trust
29. Diageo
30. Enterprise Inns
31. Experian
32. Friends Provident
33. GlaxoSmithKline
34. HBOS
35. HSBC
36. Hammerson
37. Home Retail Group
38. ICAP
39. ITV
40. Imperial Chemical Instries
41. Imperial Tobacco
42. 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43. International Power
44. INVESCO
45. Johnson Matthey
46. Kazakhmys
47. Kingfisher
48. Land Securities Group
49. Legal & General
50. Liberty International
51. Lloyds TSB
52. Lonmin
53. Man Group
54. Marks & Spencer
55. Mitchells & Butlers
56. Wm Morrison Supermarkets
57. National Grid
58. Next
59. Northern Rock
60. Old Mutual
61. Pearson
62. Persimmon
63. Prudential
64. Punch Taverns
65. Reckitt Benckiser
66. Reed Elsevier
67. Rentokil Initial
68. Resolution
69. Reuters Group
70. Rexam
71. Rio Tinto Group
72. Rolls-Royce Group
73. Royal & Sun Alliance Insurance
74. 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75. Royal Dutch Shell
76. SABMiller
77. Sage Group
78. J Sainsbury
79. Schroders
80. Scottish & Newcastle
81. Scottish & Southern Energy
82. Severn Trent
83. Shire Pharmaceuticals Group
84. Smith & Nephew
85. Smiths Group
86.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87. Standard Life
88. Tate & Lyle
89. Taylor Wimpey
90. Tesco
91. Tullow Oil
92. Unilever
93. United Utilities
94. Vedanta Resources
95. Vodafone
96. WPP Group
97. Whitbread
98. Wolseley
99. Xstrata
100. Yell Group

㈥ 如果這時候股市發生系統性風險,會產生什麼後果概率有多高

這個時候發生股市的系統性風險,那麼就會造成 社會 的崩潰,但這種概率是極低的。

中國股市市值接近一百萬億,而不是剛發展初期的十萬億幾十萬億的基礎了,在全 社會 的資金量佔有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對房地產行業進行打壓,未來流入股市的資金會越來越大。加上IPO超速發行,越多的企業會湧入這個資本市場,資金量會越來越大。雖然上市企業中不乏有魚目混珠的企業,但大多數還是代表了有相當影響力的企業。目前上市公司已有4000多家,未來5000家,甚至上萬家都不是夢。股民的數量在不斷的增長,由以前的幾千萬股民變成了1.8億股民,這中間又包含了多少家庭成員,影響力占據了中國絕大多數的人群。現在投入股市的資金由以前的股民投資變成了機構投資為主,股市中有包含關乎到民生民計的社保資金,銀行資金,保險資金,這些資金是 社會 生活和生產的基礎資金。

如果股市發生系統性的風險,那麼首先就會影響全 社會 的GDP增長,影響 社會 的資金總量,全 社會 擁有的財富資金就會大幅縮水,意味著全 社會 都沒錢了。這樣就會觸發嚴重的通縮,嚴重的影響生活、消費、生產各個環節, 社會 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倒退。企業就會信譽下降,融資困難,從而產生發展停滯,甚至破產。企業破產和發展停滯,就會造成大量的失業工人,造成大量的無業遊民,從而影響 社會 的穩定。1.8億人的資金受損,加上他們的家人,少說也有三億人,這就不僅影響了家庭的生活,而且會引起家庭的各種矛盾。離婚的,吵架的,打人的,甚至殺人的,會不斷出現。關乎於民生民濟的大機構資金深套於股市,這就會使很多人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那麼就會活著和死去都會一樣。

系統性股市風險的主要因素來源於政策,經濟,突發事件。政策面上來看,現在大力的扶持股市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股市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政策影響股市系統性風險的概率為零。在疫情如此嚴重的近幾年,中國的經濟一枝獨秀,經濟已經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突發性的產生金融危機的概率較低。即使全世界發生了金融危機,因為有基礎經濟的保障,也很難觸發中國股市的系統性崩盤。突發性的災難,大地震,水災都只能造成局部性的股市影響,不可能全面的影響股市崩盤。唯一發生系統風險的可能性就是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隨著中國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增強,這種概率越來越低,最多發生小范圍的局限性沖突而已。

近幾年爆發的全球性疫情,已使得經濟秩序受到嚴重的破壞,在如此嚴重的狀況下,並沒有發生系統性的股市風險,未來產生的概率就越來越低。曾經發生過股市系統性危機,但那時候的規模體量和參與人數等都不可和現在同日而語。如果在目前這種體量下發生股市系統性危機,那就是全 社會 的悲劇,那就會生不如死。

系統性風險的定義是:由於對單一或多個風險管理的失控,最終導致了國家內部全產業鏈全 社會 族群全金融體系全民生行業的集體崩潰。首先,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上有任何國家,因為賭場倒閉了,最後搞得整個國家都崩潰了嗎?當然不會啦,股票市場也一樣,OK?國家系統性風險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因為貧富差距太大,資源分配極度不公,而生產力又跟不上發鈔速度,最終政府和央行無法兌現基本職能,導致物價飛漲,先是經濟極度通脹,再經歷長期金融業的極度通縮,一直來回折騰,最終,民生經濟數十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第三世界的韭菜們,被英美老錢收割了一波接一波,反抗會被打死,不反抗最後會被活活累死在低階工作崗位上,這就是今天現代化的奴役本質。總結,任何所謂的系統性風險,最終都是因為該國政府職能失控或戰敗所導致的,比如前蘇聯、比如前阿根廷,再比如前日本,前德國,無一例外。而規避失控的手段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無限印鈔的許可權和手段,加上可以瞬間秒殺任何作亂者的超級武器,那麼由失控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的幾率就一定是零。

這不一直都系統性風險嗎?!十年不漲、,一元股,退市股,凈資產股多的很!就沒有萬元股,新股上市也不破發行價,沒市場調節,理論上一天上百家都行!!!!

股市是開玩笑嗎!鬧著玩兒似的

如果這時候股市發生系統性風險,產生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股災和經濟 社會 系統性風險。但是,對於已經飽經滄桑二十年的中國股票市場來說,這種機遇和灰天鵝幾乎沒有,也可以說就是為零。

中國證券市場孿生於改革開放的票證交易,大量的 社會 需求和無所事事返鄉知青、 社會 人員參與的票證黑市風生水起,泛濫成災,供不應求。為把地下市場引入合法規范交易,為吸收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有益做法,在先行先試、不行就關的思路下,中國證券市場從試點上海、深圳開始,開設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兩大市場,在服務於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國企改革、脫困、激發資本市場活力、直接市場融資等等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明裡暗裡的如同賭場風雲中國股民散戶經歷風風雨雨、腥風血雨、暴漲暴跌,幕後玩家和黑手層出不窮。特別是中國證券市場政策市的鮮明特色,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等等九道金牌、十二道金牌讓人嘆為觀止。

在中國兩億股民散戶的重倉參與下,在廣大民眾希望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果的政策引導和心理預期下,中國證券市場上證、深證市場機構、基金、莊家、散戶對股票市場的波濤洶涌、驚濤駭浪、莫名其妙早已經是心如止水,忠實粉絲的心態養成堅定不移,對股票市場不離不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前即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美國人壓力山大的追隨者而言,全球投資者和經濟體對中國證券市場垂涎欲滴、心有所屬、眉目傳情,加上管理層有意為之的滬港通、深港通和英國、新加坡等等證券市場開端交易,內地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互聯互通指日可待。化解潛在的證券市場系統性風險水到渠成。風險與利益密切相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證券市場規避系統性風險,迎來新時代的牛市有所作為,不可阻擋。

中國傳統文化和普遍心態是防範意識強於創新風險意識,守成思維導致固步自封,難以創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大格局下,從第二到第一的敢於斗爭、敢於勝利、敢於發力的新時代中國證券市場必將迎來股票市場的價值回歸,抹去風沙金子價值體現出真實本色,3000多點徘徊二十年的中國股市徹底實現長牛也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只再好心地提醒一次,中國股票不要買,讓他們自己去玩

股市系統性風險啟源是什麼,必須搞明白這點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唯有大國戰爭、天文毀滅性因素導致的系統性風險最可怕,因為最不可控。概率一直存在,股市投資本來就是高風險。

任何結果都不是事!說不好聽的說關了也就關了!只要政權在!

系統性風險一直存在,國家也一直控制在合理范圍,除非國際局勢大變化,譬如中美開戰,否則不會出現崩潰性的系統性風險,別以為國家智庫裡面的人都是傻瓜,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不堪設想。30%

㈦ 美國證券市場的美國證券市場的構成

全國性的證券市場主要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全美證券交易所(AMEX)、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和招示板市場(OTCBB);
區域性的證券市場包括:費城證券交易所(PHSE)、太平洋證券交易所(PASE)、辛辛那提證券交易所(CISE)、中西部證券交易所(MWSE)以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等。
1、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1792年5月17日,24個從事股票交易的經紀人在華爾街一棵樹下集會,宣告了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誕生。1863年改為現名,直到1865年交易所才擁有自己的大樓。座落在紐約市華爾街11號的大樓是1903年啟用的。交易所內設有主廳、藍廳、「車房」等3 個股票交易廳和1個債券交易廳,是證券經紀人聚集和互相交易的場所,共設有16個交易亭,每個交易亭有16—20個交易櫃台,均裝備有現代化辦公設備和通訊設施。
交易所經營對象主要為股票,其次為各種國內外債券。除節假日外,交易時間每周5天,每天5小時。自20世紀20年代起,它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這里股票行市的暴漲與暴跌,都會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股票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引起波動。現在它還是紐約市最受歡迎的旅遊名勝之一。
對非美國公司上市要求:
最低公眾持股數量和業務記錄:公司最少要有2000名股東(每名股東擁有100股以上);或2200名股東(最近6個月月平均交易量為10萬股);或 500名股東(最近12個月月平均交易量為100萬股);至少有110萬股的股數在市面上為投資者所擁有(公眾股110萬股)。
最低市值:公眾股市場價值為4000萬美金;有形資產凈值為4000萬美金。
盈利要求:上市前兩年,每年稅前收益為200萬美金,最近一年稅前收益為250萬美金;或三年必須全部盈利,稅前收益總計為650萬美金,最近一年最低稅前收益為450萬美金;
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市值總額不低於5億美金且收入達到2億美金的公司:三年調整後凈收益合計2500萬美金(每年報告中必須是正數)。
上市企業類型:主要面向成熟企業。
採用會計准則: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公司注冊和業務地點:無具體規定。
公司經營業務信息披露規定:要遵守交易所的年報、季報和中期報告制度。
其他因素:對公司的管理和操作有多項要求;詳細說明公司所屬行業的相對穩定性,公司在該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
2、全美證券交易所(Amex)
前身為紐約股票證券交易場外市場聯盟,主要交易建國初期的美國政府的債券和新成立的企業的股票,後來逐漸形成了完善的交易規則。1921年,由場外交易變為場內交易。1953年,正式改名為全美證券交易所,且沿用至今。其業務包括股票業務,期權業務,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業務。
全美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包括發明型科技企業到標准普爾500強公司。交易所交易股票的行業范圍包括銀行金融業、通信技術、資源及能源、製造工業、批發零售業、健康產業、房地產及REITs等。
全美交易所為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股票發行者提供包括所有行業領域的金融機會。該交易所還是世界第二大股票期權交易所。1993年,全美交易所首創這一金融產品,目前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投資品種。
從2000年1月起,作為主要金融指數的全美交易所綜合指數已經超過了紐約交易所綜合指數以及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全美交易所交易的最大的25家上市公司包括英美煙草、帝國石油、美孚石油、埃克森石油、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等跨國企業。
5、納斯達克(NASDAQ)
由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創立並負責管理, 是全球第一個電子交易市場。 由於吸納了眾多成長迅速的高科技企業,納斯達克給人一種扶持創業企業的印象。
納斯達克共有兩個板塊:全國市場(National Market)和1992年建立的小型資本市場(Small Cap Market)。納斯達克在成立之初的目標定位在中小企業。因為企業的規模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越來越大,現在納斯達克反而將自己分成了一塊全國市場 (National Market), 一塊中小企業市場(Small Cap Market),以及以美分為交易單位的櫃台買賣中心(OTCBB)和粉單交易市場(英文叫Pink Sheets,是垃圾股票交易的地方)。
納斯達克擁有自己的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它們是一些獨立的股票交易商,為投資者承擔某一隻股票的買進和賣出。這一制度安排對於那些市值較低、交易次數較少的股票尤為重要。通過這種做市商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股票能夠在最優的價位成交,同時又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這些做市商由NASD的會員擔任。每一隻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做市商為其股票報價;一些規模較大、交易較為活躍的股票的做市商往往能達到40-45家。這些做市商包括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
與其它創業版相比,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要求是最嚴格而復雜的,同時由於它的流動性很大,在該市場直接上市所需進行的准備工作也最為繁重。
到2005年底,納斯達克中國上市公司有:中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TOM網、盛大網路、僑興電話、空中網、前程無憂、金融界、攜程網、亞信科技、掌上靈通、UT斯達康、九城關貿、第九城市、北京科興、華友世紀、汽車系統、太平洋商業、分眾傳媒、德信無線、網路、楊凌博迪森、美東生物、e龍、中國醫療、中國科技眾品食業。
6、招示板市場(OTCBB)
OTCBB(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的全稱是場外交易(或櫃台交易)市場行情公告板(或電子公告板),是美國最主要的小額證券市場之一。
OTCBB不是證券交易所,也不是掛牌交易系統,它只是一種實時報價服務系統,不具有自動交易執行功能。在OTCBB報價的股票包括:不能滿足交易所或 NASDAQ上市標準的股票以及交易所或NASDAQ退市的證券。OTCBB沒有上市標准,任何股份公司的股票都可以在此報價,但是股票發行人必須按規定向SEC提交文件,並且公開財務季報和年報。這些條件比交易所和NASDAQ的要求相對簡單。OTCBB採用做市商制度,只有經SEC注冊的做市商才能為股票發行人報價。NASD和SEC對OTCBB報價的做市商進行嚴格的監管。目前有不少中國企業先在OTCBB上市,之後再轉到NASDAQ或其他交易所上市。
OTCBB上市
一旦客戶公司通過了投資顧問公司的資格初審,投資顧問公司將指導和監督該客戶公司與殼公司之間的並購工作。在客戶公司簽了合作意向書並支付保證金給殼公司之後,投資顧問公司會: 編制整個專案的計劃及時程表;提供殼公司的盡職調查報告;草擬股票交換協議書;審閱SEC所要求的申報材料。
與首次公開發行(IPO )將上市和融資一步完成不同,反向兼並分兩步走。首先完成反向兼並,然後通過上市企業的資本私募(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簡稱PIPE) 或登記的公開發行來募集資金。投資顧問公司將審閱定向發售備忘錄 (適用於上市公司以PIPE方式增發新股) 或審閱招股說明書(適用於注冊的證券公開發行),完成定向募集或公開發行的全部手續,之後為在納斯達克(NASDAQ)、場外交易公告牌(OTCBB)和粉單市場 (Pink Sheets) 的股票做市。一段時間後,投資顧問公司將繼續協助客戶完成從OTCBB 到NASDAQ 或 AMEX 的掛牌申請。
近年來,PIPE已經成為資本募集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面向為機構投資者, 富有的個人投資者, 美國以外的海外投資者。對於私募的金額沒有限制性規定。資本私募投資人在一年內不可以將股權在市場上銷售,但是可以進行私下交易,通過證券商或注冊經紀人進行資本私募會發生傭金費用,傭金平均在8%-10%左右。
7、粉紙交易市場(Pink Sheets)
粉紙交易市場,是納斯達克最低層的報價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市場每周對交易公司進行一次紙上報價,流動性比OTCBB更差。粉紙交易市場不是一個自動報價系統,而是經紀商通過電話詢問至少3個做市商的報價之後,再與最佳報價的市場做市商成交。

㈧ 如何優化跨國公司治理體系

跨國公司的治理結構

一、影響跨國公司治理的因素

跨國公司是由母公司控股、參股形成的體系,因此與一般的公司治理相比,它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1.母公司治理模式

在跨國公司中,子公司雖然是獨立的法人並有相對的自主權,但是母子公司體制的構建使得母公司通過股權、技術、派遣董事和提供長期資本等方式對子公司進行控制。R.I.T Ricker和李維安、武立東分別提出的子公司治理模式表明,母公司分別通過控制組織資源、財務管理和監控、指派人員進入子公司董事會以及任命子公司的總經理等形式來影響子公司的治理模式。

2.投資國的文化背景

實際上公司治理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形成的。英美模式基於個人主義文化,尤其是美國,強調個人本位,提倡風險意識與參與意識,因而公司會採取股權融資的方式,對經理人的選擇來自於外部市場,業績是考核與提拔的標准,個人決策非常重要。

3.東道國的經濟、文化及法律環境

雖然母公司的治理模式以及投資國的文化背景對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東道國的經濟、文化及法律環境也不容忽視。公司治理模式與股權結構、資本結構以及利益相關者有緊密的關系。在高經濟增長率的工業地區和經濟環境中,子公司可以通過在當地上市籌資以彌補來自母公司資源的不足。但是東道國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以及經濟的開放度將會影響資金的籌集,經理人市場的發達程度將會影響公司對管理者的選擇,銀行與投資機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會影響治理模式的選擇。另外,東道國利益相關者的制衡對子公司治理正在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如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需要處理「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系。

二、跨國公司治理的特徵分析

跨國投資與經營實質上是基於產權在國際范圍內的進一步配置,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國際化分離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公司與企業集團內部的兩權分離。跨國委託—代理鏈條中的層級關系通常十分復雜,因此跨國公司治理的關鍵是解決跨國代理問題。盡管其在形式與內容上可以分解為跨國企業集團治理與母公司治理及國外子公司治理三大部分,但就整體而言,跨國公司治理實質上即為母子公司治理,且通常具有下述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制度環境及其變遷的影響與子公司治理變異

子公司治理受母公司治理的影響,其早期通常可視為母公司治理在某種程度上在他國或地區的延伸。但由於海外子公司在他國或地區投資、生產與經營,其治理又必然會受到其所在國或地區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以及法律法規等制度環境及其變遷的影響,因此其又具有許多不同於母公司治理的特徵。就制度環境及其變遷的影響而言,法律法規的總體影響相對而言最大,其規定著這些公司的治理結構;此外,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亦顯得十分重要,其影響著行為人的價值觀;而母公司在認定與適應一些涉外法律法規以及隨著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而加快自身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同樣亦會隨之加快海外子公司治理的變遷。

(二)子公司治理過程與行為人的動態博弈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治理過程其實亦是行為人的動態博弈過程。如果從企業邊界的角度出發來定義其內部治理機制與外部治理機制,則子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董事會內部的制衡機制、企業文化的凝聚機制以及信息披露機制,子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則主要包括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經理激勵監督及道德約束機制、財務審計機制與利害相關者治理機制等。而這些機制中則包含了母子公司總經理之間的博弈、合資企業雙方母公司董事會之間的博弈、合資企業雙方經理人員之間的博弈、政府部門與外方經理人員之間的博弈。其中,佔有資本、技術、管理及機制等優勢的一方或多方在博弈中往往會佔有優勢。

(三)子公司治理模式與母子公司治理關系

從母公司主導治理型到不完全治理型再到完全治理型,通常是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治理模式演化的典型路徑。在海外子公司發展初期或早期,母公司主導治理是其治理模式的典型特徵,其體現為子公司治理結構簡單,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主要依靠來自母公司的外部治理機制,因此,該治理模式既有競爭優勢,亦有不完善之處。其競爭優勢體現在:董事會「小而精」而具有較高的效率,激勵機制與財務審計監管相對容易到位;其不完善之處則在於不適應公司發展與規模擴大的需要。相比而言,母公司主導型治理的結果常常是束縛海外子公司,而母公司治理缺位則又常使子公司失控。

(四)一體化程度與母子公司治理邊界的模糊

跨國公司母子公司之間的治理關系依其一體化程度的不同而存在重大差異。就相對獨立的子公司而言,子公司在母公司的股權、技術與長期資本等控制之外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但這種母子公司之間協調相對較少的狀態通常只是存在於跨國公司全球化擴展的初期或早期階段。隨著跨國公司母子公司之間聯系與協調的不斷深化,獨立子公司就開始演變成為跨國公司的全球網路體系,這一趨勢亦會導致跨國公司母子公司界限的模糊化;而且一些子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亦會同樣能夠通過建立自己的附屬企業而成為母公司。此外,跨國公司既有的母、子公司還能在發展進程中逐漸共同出資而組建新的合資企業或相互交叉持股。顯然,隨著跨國公司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其控制公司」與「受控公司」之間的界限愈發變得模糊,跨國公司母子公司之間的治理關系亦會隨著其日漸模糊的治理邊界而愈顯復雜。

(五)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規模

在企業規模與組織邊界不斷修改的進程中,其治理結構亦須隨之進行相應的修正,這點對跨國公司亦不例外。在跨國經營中,如果不考慮制度環境的影響,單純從市場的角度考慮海外子公司的治理結構問題,則需要引入兩對關系,即邊際管理成本與邊際管理收益、邊際治理成本與邊際治理收益。其中,管理成本是指企業的經營成本,主要包括經營本身發生的成本以及經營活動的組織協調成本;治理成本則是指維持公司治理有效運作而發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激勵與監督成本、治理機構組織成本、治理主體的履約成本以及公司治理參與主體因公司治理失敗而退出所致的風險成本。在跨國經營中,當管理成本等於治理成本且邊際管理成本等於邊際管理收益時,正是跨國經營管理處於最優之態,亦是跨國公司考慮建立治理結構之時;而當邊際治理成本等於邊際治理收益時,則是母公司規模最優並考慮分離子公司治理結構之時。

三、跨國公司的治理結構

跨國公司的治理是一般公司治理跨國化的產物和高級形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和主體,其治理面臨著新的更為復雜善變的國際環境,以及多維度和多層次的治理主體和治理客體。可以通過控制和協調方式構建適時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控制是指以合法的股權或非股權安排為基礎,以產出、人事、決策和文化控制為關鍵;協調機制以其彌補控制功能不足和減少組織職能分工弊端的獨特橫向作用,與控制這一縱向關系角度一道,共同構成了較完善的當代跨國公司有效治理機制。

(一)跨國公司的控制治理機制

對跨國公司而言,組織的控制是指將子公司的活動集中於支持跨國公司戰略所採用的制度和體系及其過程。控制體系主要是解決組織的垂直聯系和組織層級結構中的上下級之間的聯系問題。控制的性質是自上而下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完成組織既定的目標。跨國公司諸實體是通過各種復雜的控制關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法律上,雖然跨國公司設在國內外的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但從經濟和管理關繫上看,子公司是受其母公司控制的。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控制的基礎主要有兩項:一是股權控制,這是跨國公司最直接、最根本的控制;二是非股權控制,其范圍包括許可證協議、分包合同、成套項目、管理與銷售合同、合作生產協議等,非股權安排能降低跨國公司的風險,同時又可獲取技術、管理和銷售方面的收益。跨國公司的控制手段主要有四種:

第一,產出控制。就跨國公司而言,高層管理與當地管理之間通常就國外子公司的產出目標進行協商。該目標與跨國公司的總體戰略相一致。當總部評估子公司並依據子公司完成目標的優秀成績來獎勵管理者時,控制則發生。盈利責任是最普遍的產出控制。另外,市場份額、開發新技術和供應高質量原材料等其他方面的成績也為控制跨國子公司績效目標提供了方法。

第二,人事控制。跨國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決跨國性的委託人與代理人關系問題,因此,人事控制是代理人忠實履行委託人(母公司)職責的基本保證。人事控制主要包括對外派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經理、董事的聘選、激勵和約束等。此外,對子公司經理的激勵機制也是很充分的,經理有較高的年薪,業績突出的還有目標獎,擁有股票期權,業績優異的可很快獲得職務升遷,有較可觀的在職消費等。

第三,決策控制。決策控制的關鍵問題是要解決集權與分權、全球化與當地化的困境。一般說,母公司偏於集權式和全球性的決策,所決策的事項是重大的。而其子公司則一般處於分權點上和本土化決策,所決策事項的重要性通常遜於總部。分權決策在世界地區組織結構中則較為普遍,當地國家或地區管理者擁有來自總部的很大的自主權,這是由跨國公司的全球性和本地化的屬性所決定的。本地的存在考慮了產品、要素和市場的當地性,但從根本上來說,本地決策服從於全球戰略。

第四,文化控制。前述的產出控制、人事控制和決策控制,其實質是一種制度性控制,是剛性的控制。制度性控制有其諸如權責明確、簡便易行的特點,比較適合於相對穩定的環境。對跨國公司的產出、決策進行控制,說到底也是對人的控制,即對人的群體(如子公司或分公司等)的經營行為的結果以及決策行為進行控制,而人事控制則一般是對下屬單位的管理者個人的直接控制。還有,世界上任何完滿的制度,都不可能窮盡一切重要治理關系,制定得天衣無縫,即使是完善無缺的制度也要由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利益的人來執行。在這種情況下,制度固有的剛性特徵所帶來的弊端與制度制定或實施中的漏洞,勢必帶來控制的真空或扭曲,倘若對此無以相應機制約束,致使經濟人恣意妄為,其後果必然害及組織利益和整體戰略目標,因此,文化控製作為一種與剛性控制機制互補的、更深層次的控制機制則應運而生。文化控制是指利用組織文化來引導雇員的意識和行為。強力型的組織文化促進雇員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是聯結跨國公司與來自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基本方式。

(二)跨國公司的協調治理機制

協調作為跨國公司治理的基本機制之一,一般而言,其作用效果沒有控制機制來得更快更直接更明顯,以至於在一些管理學著作中被忽略了。但是從發展趨勢來看,其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若控制機制沒有協調機制相匹配,其功能難以充分發揮,特別是跨國公司隨著其跨國邊界的擴大和治理范圍的拓展以及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協調的功能勢必相應隨之愈來愈重要。協調可以提供子公司之間的信息交流,並由此協調它們各自的經營活動。良好的協調可以抵消控制這一縱向性結構的過度制約,緩沖得失權衡,加快並簡化決策過程,加強公司核心能力的開發,減少來自縱向結構的信息流傳輸失真和損失,推動整個公司的統一和共識文化的建立。就公司的外部治理而言,協調是公司處理聯盟合作者、供應商、客戶、債權人、政府、社區等公司利益相關者的主要和有效手段。協調通常以非股權安排和共同利益為基礎。協調的本質在於溝通因組織結構部門設置和運作所造成的相互之間的阻隔以及組織與組織外界各利益相關者因各自作為不同利益主體的獨立性所造成的潛在的或現實的分歧。因此,協調方式的選擇實際上是組織的橫向溝通方式的採納。通常有這幾種基本的水平協調方式:日常文書、直接接觸、聯絡官角色、任務組、專職協調人和團隊。在現實運作過程中,大多數跨國公司採用多個甚至所有的協調機制和方式。不過,矩陣結構和跨國網路結構因其控制治理機制相對較弱,地區或產品部門的權力較大,因此,對協調具有很高的要求,並且運用得較多。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處理公司與外界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協調方式,即公共關系。當今跨國公司利用公共關系方式協調好其與外部的消費者、媒介、政府、社區等公眾的關系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