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教有關注會會計中長期股權投資使用賬面價值還是公允價值的問題!!!!!
請忘記你復制的這一大段話。且不要去想會計准則啊理論這些東西。我舉一下例子你就明白了。
首先,不管目前是同一控制還是非同一控制。我們都知道第一次的合並都是非同一控制的。這樣就好辦了。
先說最簡單的,非同一控制的。假如2018年A要並購B,兩者無關聯關系。那麼A肯定是要真金白金的花錢才能買到B。所以這里採用的是公允價值。為什麼呢?就是因為A是真金白銀的去合並B了。
在深入點說同一控制。還是上一個例子。A在2018年最終控制了B,同時A下面有個子公司C。現在是2019年。那B和C就是兄弟關系,都是A的子公司。當C要收購B的時候會有個問題,那就是B和C都聽A的話,A可以讓C1塊錢收購B也可以讓C1億收購B。但是即使最終用的是1塊還是1億,對A來說都是左手到右手。所以不可以用C支付多少對價來計量了。
但是C是實打實的收購了B的,那怎麼計量呢?我們看回2018年,A收購B的那天,那天的公允價值是大家公認的也是會計採用的。B從2018年到2019年這一年時間的發展也是確確實實的記錄在A的合並報表上的。所以當C收購B的時候,就以A控制了B開始哪一個點開始算到C控制B那個點在A報表上的價值。也就是你說的賬面,此時B在A上面的賬面價值來算。
感覺還是有點繞,說點數字進去你可能更明白:
A企業在2018年花了100塊購買了B企業對其控制。此時B企業值80塊。 這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此時A企業覺得B企業發展前途好,多花20塊合並。商譽為20. 此時在A企業賬面上B是100塊錢,這100也是公允價值
2019年A企業的子公司要購買B企業,因為同是A企業的兒子公司,所以子公司花了10塊就控制了B企業成為子公司的子公司,也就是A公司的孫子公司。這就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這10塊明顯是不公允的。要以B公司在A公司的賬面價值也就是曾經的公允價值100來計量。(但是書本上寫的就是賬面,考試也要寫賬面)
❷ 這個不是屬於同控外購情況,為啥用賬面價值9000萬,而不是公允價值12000萬
因乙公司2015年1月1日從集團外部取得,且該時點乙公司能夠控制A公司,即從2015年1月1日起,甲、乙、A三家公司同屬於同一集團控制。在2017年1月1日,乙將股權賣給甲時,甲編制財務報表時,已經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因此應該用9000萬元,而不是公允價值12000萬元。
假設有另一公司丙,丙公司與甲、乙、A公司均無任何關聯關系,且不屬於同一集團控制。若丙公司於2017年1月1日購買A公司股權時,則使用公允價值12000萬元,而不是9000萬。
❸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
大概是,集團內的另一企業,甲公司和A公司都是同受集團母公司的控制,所以是統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是指集團母公司或共同控制母公司的股東。
❹ 甲公司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另一企業持有的A公司80%的股權,為取得該股權,甲公司增發
甲公司取得該股權時應確認的資本公積=9 000×80%-2 000×1-50=5 150(萬元)。
❺ 請問老師:2x19年2月1日,甲公司以增發1000萬股本公司普通股股票和一台大型設備為對價,取得乙
。不考慮其他甲公司該項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為多少
1000*10+1000=11000
❻ 長期公權投資 進一步取得股權投資時應確認的資本公積
書上的表述實質上是先計算了一個以被合並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確定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然後再將之前的所有調整都還原到資本公積里去,實質上是由於通過多次分步交易實現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將購買法基礎上的權益法與權益結合法連接起來的一種做法。准則的規定是有缺陷的。
准則中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規定了兩種處理模式,三種情況。
採用購買法處理的:(1)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2)企業合並方式以外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這兩張情況下,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需要考慮支付對價的公允。
採用權益結合法處理的: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只考慮被合並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不考慮公允。
現在你會發現准則規定有缺陷,即:同一控制下,未形成企業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理論上應該與形成同一控制下形成企業合並的一樣,只考慮賬面價值,但是卻將這部分歸到了採用購買法的處理中,考慮了公允價值。在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步實現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時,合並之前採用購買法處理的長期股權投資,必然會對合並日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有影響,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將這部分影響還原,還原為按照權益結合法的處理。
我以第一道題給你說明一下。
2010年1月1日,甲公司取得A公司25%的股份,實際支付款項6 000萬元,能夠對A公司施加重大影響,同日A公司可辨認凈資產賬面價值為22 000萬元(與公允價值相等,下同)。2010年度,A公司實現凈利潤1 000萬元,無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2011年1月1日,甲公司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另一企業持有的A公司40%股權。為取得該股權,甲公司增發2 000萬股普通股,每股面值為1元,每股公允價值為4.5元;支付承銷商傭金50萬元。取得該股權時,A公司可辨認凈資產賬面價值為23 000萬元。進一步取得投資後,甲公司能夠對A公司實施控制。假定甲公司和A公司採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相同,甲公司2011年1月1日進一步取得股權投資時應確認的資本公積為?
(1)按照長期股權投資相關准則,在取得A公司25%股權時,需要對該部分股權採用權益法核算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6000
貸:銀行存款 6000
實現凈利潤=1000*25%=250,由於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無差異,不調整利潤。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250
貸:投資收益 250
而實質上,我們應該採用權益結合法處理,只考慮賬面價值,投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初始投資成本差額調整資本公積
借: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55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500
貸:銀行存款 600
在確認實現凈利潤時,我們也無需考慮權益法下對投資時採用公允價值持續計算的調整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250
貸:投資收益 250
(2)在再次投資日,取得40%股權時,按照書中的做法,將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與投資日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之和與享有被合並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差額調整資本公積
借:長期股權投資 14950
貸:長期股權投資 6250
股本 2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6700
支付的擁擠沖減權益性證券
借: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50
貸:銀行存款 50
同樣,如果我們採取權益結合法核算新增的投資,新增投資成本=23000*40%=9200
借:長期股權投資 9200
貸:股本 2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7200
與原25%股權組成初始投資成本=9200+5500+250=14950,與書中處理結果相同。
所以,實質上書中對於新增40%部分投資的處理可以這樣寫。
先按購買法處理,考慮公允
借:長期股權投資 9000
貸:股本 2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7000
再按權益結合法處理,差額調整資本公積
借:長期股權投資 200
貸: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200
通過上面的處理你會發現,之前不管你長期股權投資是如何計量的,只要最後按照確定的成本確定了初始投資成本,之前內含於長期股權投資中採用公允價值確認的成本,最終都會被調整回來,這樣就是書中表述的意思。
另外說一下,即使你考慮了按照公允價值對投資收益數字進行調整,也不會影響結果,只會影響到所有者權益中資本公積-資本溢價與留存收益的結構。具體我就不再舉例了,計算結果不復雜,你可以自己試試。
❼ CPA題目,長期股權投資 甲公司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A公司80%股份,
這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控股合並的賬務處理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合並日於享有被合並方相對於最終控制方而言的賬面價值的份額)
應收股利(已宣告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貸:有關資產、負債(支付的合並對價的賬面價值)
股本(發行股票面值總額)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倒擠)
本題中
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確認和計量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 7150
(9000*80%-50)
貸:股本 2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5150
( 7150-2000 )
❽ 甲公司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另一企業持有的A公司80%股權。為取得該股權,甲公司增發2000萬
請樓主再說詳細些,你似乎沒把你的目的說岀來。你想問什麼,增發是否會被股東大會通過還是可否介入之類的,具體是哪只股票
❾ CPA題目,長期股權投資 甲公司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A公司80%股份,甲公司增發2000萬普通股
甲公司和A公司是同一集團內企業,所以是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採用權益結合法。
權益結合法,即對被合並方的資產、負債按照原賬面價值確認,不按公允價值進行調整,不形成商譽,合並對價與合並中取得的凈資產份額的差額調整權益項目。在權益結合法下,將企業合並看成是一種企業股權結合而不是購買交易。參與合並的各方均按其凈資產的賬面價值合並,合並後,各合並主體的權益不能因企業合並而增加或減少。
A公司合並日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是9000萬,甲公司合並A公司的投資成本按賬面價值確認,為9000*80%-50=7150萬;
如果兩公司不是同一集團,合並成本才以甲公司所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計量。
❿ 以定向增發股票的方式購買同一集團內另一企業持有的A公司股權。
同一控制下的合並方以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並的報價的話,長期股權的賬面價值應該是被合並方的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所以這題應該選擇A。9000*0.8-2000-50=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