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拓荒者往往能成為控制者
最先看到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的商機並大膽介入的人,往往因先人一步而成為這一領域的控制者,猶太人在電影業的成功正說明了這一點。
在整個文化領域的所有藝術形式中,電影是一門從誕生之日起就徹底資本化的藝術。電影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製作費用最高的藝術品之一,更是一種直接以贏利,至少是以收回投資為目的的藝術形式。而這樣一種最資本化的藝術形式恰恰是由猶太商人一手培育扶持方得以成長和成熟的。
世界電影史在其發端之後的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是與美國電影史重合的,而美國電影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美國猶太人電影史:
主宰美國電影業的5家最大製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包括其前身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和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都為猶太人所擁有和控制;另外3家較有規模的影片公司,即環球影片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聯美影片公司,也都為猶太人所創建或擁有。
美國電影史上許多重要製片人或發行人,如阿道夫·朱克爾(派拉蒙)、塞謬爾、高德溫(米高梅和聯美)、卡爾·利姆勒(環球)、馬庫斯·洛伊(米高梅)、威廉·福克斯(20世紀福克斯)、哈里·科恩(哥倫比亞),還有華納4兄弟,即哈里、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華納兄弟),所有這些主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巨頭,都是猶太人。
在電影事業的發展方面,從電影業的初創,到探索聯鎖電影院的分布,從提高影片的質量到引進第一部有聲片,從創立明星制到起用第一個場外導演,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全面改組電影製片公司和60年代鞏固製片公司,猶太人在電影製作和為電影提供資金方面,都起著主導作用。
猶太人在電影世界中的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引起一些非猶太人的美國人的不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影對大眾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將電影從魔鬼和500個非基督徒的猶太人手中解放出來」,成了某一壓力集團的口號。
這種要求,撕開其道貌岸然的外套,內里同幾千年中一再發生的情形極其相像:當電影業完成了資本化,已經成為一個安全而又有利可圖的金礦之時,猶太人就應該被「請」出去了,因為現在這里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地方特別需要猶太人了。
不管現在需要不需要猶太人,電影業在其初起之時,確實是需要猶太人,尤其是猶太商人的。
用美國經濟學家本·塞利格曼的話來說,電影業是在「手套商、葯劑師、皮貨商、布商和珠寶商」(皆為猶太人密集的商業行業)這些開「5分劇場」的人手中興起的。也就是說,早期的電影如同看「西洋鏡」,付5分錢,湊在小孔上看個幾分鍾。誰能保證從那動作笨拙、無聲無色且只有幾分鍾長度的早期電影作品,會誕生出今日令人目眩的整個電影世界?誰能從當年「5分錢」票價開發出今日上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電影業是潛在的有利可圖的行業,但誰能預知,為了讓這種潛力成為現實,或者更為理想,成為「現鈔」,又需要投入多少「現鈔」?即使在電影業總體上已經成為安全之地的今日,耗資巨大的影片,因號召力不強而致虧損的,也不在少數,100部影片中,最終賺錢的,還不到四成。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猶太小商小販們投身電影業的時候,是有著什麼樣的魄力和遠見的!
阿道夫·朱克爾是一個匈牙利移民,抵達美國時,他所有的財產就是縫在外衣襯里內的40美元。最初,他以推銷皮貨為生。生意做大之後,他抽出2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當時已開始實際拍攝電影的廉價游樂場,即所謂的「5分劇場」。就在這期間,他遇到了馬庫斯·洛伊。洛伊出身貧民,小時候做過童工,也是靠做皮貨生意起家的。
朱克爾和洛伊兩人合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買了西洋鏡和廉價游樂場。由於意見不合,不久兩人就各奔東西。有意思的是,由於對電影業資本化的相同認識,兩人從相反方向開始,最終仍然走到了同一點上,雖然兩人沒有重新合夥。
散夥之後,朱克爾守著自己的廉價游樂場,繼續搞製片,後來組建了「著名演員公司」,並最終接管了派拉蒙影片公司。朱克爾很早就認識到控制電影院的重要,因為有了電影院,才能保證拍出的影片有銷路。於是他發行了1000萬美元的股票,建立了自己的連鎖電影院。1926年,他在紐約建造了極為豪華的派拉蒙電影院,將它奉獻給美國。
洛伊的道路剛好同朱克爾方向相反。洛伊先是控制了一批連鎖電影院,以後為了保證自己電影院有足夠的影片可以吸引觀眾,他又轉向了製片。在他的撮合下,3家猶太人的電影製片公司,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合並,建立了以三家公司第一個字母合在一起作為名稱的米高梅影片公司。
朱克爾和洛伊這種將電影製片與放映電影的劇院聯系在一起的做法,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了電影的產供銷一體化,使電影的製作直接以市場效益或票房價值為取向,電影業資本化所必須具備的構架已經形成。至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商品化,尤其是其美學趣味上的商業化,也許應該更多地歸之於華納四兄弟。
哈里、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四兄弟,是一個原籍波蘭的猶太補鞋匠的兒子。他們(主要是兩個大的)原先做過各種小生意,並積累資金,開了一家自行車行。1904年,四兄弟搞到一架電影放映機,就此開始了電影生涯。
開始時,他們只有一架放映機,沒有自己的劇院,連拷貝也只有一部,叫《火車大劫案》。他們四處巡迴放映,因為當時還是無聲片(默片)時代,放映時,就由他們的妹妹彈鋼琴,由四兄弟中最小的傑克伴唱,那時,他才幾歲。以後積累了一點資金,他們開始同別人交換影片,並進而成為影片發行商。
1912年,他們遷居加利福尼亞,創建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華納公司銳意創新,雖遭受一系列的失敗,並多次損失慘重,但不改初衷。1927年,他們終於拍攝成功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該影片中,他們巧妙地借劇中人物之口說了一句膾炙人口的俏皮話:「你們還不曾聽見過什麼聲音」。
華納兄弟常被人稱為「電影界的蒙古人」,四兄弟性格各異,並不十分合得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始終追求票房價值,致力於向大多數人提供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因此,他們有著明確的製片標准,這種市場定位,借用華納公司所生產的一部較為著名的影片《封面女郎》劇中人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開始取悅上流社會的話,那你就完了。」
面向大眾乃至迎合大眾,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甚至整個好萊塢拍攝影片時遵循的一條總體性標准。不管電影評論家們或電影史研究者持何種批評態度,斥之為「平庸」或者其他什麼,但就電影自身的屬性和電影業資本化的內在要求而言,耗資巨大的電影只有從人數最多的觀眾群體那裡,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贏利。不管是把以華納兄弟為代表的好萊塢猶太巨頭的這種強調「大眾口味」的做法,看做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平等觀念的作用,還是猶太電影商的精明使然,真正說明問題的是電影業這個藝術領域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是自我照顧得最好的領域,電影能找到慷慨的觀眾,觀眾能有豪華的電影看,這是電影業資本化進展良好的實例。
所以,好萊塢的巨頭們不僅在電影中提供讓觀眾沉醉於其中的夢境,還建造起豪華程度同銀幕上毫無二致的欣賞電影的場所。在「格勞曼中國劇院」和各大電影公司的電影院里,一片金碧輝煌,地上鋪著厚厚的地毯,四處都是琳琅滿目的裝飾,觀眾被奉為皇帝,而領座員和檢票員則像貴族府第中的僕役一樣衣冠楚楚彬彬有禮。
所以,在所有面向大眾的電影門類中最面向大眾的喜劇片部門,成了真正的猶太人天下:除了少數幾個喜劇演員為非猶太人之外,其餘的都是猶太人,如法尼·布賴斯、馬科斯兄弟、傑克·本尼,以及萊尼·布魯斯,而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則因為演技太好而一再被人誤認為是猶太人!
隨著電視的興起,好萊塢以及整個電影世界多少有些衰落了,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到,在電視這個商業性更強的領域中,有著與電影業中同樣多的猶太人。美國三大電視網曾經都是由猶太人掌門的:哥倫比亞廣播網(CBS)的威廉·佩利,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倫納德·戈登森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大衛·薩諾夫;英國的3家商業性電視網路:聯合電視台、格拉納達電視台和聯合轉播台,也分別為3個英國猶太人埃米爾·李特、劉·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而且即使在素以保守、老派著稱的英國,伯恩斯坦的格拉納達電視台也在製作出足以同ABC最好節目相媲美的電視節目的同時,獲得了較高的利潤,並成為「商業性電視台甚至能夠從文化中賺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2. 北京環球影城有沒有股票
北京環球影城有沒股票的。北京環球影城股東分別有首旅集團、首開集團、北京文化投資發展集團、通州現代化國際新城投資運營有限公司以及美國環球集團。
依據人民網官方網站發布的消息顯示,其合作方式是通過上述的四家國有背景企業建立首寰投資與美國環球集團將成立兩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運營。北京環球影城由美國環球影業電影公司和首旅集團共同出資。
北京從2013年左右就已經啟動針對此項目的調研和前期工作。美國環球影城項目是通州計劃中引進的大型主題公園項目,項目由美國環球影業電影公司和首旅集團共同出資,總投資高達上百億。
(2)環球影片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為保障環球影城的暢通,通州將新增兩座立交橋,一座位於京哈高速與九棵樹中路交界點上,一座要建在東六環路上,具體位置看不清楚。
但是緊貼著環球影城東牆。這兩項工程均由首發集團負責改造,目的是使得京哈高速、六環路能與北京環球影城直接連通。
3. 世界上有名的電影發行公司有幾個
世界上有名的電影發行公司有8個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
迪斯尼(Disney),沃爾特·迪斯尼和哥哥羅伊在1923年建立「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
夢工場影業(DreamWorks) 夢工場在1995年成立。
4. 環球電影公司是哪一個國家的
美國電影製片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雖然在好萊塢八大公司中資歷排行第二,並在公司創始階段成為好萊塢實力最強的電影公司,但由於創始人卡爾·萊默爾只用自有資金經營公司,而且旗下也沒有強有力的連鎖影院,到二十年代中期,已經把頭號交椅拱手讓給了新成立的米高梅公司。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環球電影公司更成為好萊塢的二等公民,因為這家公司財力薄弱,也沒有簽下多少明星,擅長拍攝的是《木乃伊》和《弗蘭肯斯坦》這樣成本低廉的恐怖片,以及小城鎮觀眾喜歡看的西部片、通俗劇和系列電影。 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 環球影片公司總部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壟斷美國電影生產和發行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開幕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 該公司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 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CA) 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開始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鯊齶》(1975,亦譯《大白鯊》)。 [
希望採納
5. universal是哪家電影公司
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
6. 為什麼在環球影片公司的百度百科裡寫了派拉蒙收購SKG的全過程
派拉蒙環球影業
派拉蒙和環球影業合資收購的吧
7. 環球影業屬於哪個公司
環球影業屬於環球影片公司。環球影業是康卡斯特旗下公司,美國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製作片廠和辦公室設在加利福尼亞環球城環球城廣場大街100號,位於洛杉磯和伯班克之間。發行、其他部門以及行政辦公室則在紐約。環球是好萊塢歷史第二悠久的電影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
又稱環球影業,是全球電影、電視製片廠大型製作商之一。環球影片也是好萊塢歷史悠久的公司之一,並在公司創始階段成為好萊塢實力最強的電影公司。但由於創始人卡爾萊默爾只用自有資金經營公司,而且旗下也沒有強有力的連鎖影院,到20年代公司開始衰落。七十年代,環球重回好萊塢的頂級公司行列,與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著名導演合作,發行了《大白鯊》、《外星人》等影片,以及後來的《侏羅紀公園》,其他經常與環球合作的導演還有羅伯特澤米基斯(《回到未來》系列)、朗霍華德《阿波羅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