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行為什麼要上市
建設銀行是四大行,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市,合情合理。建行也是大盤藍籌股,在國內上市,利國利民。同時銀行上市不是融資,而是分攤風險,由每個持股人分擔銀行風險,也是情理之中。
拓展資料: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總行位於北京金融大街25號, 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
建行H股於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A股於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國建設銀行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在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及子公司,擁有基金、租賃、信託、人壽、財險、投行、期貨、養老金等多個行業的子公司。
⑵ 中國建設銀行a股上市日期
2008年06月15日 建行擬發90億A股上市 集資約420億人民幣 建設銀行今日(資訊 行情 論壇)發布公告稱,其擬發行不超過90億股A股,在上海證交所上市,以充實該行資本金。 該行稱,其將於8月23日召開股東大會,以尋求股東批准有關A股發行;若按公司H股周四收市價4.76港元計算,發行該等股數股份,有關集資規模將達428.4億港元。(新浪財經註:按15日匯率計算,約417億元人民幣)。
如果合計發行90億A股,該批股份約占公司股份總數的3.85%,而現有H股則占股份總數的96.15%。 建行是在6月14的董事會上審議並通過A股上市計劃的。 建行本次A股將面向符合資格的戰略投資者、詢價對象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立股票賬戶的自然人、法人及其它投資者配發及發行。
若落實發行A股計劃,建行將成為繼中國銀行( 5.29,0.02,0.38%)及工商銀行( 5.15,0.02,0.39%)之後,第三家在A股及H股市場同時上市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建行港股昨日收盤為4.76港元。
⑶ 建行,中行,工行分別是什麼時間上市的
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將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中國銀行於2006年6月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每股2.95港元。中國銀行於2006年7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每股3.08元人民幣。
2006年,工商銀行成功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發行上市。公開發行上市後,工商銀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總股本334,018,850,026股。
中國建設銀行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在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及子公司,擁有基金、租賃、信託、人壽、財險、投行、期貨、養老金等多個行業的子公司。
擴資資料: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中國建設銀行成立的基本背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建設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全國陸續展開,為管理好巨額建設資金,建設銀行應運而生。
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僑匯和其他非貿易外匯業務,大力支持外貿發展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牢牢抓住國家利用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經濟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長期經營外匯業務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利用外資的主渠道。
⑷ 建設銀行是上市企業嗎
是四大國有銀行都是上市的企業。工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四大國有銀行都是上市企業。你可以上證券網查一下他的股票代碼。
⑸ 中國建行是什麼時候上交市所上市的
中國建設銀行A股於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601939)。
⑹ 建設銀行上市股票的發行價是誰定的怎麼定的
發行價是上市公司和主承銷商根據公司的盈利狀況初步定下來後,再通過和戰略投資者以及機構投資者充分溝通後得出的。
⑺ 建行是什麼時候上市的
建行H股於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A股於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總行位於北京金融大街25號, 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國家副部級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在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及子公司,擁有基金、租賃、信託、人壽、財險、投行、期貨、養老金等多個行業的子公司。
(7)建設銀行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擴展閱讀
中國建設銀行改造為股份制商業銀行並相應建立了一個新的現代公司管理架構,明確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的權利和責任。
中國建行的目標是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確保各方獨立運作、有效制衡。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建設銀行官網-建行是什麼時候上市的?
⑻ 建行上市的意義
建行上市全流通的意義所在 :
本周五,建行將在港公開發行264.9億股H股,詢價區間為每股1.8至2.25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建行將是首隻以全流通形式在港掛牌的H股。
去年以來,市場一直傳聞,建行將以A+H方式在滬港兩地同時上市。但由於深滬股市正在進行股改,建行在滬市掛牌一事,像此前的神華和交行一樣擱淺。不過,建行上市特殊之處在於包含了管理層的政策意圖:全流通發行。這雖然不是深滬股市新老劃斷發行新股的預演,但卻顯示了管理層在國企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上與國際接軌的決心。
新股發行的A+H方式,曾是影響深滬股市的「重磅炸彈」,直接導致滬綜指去年底失守1300點的所謂政策底。市場如此恐懼A+H方式,是因為這意味著兩地新股將以同股同價的方式發行,是一種變相的全流通發行方式,將推動兩地股價以「硬著陸」的方式接軌。
或許正是由於擔憂股價「硬接軌」,管理層決定從五月初實行股改,由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支付對價,來換取A股的全流通。從已經通過的股改方案來看,流通股東每10股獲付3股成為對價支付的主流方案。有外資機構稱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利好。同時,管理層出台了包括加快合規資金入市、暫停新股首發和再融資等利好「組合拳」,推動滬綜指從998.23點的低位,最高反彈至1223.57點。股市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但是,股改尋寶行情並未讓投資者拿到「大紅包」。數據顯示,從4月29日股改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市至9月29日收市,滬綜指下跌了3.55點,兩市A股市價總值共減少361.36億,流通市值共減少55.19億。原因在於,股改只是在短期內延緩了A+H發行方式導致的股價「硬接軌」,並未能阻止市場對非流通股東全流通上市和新股全流通發行的擔憂。中金公司也認為,雖然目前有些股票尚未完全反映股改可能帶來的對價收益,但大多數股票的對價將遠遠不足以補償未來的下跌空間。
實際上,股改的進行,根本目的在於恢復股市本色,不僅讓深滬股市在股權結構上與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推動股市定價方式、投資文化、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監管水平與國際接軌。因此,現存的對價支付多少、含H股和B股公司股改方式等問題,只是股改進程中的技術性問題。對股市影響最大的,是股改後期的新老劃斷和以全流通方式重啟新股發行。這是機構資金目前最擔憂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是其減持股票的原因所在。
建行以全流通方式在港發行,很可能獲得投資者超額百倍認購的追捧,這一發行模式將被中資企業普遍採用。如果此時建行以同股同價方式發行A股,市場追捧熱情有過之而無不及。典型的例證是,6月23日以每股2.5港元的招股價在港上市的交行,最新收盤價為3.225港元。如果當初交行同時發行39.12億股A股的計劃成行,A股投資者將獲得超過28億元的利潤增值。建行此次未能在滬上市,不知將給A股投資者帶來怎樣的遺憾?
在建行以全流通發行H股的壓力下,A股恢復新股發行可能要比想像中來得更快一些。不過,市場對全流通的承受能力,也可能比想像中更強一些。其實,有準全流通概念的G股以及定價已接近國際水平的藍籌股近期股價普遍走低,正是市場主動提前釋放全流通壓力的表現。
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id=1380870評建行股份上市的標志性意義
http://www.xsdzq.cn/xsd/public/infoDetail.jsp?infoID=5494221&classID=23534建行招股上市 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