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您好!我想請問一下,一般公司上市多久之前可以開始認購內部職工股
一般在公司改組(上市前一年)前開始認購內部職工股。
內部職工股要鎖定24個月才能轉讓或者拋出。
內部職工股跟原始有一定的區別,因為存在時間上差異,有時間成本。
內部職工股不一定是一元一股,包括原始股也不一定是一元一股的,價格的確定一般是根據當年的每股凈資產和市盈率來確定的,具體也還要參考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
❷ 員工內部持股,所謂股票的歸屬期什麼意思呢
你好,你所提問的員工內部持股股票歸屬期的意思如下,該解答供你參考:規定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夠出售手中的股份一般是一年,然後陸續可以出售一些手中的股票。所謂股權歸屬期是指期權;針對內部員工進行股權激勵的時候,往往會設置業績目標和工作年限,只有實現了目標並且在公司待夠一定時間,方能獲得相應的股權。據員工是否直接佔有股份或者享有期權將員工持股分為直接持股和間接持股。直接持股在法律上面臨著持股自然人資格確定標准不明確,持股人數超過法定人數等問題。而間接持股中需要確認顯明股東主體形式,明確隱名股東評價標准。
另外為你補充一下,RSU指的是受限股票單位,而RSU的本質是在一定期限內不能賣出,或者說不能上市流通。這個期限通常為4年。而且能獲得RSU的員工是很多的,而且RSU對工作年限是沒有限制的。如果是全員持股期權,而且通常有一個較長的工作時段,否則沒法兌現。而且受限股票單位與期權的概念又不一樣,RSU和Option一般都是逐年實現的,而Option於RSU又不一樣,Option不是賺取完全的股票,而是賺取差價。
在職場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員工持股是職場最好的「造富機器」。這樣的計劃不僅公司喜歡,員工更喜歡,投資者也十分追捧。而如今的職場,員工持股計劃卻慢慢「變了味道」。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員工持股變為股東減持套現的接盤工具、定增募資的資金渠道,甚至有公司將其當作市值管理的手段只為拉抬股價,逐漸偏離了員工持股參與公司成長共享發展利益的初衷,還是需要謹慎考慮。
❸ 公司對內部員工的股份該怎麼分配
(1)目前的股份結構不用變化,仍然按照各出資人的出資比例分配。或者說原始出資人的持股比例按出資比例分配。
(2)然後由公司股東會做出一個決議,授予需要被激勵的核心員工一定的股票認購權利。第一,股票認購價格等於原始股東的認股價格,比如說一元錢一股;第二,根據重要程度授予不同的員工不同數量的股份;第三,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業績條件之後,這些員工才能真正獲得股份,比如每年凈利潤XXXX萬元,或者每年凈利潤增長百分之XX。
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他們有以原始價格獲得股票的權利,有奔頭,有干勁;第二,他們要努力才能獲得這些股票,所以,他們會更加努力。這是兩全其美的方案。要是萬一業績達不到因此而得不到股票,他們也不會埋怨股東。
❹ 員工持股的股票有哪些
員工持股計劃對股價的刺激作用一般都非常顯著。據統計,截至5月22日,150家公司在首次發布員工持股計劃後至今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近30家公司股價漲幅超過1倍,恆順眾升(300208)、藍盾股份(300297)、特銳德(300001)、迪安診斷(300244)、利歐股份(002131)、朗姿股份(002612)等漲幅都在兩倍以上。而在已完成員工持股計劃的48家公司中,美亞光電(002690)、蘇寧環球(000718)、御銀股份(002177)、蘇寧雲商、金龍機電(300032)、宗申動力等多家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賬面浮盈也一倍有餘。
相比之下,那些擬實施員工持股計劃但漲幅落後的個股,或者屬於超大盤股,如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或者所屬行業不是熱門板塊,如通源石油、傑瑞股份(002353)的主營均與油田密切相關,伊利股份(600887)、貝因美則是增長平穩的乳業股。
綜合而言,股本較小的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整體相對於大盤股的爆發力更勝一籌,適合於激進的投資者;而穩健的投資者則不妨關注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伊利股份等。同時,如果在實施員工持股計劃之際還伴有高管增持、股權激勵、業績大增、並購重組等諸多利好,這樣的公司更值得中長期關注。
❺ 所在公司准備上市,他們的職工內部股能不能買
如果說公司准備上市,一般來說,我們的職工內部股份是可以買的,但是股票都是有風險的,不是買了就會一定賺錢的路,所以買之前也得留心。
職工們是可以買的,並且我認為很值得去買,一般都是給員工們帶來很好的收入的。
❻ 簽的一家公司有員工持股的福利,想問下,公司內部員工的股份和股票市場上買的那種股票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原始股」一向是贏利和發財的代名詞。
在中國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級市場上以發行價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企業股票.
原始股從總體上可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與自然人股。
(1)國有股是國家持有股份,目前中國的法律還沒有允許上市流通
(2)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所持有的股份,不經過轉讓是不能直接上市流通的;
(3)自然人股是一般個人所持有的股票,一旦該股票上市就可以流通的股票。
已經上市的公司沒有額外的好處,就跟買普通股票一樣。
❼ 內部職工股上市後多久可以賣,交兌嗎
內部職工股是公司內部職工作為投資者持有的公司發行的股份。此類股票可以是將公司利潤按股份無償分配給公司內部職工,也可以以低於正常股票票面價值的價格出售給內部職工,也可以利用一部分利潤來繳付內部職工股股票的股款。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內部職工股股票的目的在於,通過發放內部職工股使職工兼具公司股東的地位,將公司的經營與職工的經濟利益直接相聯系,從而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公司經營效率。內部職工股的轉讓是有條件的。首先,內部職工股只能在企業職工內部發行,不得向社會公開發行;其次,內部職工股的轉讓是有期限的,即其只能在配售後三年期滿才能上市轉讓。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3-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❽ 內部職工股如何計算股份,對公司有什麼影響呢
給員工發股票是一種獎勵分紅措施,也是對員工一種促進。你拿到本公司的股票到年底你持有的股票可以參加公司的分紅,你這樣也是公司的一名管理者參與者,也是股東也是老闆。這樣一來你就感覺公司就像自己開的一樣,你就會加倍的工作一心一意對待公司。是一種管理和促進員工的手段。
拓展資料
1、公司職工股,是本公司職工在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時按發行價格所認購的股份。按照《股票發行和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公司職工股的股本數額不得超過擬向社會公眾發行股本總額的10%。公司職工股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個月後、即可安排上市流通。
2、內部職工股和公司職工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國進行股份制試點初期,出現了一批不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只對法人和公司內部職工募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血稱為定向募集公司,內部職工作為投資者所持有的公司發行的股份被稱為內部職工股,1993年,國務院正式發文明確規定停止內部職工股的審批和發行。
3、所謂內部職工股,是國內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又一頗具中國特色的「遺留問題」。目前關於股權分置改革的總體安排中,對內部職工股應屬何種性質、具有何種權利與義務(是作出補償的主體還是接受補償的對象),並沒有明確的說明。
4、按照有關上市公司發行與上市的法律法規,合法的內部職工股在公司上市滿三年後,可以上市流通。有關權威人士認為,一個簡單和直觀的分析結果應該是:這部分內部職工股,在其獲准上市流通後,應視作是流通股,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具有參與流通股股東對改革方案的表決並獲得非流通股所支付的「對價」的權利。
❾ 什麼是公司職工股 內部職工股
公司職工股
就算員工持股計劃
按照內部價會低於市場價
❿ 公司要內部職工持股了,買還是不買
具體得看公司的情況。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你可以通過股價來進行參考;而如果是非上市公司的話,你就必須得了解公司的業務好不好,發展前景大不大,這也是購買公司股票的基本前提。
員工持股計劃是讓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然後委託員工持股會或金融機構來作為社團法人託管運作,集中管理,而員工持股管理委員會會作為社團法人進入董事會參與表決和分紅。
一般員工持股都會讓員工以相對低的價格來買入自己公司的股份,也就是低價入股。但低價入股並不代表公司股票就真的值得買,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你可以通過股價來進行參考;如果是非上市公司的話,你就必須得了解公司的業務好不好,發展前景大不大,這也是購買公司股票的基本前提。
在考慮是否入股的時候還需要警惕,如果公司要求你入股後要不斷發展內線的話,這很可能是傳銷的騙局,一定不要上當受騙。
拓展資料:
從企業經營及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角度聊一下員工持股計劃加入與否對勞動者的一些影響,以做出正確決定:
一、公司實際經營情況最關鍵
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是勞動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與一般股民從二級市場上購買股票不同,勞動者作為公司的員工在員工持股計劃中購買公司股票之前對公司的經營情況一般已經有所了解。這種了解有利於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做出正確決策。
對於勞動者而言,首先不要過於關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而是要注意當前公司的盈利情況是否符合正常,經營業績是否真實等。
二、個人經濟情況要考慮
勞動者即便同意加入員工持股計劃也要結合個人經濟情況來確定在員工持股計劃中的購買數量。
對於勞動者而言,這種購買行為仍然屬於投資,須知所有的投資行為都是有風險的,更何況兌現的業績考核要求往往並不簡單。實務中有的勞動者自己沒有資金就從親戚朋友處借款,甚至接受朋友的委託來代為購買公司股票。這種高風險操作對勞動者而言與勞動者的抗風險能力並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