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技巧 » 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外股票公司
擴展閱讀
愛康科技股票價 2024-12-26 13:25:07

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外股票公司

發布時間: 2023-02-09 11:58:57

❶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哪些股票賺錢

軍工,鋼鐵,紅色金屬(銅),石油。
黃金升值。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多少美元

5萬多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大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2)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外股票公司擴展閱讀:

戰爭起因之一:

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❸ 二次世界大戰時是什麼來保障股票的正常運行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由於一戰後德國經濟的再次崛起,開始不甘... 德意日法西斯為擺脫危機

❹ 美國二戰時 什麼股票表現最好,最好舉個例子

由於羅斯福限制企業趁戰爭時奪取暴利,因此二戰時股票收益遠不如一戰前收益。

相對來說,當時美國的戰爭債券收益率比股票要好!!

❺ 股災的經濟後果

一旦發生股災,股市自身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任何一個發生股災的股市都沒有例外。1720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後,法國人視股票投資為畏途,導致了法國股市和股份公司長期發展緩慢。同年,英國南海股災事件發生後,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面對股災的慘重教訓,英國國會在 1720年通過了著名的《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禁止公司自行發售股票,由此,剛剛興起的股份公司在社會上被視為金融欺詐團體而被宣布為非法,陷入極其艱難的境地。在以後長達一個多世紀中,英國市場上的股票幾乎銷聲匿跡,英國股份經濟發展也因此停滯了 100多年。
1929年美國股災對市場的破壞力也大得驚人,人們談股色變,視股市如虎穴,人人畏而遠之,寧願把資金投向利息 2.5厘的債券,也不碰利息可達 7厘的工業股票。這次股災對美國投資者信心的打擊,用了 20多年才得以恢復,道·瓊斯指數也是在 25年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1992年日本股災後,投資者入市信心嚴重受挫,外資紛紛撤離東京市場,股份公司新股發行也另尋它徑。直到10多年後,日本股市還低迷不振。股災之所以會對股市造成如此大的破壞,這是由股市的本質特徵和運行機制決定的。
從本質上說,股市是一個信用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是支持股市發展的動力。股災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導致股災的欺詐、違規、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過度投機行為使投資者有受騙上當的感覺而不敢入市。投資者不入市,市場就缺少需求,沒有需求的股市不可能發展壯大,股市的籌資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就會受阻。因此,股災是對股市積極意義的否定,是股市發展的大敵。 股市經濟損失多少,是衡量股災破壞力大小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能稱得上股災的,首先表現為股市經濟損失嚴重。股市經濟損失可從兩個方面來反映:一是股價指數跌幅大小。跌幅越大,經濟損失越大。例如,1929年美國股災,道 ·瓊斯指數累計跌幅高達82.30%,這意味投資者在這次股災中平均損失了82.30%的股票市值,或者說,股災前 100元的股票市值,在股災後已跌至 17.70元。二是股票市值損失多少。股票市值損失受股價指數跌幅和市場規模大小的共同影響。跌幅大,市場規模大,股市經濟損失也大。
由於現代股市規模普遍較大,因此,現代股災遠比過去股災的市值損失大。例如,1929年美國道 ·瓊斯指數跌幅為82.30%,紐約股票市值損失只有 741億美元。而 1987年美國道 ·瓊斯指數跌幅為33.7%,但紐約股票市值損失則達到 8000億美元,為 1929年的 10.79倍。此外,股災導致的股市經濟損失多少還與股災波及的范圍大小有關。世界性股災或世界區域性股災所造成的股市經濟損失,遠超過一個國家或地區股災所造成的股市經濟損失。例如,1987年 10年世界性股災的股票市值損失就高達 17920億美元。 證券市場和金融市場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銀證合一的國家如此,銀證分離的國家也是這樣。這不僅因為證券市場的資金來自社會進而減少了銀行資金來源,而且因為證券市場的許多資金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銀行。股災導致股票市值重大損失,必然使從銀行流入股市的資金無法按原有數量流回銀行;股災導致經濟衰退使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或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機會減少,會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沖擊著銀行和匯市。總之,股災會引發金融危機。對於金融危機直接導致股災的國家和地區,股災的發生則會加劇金融危機。
1929年美國股災首先遭受沖擊的就是金融業。相當一部分銀行長期貸款資金成為呆帳。與此同時,客戶又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擠兌現象到處可見,許多銀行紛紛倒閉破產。美國倒閉、破產的銀行,從 1929年的 659家增至 1931年的 2294家,最高比例達銀行總數的10.6%。到 1933年,美國破產和行業整頓、改組的銀行高達 4004家,佔美國銀行總數的28.2%。
由於銀行業推波助瀾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股市過度投機的主要原因,因此,1992年日本股災直接導致了日本深度金融危機。日本銀行呆帳、壞帳迅速增加,據日本大藏省公布的數據就高達 50萬億日元。股災後,日本銀行普遍出現虧損甚至巨額虧損,一些銀行破產或倒閉。1992年日本股災對金融業的沖擊多年後仍未完全消除,1997年就有阪和銀行、京都共榮銀行和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由此,日本金融業在國際上信譽和聲望大大降低。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分別引發了墨西哥股災和東南亞股災的發生,後者反過來又把前者推向深淵,從而形成了匯市與股市輪番下跌的悲慘局面。1997年7月至 1998年1月,除港元外,其它幾乎所有金融開放的國家和地區貨幣都貶值,印尼盾貶值70%以上,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和韓元貶值幅度也高達30%~50%,新加坡元、新台幣和日元貶值10%~20%。整個金融業陷入極度混亂狀態和劇烈動盪之中。僅為了緩和或阻止貨幣貶值一項,墨西哥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就幾乎耗盡了多年節餘下來的外匯儲備,結果仍然無濟於事,留下來的是銀行壞帳、呆帳和不良資產日益增多,銀行信用降低,貨幣貶值,通脹加劇。 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市與經濟共興衰,這已成了人們的一種共識。不管股災的起因如何,已有的經濟衰退跡象或投資者對經濟衰退預期的普遍認同則是股災發生的根本原因。由於股災的發生是對經濟衰退所作的一種過分誇大的反應,不僅破壞了股市自身正常的發展,而且引起或加劇金融危機,這都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從而加劇經濟衰退,嚴重時還會導致經濟危機。
1929年世界性股災導致全球經濟危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股災引起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極度悲觀,導致投資銳減。美國私人投資由1929年的160億美元減至1933年的 3.4億美元,美國經濟因此失去發展的動力。需求減少導致生產下降,美國工業生產1933年比 1929年下降了50%,農場總收入由 1929年的 120億美元降至53億美元,下降了55.84%;國民收入由 1929年的 878億美元降至 1933年的 402億美元,下降了54.22%。生產下降導致工人收入減少和失業增加。
1929年,美國人均收入為 681美元,1933年降至 495美元,減少了21.32%;失業率從 1929年的5%上升到 1931年的25%。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整個西方世界經濟倒退了幾十年,直到 20多年後才得以恢復。1991~1992年日本股災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也是觸目驚心的。20世紀 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是整個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人均GNP先後超過了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1991~1992年日本股災後,日本經濟進入長期的衰退之中,資金外流嚴重,國內投資銳減,經濟增速明顯放慢,並從高於西方其它國家演變到低於西方其它國家。
例如,1990、1991、1992和 1993年,日本GNP年增長率依次為4.8%、4.3%、1.1%和-0.2%。股災前後經濟增長反差極為明顯。與此相反,同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卻出現了明顯的回升。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後,盡管有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機構大力援助,但較長時期仍未擺脫經濟困境。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股災不僅對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打擊是空前沉重的,而且對整個世界經濟增長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股災及其所產生的嚴重經濟後果最終都會轉移到人們生活上來,這是社會動盪的根源之一。
首先,每一次股災都會加劇貧富分化。這是因為股災的市值損失並不是平均分攤到每一個投資者身上的,只有在高位跟進且在股市暴跌中無法出逃的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高位賣出反而因禍得福而成為股災的受益者,在股市暴跌最初出逃的損失也較小。這就大大加劇了投資者收損的兩極分化,有的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更多的則血本無歸,傾家盪產。
其次,股災加劇經濟衰退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失業上升,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也會引起社會動盪。此外,股災加劇金融危機,造成貨幣貶值,引發通貨膨脹,都將直接或間接導致人們社會生活秩序混亂,社會動盪加劇。1997年至 1998年 1月印度尼西亞金融危機後,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商品搶購、遊行甚至暴動的現象,亦能說明這一點。 1929年大股災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災難的發生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上午11點,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狂跌不止。自殺風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當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 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
大股災之後,隨即發生了的大蕭條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 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股災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再次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股災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1989年12月,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日本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
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連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1987年到1990年,台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當時台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台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台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台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從12000點的下跌過程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 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止,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❻ 英國股票市場的英國股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英國最早完成產業革命,股份公司發行股票也歷史悠久。16世紀中葉,英國商人組織起專營海外貿易的公司,這些公司就是利用發行股票的辦法籌集資金。後經政府許可,這些股票可以自由買賣。這些被允許自由買賣的股票和債券就成了英國早期證券市場的基本元素。
英國的證券交易所起源於17世紀末期。當時因英格蘭銀行成立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銀行股票。當時英國政府設立了皇家交易所,專門買賣政府債券,而民間的股票交易活動大都在咖啡館內進行。此時,歐洲一些國家為了開發美洲,擴大對亞洲的貿易,進行了海上爭霸的戰爭。英國為了戰爭的需要發行了大量的政府債券和股票,使股票交易十分活躍,交易形式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倫敦證券交易所於1773年在新喬納森咖啡館正式宣告成立。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交易所成立後,分散的證券交易集中於交易所經營。為了加強對交易所的管理,1812年英國頒布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條例。當時,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價證券主要是國債、外國公債、礦山、運河股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為了醫治戰爭的創傷,推進產業的現代化,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股票的發行與買賣又開始活躍了起來。一些機構投資者踴躍購買股票,股票的成交額與日俱增。
20世紀70年代,歐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英國金融界看準了這一點,大力推行新的金融政策,想藉此來活躍證券市場。
進入80年代,英國經濟有所回升,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增大,國內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增加,尤其金融、商業、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部門的新證券增加更為迅速。另一方面,證券構成也發生了變化。80年代以前。普通股票占相當大的比重,盡管如此,80年代後,從股票成交額和人均股市值來看,倫敦證券交易所都遠遠落後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之後,其人均股市值未進入世界前5名。這日趨落後的局勢,使英國政府痛感改革股票市場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扭轉被動的局面保持其在世界股票市場的重要地位,於是80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股票市場管理改革工作。進入90年代後,英國股市開始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股市之中。

❼ 箭牌詳細資料大全

箭牌是美國箭牌糖果有限公司(Wm Wrigley Jr Company)的簡稱,公司成立於1891年,由小威廉.瑞格理創辦,是國際糖果業界的領導者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產及銷售商。

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為其在中國設立的獨資企業。目前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市番禺區和上海市松江工業區分別設有三家工廠。美國箭牌糖類有限公司是國際糖果業和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產商,產銷口香糖、薄荷糖、硬糖、軟糖以及棒棒糖等多樣化產品。公司在超過40個國家開展業務,產品行銷世界上超過180個國家,其中「黃箭」和「白箭」品牌已有110多年的歷史。箭牌公司長期致力於讓「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產品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箭牌
  • 英文名稱 :Wm Wrigley Jr Company
  • 創立時間 :1891年
  • 創始人 :小威廉.瑞格理
  • 所屬行業 :口香糖行業
  • 官網 ::wrigley/
產品種類,糖果業務,公司簡介,箭牌中國,箭牌簡介,箭牌史話,公司傳奇,箭牌之初,百年品牌,烽火傳奇,全球擴張,薪火相傳,經銷之道,百年卓越,麻將中箭牌,所獲榮譽,

產品種類

箭牌中國目前主要的產品種類有口香糖、薄荷糖、硬糖、軟糖、泡泡糖和棒棒糖。品牌組合包括「綠箭」口香糖和薄荷糖、「黃箭」口香糖、「白箭」口香糖、「益達」無糖口香糖、「勁浪」超涼口香糖、「箭牌咖啡口香糖」、「大大」泡泡糖、「真知棒」棒棒糖、「瑞士糖」(Sugus)軟糖和「彩虹」(Skittles)果汁糖等。

糖果業務

箭牌 2004年11月15日,箭牌宣布,公司將以14.8億美元現金收購卡夫食品(KraftFood)的糖果業務,從而令業務延伸至其它糖類產品。這筆交易包括卡夫的Altoids牌薄荷口香糖、LifeSavers糖果、CremeSavers糖果以及Trolli橡皮糖和Sugus瑞士糖等品牌,這些業務共佔到卡夫全球營收的1.5%。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六十。

公司簡介

美國箭牌糖類有限公司(Wm. Wrigley Jr. Company)由小威廉.瑞格理先生(William Wrigley Jr.)創立於1891年。箭牌公司是全球糖果業界的領導者之一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口香糖生產商及銷售商,全球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 箭牌公司在全世界擁有19家工廠,聞名於世的箭牌產品行銷180多個國家。其中「白箭」(Wrigley's Spearmint®)、「黃箭」(Juicy Fruit®)和Altoids® 三個品牌的歷史可以回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其他品牌包括「綠箭」(Doublemint®)、「Life Savers®」、 「Big Red®」、Boomer®(在中國為「大大」), 「真知棒」(Pim Pom®),「冬清」(Winterfresh®)、「益達」(Extra®)、 「Freedent®」、「Hubba Bubba®」、「傲白」(Orbit®)、「Excel®」、「Crème Savers®」、「易極」(Eclipse®)、「爽浪」(Airwaves®)、「Alpine®」、「Solano®」、「瑞士糖」(Sugus®)、「勁浪」(Cool Air®)和「P.K.®」等。 箭牌公司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矗立於芝加哥河畔的箭牌大廈始建於1920年,1924年竣工後一直是美國芝加哥的標志性建築,氣勢恢宏。 箭牌公司1919年即已成為公眾公司,其股票從1923年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2008年10月6日 ,瑪氏公司宣布以230億美元收購箭牌公司。

箭牌中國

箭牌簡介

箭牌糖類有限公司(Wm. Wrigley Jr. Company)是國際糖果業界的領導者之一和全球首屈一指的口香糖生產及銷售商。箭牌中國目前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市番禺區和上海市松江工業區設有三家工廠。 箭牌公司生產的"綠箭"(Doublemint)、"黃箭"(Juicy Fruit)、"白箭"(Wrigley's Spearmint)、 "益達"(Extra)無糖口香糖和"勁浪"(Cool Air)超涼口香糖、"大大"(Ta Ta)泡泡糖、"真知棒"(Pim Pom)棒棒糖等品牌產品在中國消費者當中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根據華南國際調查公司(Research International) 的消費者調查,箭牌產品的知名度高達99%。在2003年3月由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國家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中央電視台等單位共同舉辦的 "第三屆中國商標大賽"中,"箭牌"商標榮膺"中國人喜愛的十大外國商標"殊榮。2004年10月"箭牌"獲得英國"超級品牌"機構在中國頒發的"超級品牌"稱號。 作為一家一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箭牌公司多年來積極支持中國的環保、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近年的公益活動包括:2003年5月向中國防治非典工作捐贈了價值人民幣309萬元的物資,並發起一項整合公關活動呼籲人們"刷新心情,讓愛'傳染'";2003年10月宣布設立"箭牌中國教育基金",並在隨後的三年裡將三批總值近100萬元人民幣、總數約6萬冊的"箭牌希望圖書室"優秀少兒圖書分別捐贈給了廣東省、四川省和甘肅省的共60所貧困國小,並在受贈地組織讀書助學活動;2004年和國家環保總局宣教中心聯合舉辦"箭牌杯"全國青少年環保創意大賽,等等。

箭牌史話

飄洋過海:一「箭」耀中華 箭牌產品早在1914年就已經從美國芝加哥和澳大利亞的工廠「飄洋過海」進入中國,並且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二戰」及其後的中國解放戰爭中,戰爭風雲激盪,箭牌產品暫別中國大陸。 1981年,箭牌公司和中國某進出口公司簽訂銷售契約,箭牌口香糖從此被正式供應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和廈門的「涉外場所」,拉開了箭牌產品正式「重返」中國市場的序幕。

公司傳奇

箭牌之初

1891年春,小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 Jr.)從美國費城來到了芝加哥。時年29歲的他口袋裡僅有32美元,卻有著創業的勃勃野心。除了澎湃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瑞格理先生還有著銷售方面的異稟。小威廉的父親是一名香皂製造商,他孩時就學會挽著小籃子在費城沿街兜售"瑞格理" 牌去垢香皂了,並由此初諳銷售之道。 箭牌 瑞格理先生在芝加哥的創業歷程,就是從經銷"瑞格理" 牌香皂開始的。他給商家派送蘇打粉之類的贈品作為額外的促銷手段。很快地,蘇打粉比起香皂來更加俏銷,他就當機立斷地做起了蘇打粉買賣。1892年開始,瑞格理先生每賣一罐蘇打粉給商家附贈兩條口香糖。這個贈品計畫獲得了極大成功,再一次的因緣際會使得作為贈品的口香糖比起主銷產品來顯得更具潛力。 當時,美國至少已經有了十幾家口香糖生產商,但整個行業仍處於蹣跚學步階段。瑞格理先生認定口香糖這一產品具有他所苦苦尋覓的商機。他開始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品牌經銷口香糖。("箭牌"的英文原名為"瑞格理"牌,中文譯名直接傳達公司悠久品牌的箭形識別元素。)他的最初兩種產品是"洛塔"(LOTTA)和"維薩"(VASSAR)。1893年接踵而至的是黃箭口香糖,當年晚些時候"白箭"也次第推出。 在口香糖行業立足談何容易!比起箭牌產品當時的寂寂無聞,其它公司的產品已經初具聲名。創業伊始,小威廉·瑞格理在業務方面頗是親歷親為。他總是能夠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需。他相信天道酬勤,所以總是風塵僕僕地遍訪美國各地的批發和零售商。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瑞格理先生更是盡顯了他的非凡領導才能:他總是能鼓舞和激勵身邊的人。 瑞格理先生仍然繼續沿用他的行銷利器--用贈品鼓勵商家進貨。他知道客戶如果能免費獲得一些"小甜頭",他們就會更樂於銷售箭牌口香糖。瑞格理先生將贈品范圍擴大到台燈、剃須刀、尺子等品種。這些贈品計畫大獲成功,成效日彰,以至於他需要印製目錄來方便客戶選取贈品。

百年品牌

瑞格理先生同時嘗試利用廣告來吸引普羅大眾購買箭牌口香糖。在利用廣告推銷品牌產品方面,瑞格利先生堪稱先驅之一。他發現,通過報紙和雜志廣告、戶外海報以及其他廣告形式宣傳產品益處,能使消費者更易於接受箭牌口香糖。隨著消費者絡繹到各家商店詢問和購買箭牌口香糖,店方自然就會源源進貨,以免顧客向隅。 瑞格理先生決定傾力推廣白箭口香糖時,廣告效應問題有了試金石。他相信白箭口香糖是優質產品,無奈由於名氣不彰而銷售滯緩,於是,1906年瑞格理先生決定在水牛城、羅切斯特和錫拉丘茲等美國東部三座城市進行適度的廣告宣傳,成效果然不俗。 翌年,恰逢市道低靡,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削減包括廣告經費在內的開支。但瑞格理先生逆勢而為,他預感到當他人紛紛減弱行銷攻勢之時,正是他加強白箭口香糖廣告力度的良機。他躊躇滿志地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久攻不下的紐約市場。 在此之前,瑞格理先生曾經先後兩次在紐約投放過廣告,但成效寥寥,無法說服消費者試嘗箭牌口香糖。這一次,瑞格理先生的堅定執著和時機選擇上的睿智終於有了回報。他在紐約推出的白箭口香糖廣告攻勢勢如破竹,並迅速覆蓋至其它城市。到1910年,瑞格理先生已經成功地使白箭口香糖一躍而為美國人鍾愛的品牌。黃箭和1914年推出的綠箭也隨著日受歡迎,很快崛起為廣受青睞的主導品牌。 1920年,創業成功的瑞格理先生希望在芝加哥為箭牌糖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箭牌公司")籌建一座不同凡響的總部大樓,他將樓址選在了蜿蜒穿城而過的芝加哥河北岸。其時,芝加哥河北岸還沒有任何大型商業寫字樓,箭牌大廈(Wrigley Building)成為捷足進駐北密西根大道商業區的先驅建築。氣勢恢弘的箭牌大廈1924年竣工,自此即被引以為芝加哥的標志性建築,入夜以後箭牌大廈的綺燈華采更是盡顯輝煌氣象,成為美國大都會商業區建築燈飾的經典之一。與此同時,箭牌公司的業務迅速走向國際化。通過向許多國家出口,箭牌產品開始享譽全球。箭牌公司還分別於1910年、1915年、1927年和 1939年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紐西蘭建立了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批工廠。此外,從1919年開始箭牌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其股票於1923年到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國際市場上的多樣化喜好催生了眾多的新產品、新口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本土以外的箭牌公司產品中最成功的應屬一種名為"P.K"的粒狀口香糖。

烽火傳奇

在公司持續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箭牌公司始終如一地貫徹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口香糖雖小,品質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箭牌公司總裁的公司創建人之子菲利普·瑞格理(Philip K. Wrigley),帶領公司採取頗富傳奇色彩的措施來維護品牌美譽。戰爭情勢使得優質原料不敷供應,而口香糖需求見漲,尤其是被批量供應軍需。箭牌公司沒有辦法為大眾市場供應足夠的優質口香糖了,而由於它不願在品質方面降格應付期望殷殷的消費者,所以從1944年開始,箭牌公司乾脆將旗下的白箭、綠箭和黃箭產品通通撤出了大眾消費市場,全部供應美國的海外駐軍。 當時,箭牌公司專門為大眾消費市場推出了一種名為"奧碧"(Orbit)的戰時品牌,並開誠布公地告訴消費者,這一產品雖然品質純正、健康有益,但仍無法與正常箭牌產品媲美,所以不貼常規的箭牌品牌標簽。不久,優質原料更是奇貨可居,即便是供應軍需的達到戰前質量標準的口香糖的生產也難以為繼了。箭牌公司於是斷然停產成熟品牌產品,改向軍方供應"奧碧"。與此同時,雖然消費者無緣購買箭牌口香糖,箭牌公司仍通過一項獨特的廣告方案繼續宣傳箭牌口香糖的品名和品質。廣告畫面形象地凸顯一片白箭口香糖的包裝紙,輔以廣告詞提醒消費者:"請記著這片包裝紙!" 戰後,箭牌公司又可以購買到用於生產成熟品牌產品的優質原料了。1946年白箭口香糖重返市場,當年晚些時候黃箭口香糖也接踵"復出",綠箭產品則於1947年再度亮相。

全球擴張

1961年,菲利普·瑞格理的兒子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出任總裁職務,開始傾力拓展全球市場。在其任內,他銳意擴張,使箭牌產品的覆蓋版圖從十幾個國家猛增至一百多個國家。除了業已建立的芝加哥、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紐西蘭的工廠之外,箭牌公司在亞洲和歐洲廣設銷售機構。為了滿足全球市場對於箭牌產品的需求增長,箭牌公司又分別於如下地方和時間設立了工廠:菲律賓的馬尼拉(1965年)、法國的拜塞姆(1968年)、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968年)、肯亞的奈洛比(1971年)和中國台灣的台北(1978年)。美國本土則分別於1954年和1971年在加州的聖克魯斯和喬治亞州的蓋恩斯維爾開設新廠。 1989年,箭牌公司在中國設立獨資企業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位於廣州經濟開發區的箭牌工廠於1991年開始動工,1993年正式投產,總投資額達 3,000多萬美元,先後推出了綠箭、白箭、黃箭、益達無糖口香糖和勁浪超涼口香糖等品牌產品。從此,箭牌產品開始不斷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相當美譽度的箭牌品牌形象開始深植廣大中國消費者心中,目前箭牌口香糖在中國的產品銷量和市場份額均高居業界之首。箭牌在中國的商業成功,使得中國一躍而為箭牌公司除美國本土之外的最大海外市場。 為了滿足新興的東歐市場的需求,箭牌公司還分別於1996年和1999年在波蘭和俄羅斯興建工廠。緊接著,印度工廠也於1999年動工。 在產品多樣化方面,為了適應顧客口味的變化,箭牌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推出了不粘手的Freedenta口香糖、Big Reda肉桂香型口香糖和Hubba Bubbaa泡泡糖。同時,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無糖產品的需求,箭牌公司於1984年推出了Extraa("益達")無糖口香糖。 目前,商業觸角遍及全球許多角落的箭牌公司在全球擁有15家生產廠,並擁有眾多的關系企業。箭牌公司的口香糖品牌產品行銷全球超過150個國家,箭牌公司成為國際糖果業界公認的領導者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產商。

薪火相傳

箭牌公司的創建人小威廉·瑞格理先生1932年辭世。1925年起就已經被委任為總裁和執行長的創建人之子菲利普·瑞格理承繼父業。1961年,菲利普·瑞格理獲選董事會主席,由他的兒子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出任總裁職務。 作為公司總裁,威廉·瑞格理成為瑞格理家族中執掌公司業務的第三代人物。菲利普·瑞格理1977年4月逝世後,威廉·瑞格理繼續擔任公司總裁和執行長,執箭牌公司帥印總共38年,直至1999年故去。目前,第四代的小威廉·瑞格理(William Wrigley Jr.)代表瑞格理家族的第四代就任箭牌公司總裁和首席執行管。 第四代的瑞格理先生顯示了繼往開來的領導魄力。秉承"為股東創造世代相傳的業務發展和企業繁榮"的公司使命,目前箭牌公司正致力於鼓舞全球員工不憚開拓進取、勇於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以應萬變。

經銷之道

箭牌口香糖的主要經銷渠道是通過經銷商向其所在服務地的零售商供應箭牌產品。如需更多關於中國各地經銷商的信息,請洽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銷售部。 箭牌口香糖在超市、便利店、糖果店等等大小零售點甚至通過自動售貨機廣泛有售。在供應的便利性和廣泛性方面,也許沒有任何其他一種產品能與口香糖媲美,著實應驗了箭牌公司的遠景口號:"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口香糖的價位適合大眾消費,而且口香糖能夠帶給人們咀嚼的愉悅,以及清新口氣、預防齲齒和舒緩壓力等方面的益處。箭牌口香糖的俏銷使得口香糖成了零售商情有獨鍾的陳列產品,零售商通過小額投資就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商業回報。

百年卓越

箭牌公司是國際糖果業界公認的領導者和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產商,擁有「黃箭」、「綠箭」、「白箭」和「Big Red」等一系列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她還在全球范圍內產銷口味眾多的「Airwaves」、「Alpine」、「Eclipse」、「Extra」、 「Freedent」、「Orbit」、「P.K」、「Surpass」和「Winterfresh」等等口香糖品牌產品。 芝加哥河畔聞名遐邇的箭牌大廈依然巍然矗立,箭牌大廈的綺燈華采依然夜夜裝扮著芝加哥的那道絢麗風景線,而時光荏苒,1891年4月1日由小威廉.瑞格理先生(Mr. William Wrigley Jr.)創立的箭牌公司,經過100多年苦心孤詣的經營,已經崛起為世界的口香糖王國。雖然箭牌公司1923年起就已經公開上市了,但引領箭牌公司締造了輝煌的,是瑞格理家族的四代商業領袖,他們薪火傳承,為箭牌公司股東們創造了世代相傳的業務成長和企業繁榮。 箭牌口香糖產品已經覆蓋了全球150多個國家,正在不斷融入全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目前箭牌產品占據了美國口香糖市場的將近半壁江山,在歐洲則佔了口香糖全部利潤的約50%。箭牌產品在18個歐洲市場上是絕對的領導者,市場份額高達80%或以上。 回首前塵,展望未來,箭牌公司將她的成功歸結為百年一日的質量承諾和一脈相承的創新精神,以及貫穿始終的正直為本的經營之道。 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箭牌公司始終堅定地貫徹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口香糖雖小,品質為大。"二戰期間,由於優質原料匱乏,口香糖產品的需求見漲,箭牌公司為了保護品牌美譽而不惜停產成熟品牌的傳奇故事已經很好地印證了箭牌公司對質量的執著堅持和不懈追求。作為食品生產商,箭牌公司一貫嚴格遵循全球各地有關管理部門制定的食品、衛生法規和質量標准。箭牌公司的卓越品質早已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和推崇。 對於口香糖產品如何更好地裨益人們的生活,箭牌公司在課題研究和產品研發上始終處於前沿位置。創新精神作為箭牌公司的靈魂,不僅已經推動箭牌公司崛起為全球最為知名、最受鍾愛的公司之一,而且延續不息,不斷地催生新產品、新創意、新市場。當前,箭牌公司向世人展示了繼往開來的勇氣和魄力,正致力於鼓舞全球員工不憚開拓、推陳出新,以恆變應萬變。2000年箭牌公司專門成立了箭牌保健部門(Wrigley Healthcare Division),負責開發、行銷含有健康益處成分的口香糖產品。該部門的第一個產品--Surpass,既嚼之有味,又能幫助迅速緩解腸胃不適。其他正在研發中的產品將具有幫助增強口腔保健的功能。 箭牌公司在全球都取得了矚目成功,在整個過程中她所信奉的價值觀貫串始終、堅定不移:我們與消費者、員工、合作夥伴、經銷商、零售商和更廣意義上的社區之間互信、互尊、互敬。我們奉行公正、公平的商業操守,也將竭己所能傾力保護環境。 正直為本、質量至上、創新不止,這就是箭牌之道。 全球最大的朱古力生產商美國瑪氏公司(Mars)2008年10月6日宣布,將出資約230億美元收購生產「綠箭」口香糖的美國箭牌公司(Wm. Wrigley Jr. Co.)。該公司同時宣布,本次收購的部分融資將來自「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另外,高盛也將提供部分資金。 瑪氏公司宣布,收購後,箭牌公司將成為其下屬一個獨立的子公司。據悉,此次收購的融資安排將分幾塊:瑪氏自身出資110億美元;伯克希爾出資44億美元;高盛出資57億美元。箭牌的一份聲明透露,伯克希爾公司還承諾,在收購完成後,出資21億美元以折扣價收購箭牌的部分股權。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公司目前握有400億美元現金,准備進行並購。在昨天接受美國電視媒體采訪時,巴菲特表示,投資箭牌和瑪氏這樣的品牌不會有錯,「大家每天都在吃它們的產品。」 受並購訊息 *** ,箭牌在歐洲交易的股票昨天盤中一度飆升28%。在美股盤前交易中,該股飆升至77.30美元,上周五收報62.45美元。 據悉,瑪氏是目前全球銷量最大的朱古力生產企業,佔有約15%的市場份額。該公司旗下的知名品牌包括德芙、士力架、M&M以及偉嘉等,主要涉及糖果、朱古力和寵物食品等行業。這家年銷售額近250億美元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族企業之一。 而箭牌公司則是著名口香糖品牌「綠箭」和「益達」的擁有者,該公司還生產瑞士糖等糖果產品。2006年,箭牌公司的全球銷售額近47億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瑪氏在收購箭牌後,可望與朱古力製造商Hershey和全球最大糖果製造商英國吉百利公司一較高下。同時,如果瑪氏與箭牌合並,Hershey和吉百利也可能被迫考慮聯手。 根據公告,本次收購的報價為每股80美元。箭牌目前的市值約173億美元,230億美元的報價顯然有不小的溢價。在昨天的聲明中,箭牌公司稱此次收購是一筆「很好的交易」,價格也很值,能夠給公司股東帶來「巨大的價值」。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公司目前擁有約400億美元現金可用於收購。過去40年間,巴菲特將這家瀕臨破產的紡織企業打造成了一家總市值1950億美元、業務遍及保險食品等多個行業的企業巨頭,並在可口可樂等大型企業中持股。

麻將中箭牌

麻將中的中、發、白三張牌在麻將術語中叫做箭牌。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法拉利排名第148。

❽ 英國股票市場的英國股票市場的主要特點

1.英國股票市場的國際性
英國是最早完成產業革命的國家,並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很長的時期內英國資本市場的投資主要是海外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國外證券,充分顯示出證券市場的開放性和國際性。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經濟力量的削弱,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這種國際性特點雖然有所變化,但它仍是經營外國股票最多的股票市場。1989年共有526種外國股票在此注冊,與之可以相題並論的只有法蘭克福股票市場。但注冊的外國股票只有310種。而在蘇黎世、巴黎、東京、紐約股票市場注冊的外國股票只有219、217、112和77種。倫敦股市佔世界外國股票市場營業額的1/2,1988年為700億美元,比紐約多150%,是東京的10倍。由此可見,英國股票市場的國際化特點是很顯著的。
2.英國股票發行市場的業務專業化
在英國,存款業務和證券業務歷來分開的,普通銀行專營信用業務,證券金融業者專營證券買賣業務,交易所與證券買賣機構是各自分別承擔專業任務。英國股票發行市場有證券銀行、信託及金融公司、發起業者、經紀人等發行機構。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職能,分擔不同的專業任務,有明確的業務范圍。這種業務專業化的特點使英國股票發行市場缺乏統一性,割裂了證券業之間的聯系,限制了股票籌資及交易的發展。
3.團體投資機構在英國股市中起重要的作用
英國的團體證券投資家除了金融機構外,還有人壽保險、養老基金、聯合托拉斯、投資信託等。人壽保險公司從19世紀起就成為最大的證券投資機構,在50多年前,人壽保險公司將其1/2~1/3的資產用於持有上市證券,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後。為了平衡運用資產的急劇增長,人壽保險公司增加了對普通股票的持有,已經其總資產的1/5用來購買普通股票。同時,由工會組織經營管理的養老基金,將其大部分資金用於股票投資,約有500億英鎊的金額,占上市股票總金額的1/3左右。在英國,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是從職工的工資中扣除的,由工會統一負責管理,職工年老退休後按月發放。在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英鎊連年貶值的情況下,將部分養老基金用於股票投資,實是貨幣保值的主要措施。聯合拖拉斯近幾年的平均增長率為20%左右,今後將增長得更快,公司型投資信託在內的大團體投資機構對證券的持有率也很高。1963年底,它們持有普通股票的24%,公司債的79%和優先股票的42%,這種股票今後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❾ 請幫忙找出美國八大財團!!

美國十大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摩根財團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杜邦財團
波士頓財團 梅隆財團 克利夫蘭財團 芝加哥財團
加利福尼亞財團 得克薩斯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