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有什麼不同嗎
美國股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股市只有二十多年,法規的完善性需要時間的彌合。兩個市場最大的區別主要在以下這幾方面:
單一國家與世界區域的范疇區別:
中國股市僅僅涵蓋是中國的企業,這不同於美國集合了近一百個國家的企業。到2011中國股市的市場規模約合3兆億美元,而美國NYSE和NASDAQ總和為128兆億,它的規模大大超出了世界前五名的總量。中國股市近年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市場,但是,從國際投資的自由度來講,至今還要通過QFII和RQFII等形式,才能進入A股市場,限制多多。故此,它還屬於單一性的地域市場,完全不同於美國股市的自由和世界性特點。
政策市與自由市的大環境區別:
一是中國設立的漲停板,對日交易波動設置上下限的控制,這使得大幅沖擊,需要若干天才能釋放完,交易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美國市場,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一般不停盤,對於股票日差上下不予干涉。二是在中國,由於有許多國有企業掌控在政府手裡,政府就是最大的股東,這樣有許多非流通股存在,容易造成流通股相對較少和股票的大幅波動;而美國政府,一般只以養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購買企業股,並由特別指定的專業公司為其管理,投資在個股的比例一般都不大,這樣基本不會影響流通。當然,解決流通量問題,可以增加發行股,但是,量過大,會造成長期股值的增長緩慢,影響股民的積極性。
Ⅱ 全球最大中國股票基金1月減持茅台,又被減持,茅台這是怎麼了
首先,對於整個資本市場來說,這些大規模的投資基金增持茅台實際上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進行一定程度的資產配置選擇茅台這個相對分紅比較多,有比較穩定的股票還是有很好的市場積極意義的。
同樣這些基金實際上對於茅台來說並沒有什麼情感,他們只是考慮說這家公司的股票我們投資到一定程度之後,如果它股價過高有一定的投資風險,那麼就應該堅持,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從基金本身出發當前投資茅台的確有一定的風險,那麼這個時候減持無疑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至少可以從高位獲得比較好的資金收益。因此,從基金本身來看,現在減持茅台並不是讓人意外的事情。
其次,再從茅台的角度來看茅檯面對著非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同樣也坐穩了整個市場的第1把交易,但是問題也出現在這里,如果茅台依然是一個市場消費品的話,還是可以長期看好茅台的,然而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真正去購買茅台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消費茅台的人,喝茅台的人不買,買茅台的人不喝已經成為了茅台市場當前的一個畸形現象。
與此同時在茅台的背後又形成了一系列的二手交易市場,這種交易市場其實是不健康的,由於這種所謂的收藏市場的炒作,讓茅台的價格越來越高,特別是陳年茅台的價格不斷攀升,實際上已經漸漸背離了茅台本身的價值。
大多數人購買茅台是沖著投資去的,目標是茅台的貨幣金融屬性,因此茅台是一個投資品的形象,逐漸在大家心目中形成,這對於茅台本身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對於當前的茅台來說,要深刻認識到當前茅台實際上屬於一個市場畸形的狀態,不僅是茅台的本身消費市場還是茅台的股票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大家對於茅台的認知都有一定的偏差,這實際上是不利於茅台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當前處於茅台的高位,雖然不排除未來還會有更高位的茅台價格出現,但是這種高風險的泡沫傾向已經形成,所以大家必須要提防茅台潛在的風險。
(2)全球大資產公司試水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茅台被最大中國股票基金減持:
根據中國基金報的報道,春節不平靜,據報道,瑞銀旗下的瑞銀(盧森堡)股票基金-中國機遇(美元),截至1月底,貴州茅台為該基金的第五大重倉股,基金持有市值8.16億美元。與2020年底相比,該基金持有貴州茅台減少3.66%。
據證券時報報道,實際上,在1月19日前,該基金持有的茅台股份數目並未發生變化,這也意味著,這次減持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實際上,自1月以來,陸股通就開始不斷減持茅台,截至2月11日,陸股通持有茅台10025.11萬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為7.98%,連續兩個交易日低於8%,上一次低於8%還要回溯自2020年3月30日。
1月18日,據美國資管巨頭資本集團官網,截至2020年底,集團旗下的美洲基金-歐洲亞太成長基金持有貴州茅台716.17萬股,較三季度末的761.18萬股減少45萬股。據悉,該基金是目前全球持有貴州茅台股份數最多的基金。截至2020年底,該基金持有市值為21.89億美元,摺合141.95億元人民幣。
Ⅲ 資產重組對上市公司股票的影響會怎麼樣漲還是跌
大多數都會漲的。
公司重組這件事在股市是很常見的事情,對於重組的股票,有很多人就是喜歡它,那麼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下重組的含義和對股價的影響。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重組是什麼
重組是指企業制定和控制的,能夠將企業組織形式、經營范圍或經營方式的計劃實施行為有明顯的改變。企業重組是針對企業產權關系和其他債務、資產、管理結構所展開的企業的改組、整頓與整合的過程,進而從整體上和戰略上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強化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推進企業創新。
二、重組的分類
企業重組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企業重組有下列幾種:
1、合並:意思是說把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成立一個新的公司。
2、兼並:意思是將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不過其中一個企業仍然保留原有名稱。
3、收購:指一個企業以購買股票或資產的方式獲取另一企業的所有權。
4、接管:其實就是公司原控股股東股權持有量被超過而失去原控股地位的情況。
5、破產:指企業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不能扭虧為盈,最後到了需要償還到期債務時卻沒有錢去償還的一種企業失敗。無論是何種重組形式,都會對股價有比較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及時把握重組消息,推薦給你這個股市播報系統,及時獲取股市行情消息:【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三、重組是利好還是利空
公司重組大多意味著是好事,重組一般來說就是一個公司發展得較差甚至虧損,經過能力更強的公司把優質資產置入該公司,而把不良資產都置換出去,或者採用資本注入的方式來改善公司的資產結構,使公司能夠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力。重組成功一般意味著公司將脫胎換骨,能夠將公司從虧損或經營不善中拯救出來,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公司。
從中國股市可以看出,對重組題材股的炒作其實就是炒預期,賭它成功與否,只要公司重組的消息傳播出來,市場一般會爆炒。如果把新的生命活力注入了原股票重組資產,又轉變成能夠炒作的新股票板塊題材,如果重組之後,這個股票就會不斷出現漲停的情況。反之,若是重組但沒有新的大量資金來注入,再者就是沒有使得公司經營措施更加完善,那麼就是利空,股票的價格就會持續下跌。不知道手裡的股票好不好?直接點擊下方鏈接測一測,立馬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8-2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Ⅳ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Ⅳ 用1000萬買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的股票,靠分紅能不能生活呢為什麼
投行股吃分紅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拖住,而不是今日買你明日賣來賺差價,那般你很有可能虧本。不可以分紅錢你又掙了,公司估值差價把錢你也掙了。因此。買進銀行股票便是長期持有等候分紅就對了。盡管二線城市跟一線城市沒啥區別,大約也就是一個房價的區別跟人口多少的差別吧,因此去除房子價格房在二線城市,會活的更滋養。小康水平一點問題也沒有。想想都樂滋滋。針對資產大的投資者,
並且分紅收益還挺高,分紅盈利維持在4%~7%中間,意思是說500萬依照分紅率每一年能夠分得20萬~35萬間。所先必須的一點,假如想著靠金融機構分紅,那就一定要長期持有,而不是短期內投機性。由於除權除息及個稅的緣故,短期內買入賣出你很有可能會虧本。常見的方式是在價格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按段買入股票,隨後無論股票漲跌,長期持有,靠分紅贏利。
Ⅵ 請介紹中國股票交易所的歷史。
深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國證監會直接監督管理。深交所致力於多層次證券市場的建設,努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本所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和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職能。
作為中國大陸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深交所與中國證券市場共同成長。16年來,深交所藉助現代技術條件,成功地在一個新興城市建成了輻射全國的證券市場。15年間,深交所累計為國民經濟籌資4000多億元,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傳播市場經濟知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2004年5月起深交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設立中小企業板塊,是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邁出的一個重要步驟,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也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及《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的一項具體部署。深交所將在中國證監會的領導下,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牢牢把握「監管、創新、培育、服務」八字方針,開拓努力拚搏,銳意創新,把中小企業板塊建設好,為開辟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譜寫新篇章!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開業,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秉承「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八字方針,上海證券交易所致力於創造透明、開放、安全、高效的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其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接受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
上證所下設辦公室、人事(組織)部、黨辦紀檢辦、交易管理部、上市公司部、會員部、債券基金部、國際發展部、產品開發部、市場監察部、法律部、投資者教育部、技術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財務部、稽核部、行政服務中心等十八個部門,以及兩個子公司上海證券通信有限責任公司、上證所信息網路有限公司,通過它們的合理分工和協調運作,有效地擔當起證券市場組織者的角色。
上證所市場交易採用電子競價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證券的買賣均須通過電腦主機進行公開申報競價,由主機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自動撮合成交。目前交易主機日處理能力為委託2900萬筆,成交6000萬筆,每秒可完成16000筆交易。
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上海證券市場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流通市值、證券成交總額、股票成交金額和國債成交金額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至2007年12月底,上證所擁有860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1125個,股票市價總值269839億元。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重點企業、基礎行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既籌集了發展資金,又轉換了經營機制。
邁入新世紀後,上證所肩負著規范發展市場的艱巨任務,也面臨著進一步推進市場各項建設的良好機遇。憑借一流的硬體設施和浦東優越的區位優勢與強大輻射力,憑借上海經濟良好發展勢頭和特有的龍頭效應,憑借國企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設對上海資本市場的積極推動,上證所將按照堅定信心、加強監管、保持穩定、規范發展的思路,在技術、監管、人才、服務等方面多管齊下,為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高效開放、充滿生機活力的世界一流交易所開啟新的篇章。
Ⅶ 全球最大的中國股票基金1月減持茅台,茅台這是怎麼了
這很有可能是茅台目前受太多的消息影響所導致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消息並不是人為造成的,也就是說是真實的一些消息。
比如說現在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茅台不可能被原價購買得到,比如說市場定價1000元的茅台,但實際購買到的價格很有可能已經達到了1200、1300甚至是1400、1500,這幾乎已經成了行內的規矩,很多想要購買茅台的人不得不接受這種結果。
在這個消息沒有被爆出來之前,可以說茅台的股價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茅台的負面新聞相對來講不是很多,但如果這個消息被爆出來之後,那麼很多人就會因為這個消息的共鳴,而拒絕購買茅台,或者有關部門會出面對茅台加以干涉,因此就會大幅度的影響茅台的股價。
當然除了以上重要兩點之外,還有可能是一些其他小的原因所導致的這種結果,不過這種決定都是通過綜合的數據來判斷的,例如更換重要的高級管理人員或者有沒有做空機構介入等等都是參考的因素,這都需要經過詳細的計算和考察,才能夠得到真實的數據,因此大型機構減持某家公司的股票都是有原因的。
Ⅷ 重大資產重組與非公開發行股票哪個好
肯定是資產重組好啊。重大資產重組屬於重大利好。非公開發行股票是中性偏暖消息。
重大資產重組,目前在國內所使用的「資產重組」的概念,早已被約定俗成為一個邊界模糊、表述一切與上市公司重大非經營性或非正常性變化的總稱。在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實踐中,「資產」的涵義一般泛指一切可以利用並為企業帶來收益的資源,其中不僅包括企業的經濟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資產概念的泛化,也就導致了資產重組概念的泛化。
雖然近期出台了不少有關資產重組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制度,但均未涉及資產重組的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條關於資產重組的明確定義。雖然在重組實踐中會從不同的角度對資產重組及其包括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但使用的名稱仍然極不統一,隨意性較大,列舉的方式也不周延,甚至有點混亂,這些都為資產重組概念的泛化敞開了較大的口子。
資產重組系列書籍
我國的資產重組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比國外的企業重組(Restructuring)的概念要廣,而且我國的資產重組概念是從股市習慣用語上升到專業術語的。因此給資產重組下一個內涵外延明確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學者在研究當中多半採取下一個泛泛的定義做簡單描述的做法或者乾脆迴避對資產重組這一重要的概念進行定義。現己有的關於資產重組的定義不少於20種,其中國內目前使用得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
1.從資產的重新組合角度進行定義。
梁爽(1997)等專家認為資產是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包括人的資源、財的資源和物的資源。所以,資產重組就是對「經濟資源的改組」,是對資源的重新組合,包括對人的重新組合,對財的重新組合和對物的重新組合。趙楠(1998)甚至認為,資產重組不僅包括人、財、物三個方面的資產重新組合,而且還應當包括進入市場的重新組合。
該定義只突出了資產重組的「資產」的一面,沒有突出資產重組的「產權」的一面。他們認為資產重組是企業對資源的重新組合,根據這一定義企業內部的資源調整,人員變動等也屬於資產重組范圍,而我們約定俗成的「資產重組」的概念是不包括這些內容的。
2.從業務整合的角度進行定義。
資產重組是指企業以提高公司整體質量和獲利能力為目的,通過各種途徑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業務進行重新整合的行為(張寧、范永進1999)。該定義從業務的整合角度進行定義,基本反映了資產重組的目的。但概括性不強,內涵和外延不明確,而且同樣沒有涉及到資產重組的產權的一面及業務重組。
3.從資源配置的角度進行定義。
資產重組就是資源配置(薛小和、1997)。有人進一步認為,資產重組就是對存量資產的再配置過程,其
小天鵝集團資產重組報道
基本涵義就是通過改變存量資源在不同的所有制之間、不同的產業之間、不同的地區之間,以及不同企業之間的配置格局,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目標。而華民等學者進一步擴展了資產重組概念,認為資產重組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微觀層次的企業重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產品結構、資本結構與組織結構的調整;企業外部的合並與聯盟等。其二是宏觀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是較企業重組更高一級的資源重新配置過程。
該定義把資產重組與資源配置聯系起來了。筆者認為,資產重組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而資源配置只是資產重組的一種目的和結果而已。比如企業的生產從一種產業轉移到另一種產業是不屬於資產重組,而是屬於資源配置的范疇。用資源配置來定義資產重組內涵不清晰,外延模糊,沒能突出資產重組的特點。
4.從產權的角度進行定義。
企業資產重組就是以產權為紐帶,對企業的各種生產要素和資產進行新的配置和組合,以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實現資產最大限度的增殖的行為。而有人甚至認為資產重組只是產權重組的表現形式,是產權重組的載體和表現形態。該定義突出了資產重組中的「產權」的一面,但又排除了不涉及產權的資產重組的形式。
以上定義從不同的角度對資產重組行為進行了定義,各有長處。但總的來說,上述定義存在以下缺點:1.所包含的內容比資產重組所包含的內容廣,概括性不強,不利於對資產重組現象的把握。2.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明確。從定義上很難去把握資產重組所包含的內容,也不容易判定新生現象是否歸屬於資產重組。比方說,有人認為增發股份是資產重組行為,而其他人則認為它只是一個企業融資行為。3.對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容易出現分歧。比如一部分學者認為資產重組是企業資產的一種存量調整,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資產重組是增量調整。還有一部分學者乾脆把資產重組分成廣義重組和狹義重組。
這里強調與企業外部的經濟主體進行,是因為我國的企業資產重組不包括企業內部的資產調整,而是一個對外的、包含有「交易」內涵的概念(雖然這種交易有時變成「無償劃撥)。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我國的資產重組的概念顯然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企業層面的「資產」重組,另一個是股東層面的「產權」重組。因此資產重組可以分為企業資產的重新整合以及企業層面上的股權的調整。根據上述定義,資產重組不包括企業內部的資產的重新組合以及企業對外進行產權投資,而只談企業與外界之間發生的資產組合與企業的產權變動。
非公開發行股票,根據股票發行對象的不同,可以將股票發行方式分為非公開發行(Private placement)與公開發行(Public offering)。前者只針對特定少數人進行股票發售,而不採取公開的勸募行為,因此也被稱為「私募」、「定向募集」等等;後者則是向不特定的發行對象發出廣泛的認購邀約。從中國股票發行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一直佔有主導地位,而非公開發行方式雖曾一度被視為「積極提倡的籌資方式」但卻長期受到忽視,有關非公開發行的法律制度極不完整,甚至可以說十分混亂。
Ⅸ 為何大牛股多賺錢人少
美股的最大明星蘋果,近4年時間不過漲了約6倍,同期亞馬遜漲了5.5倍,谷歌漲了僅1.46倍。而A股的大華股份、國海證券、冠豪高新4年間均漲了約14倍,中恆集團漲幅更曾高達21倍。牛股多,漲勢猛,但A股的投資者多數賺不到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流動性欠缺少數股漲 2007年A股和道指一起創下了歷史高點。但之後的幾年裡,GDP連年兩位數增長的中國,股市卻是熊冠全球;而全球金融海嘯發源地的美國,國家信用都被降了級,可股市一片鶯歌燕舞,道指目前已創歷史新高。作為資金推動的市場,美國幾年來的量化寬松政策,釋放流動性促使股市大牛。而A股忽松忽緊的貨幣政策,缺乏大資金推動藍籌和指數,多數情況下只有小規模資金玩小盤股,賺錢的當然只是少數人。 ■申銀萬國謝偉玉 美國股市連創歷史新高,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勞動力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強勁反彈帶動美國經濟明顯好轉,流動性寬松且風險偏好上升,導致全球資金湧入美股;美元走強,資金乃至產業迴流美國,對中國將構成挑戰,全球資金將更青睞美元資產而非有人民幣貶值預期的中國資產;美國的製造業回歸和能源獨立戰略將降低對中國製成品的需求,對中國出口構成壓制。 ■媒體人戰旗 我國央行持續正回購,收迴流動性,這意味著A股所背靠的資金的確處於收緊的預期中,貨幣收緊,股市縮水。而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使全球資金流向可能會發生巨變,從亞太新興市場流向歐美市場,如此就使得亞太股市的資金面面臨著考驗。A股在去年底以來的走勢,不少觀點認為是QFII等境外資金抄底所催升的行情,一旦全球資金從亞太市場迴流歐美發達市場,必然會影響著QFII等境外資金對A股的配置。 沒偉大公司難有偉大股市 有好公司才有高回報;沒有偉大的公司就沒有偉大的股市。美國的大牛股是蘋果、谷歌、亞馬遜這些橫掃全球的高科技、高端服務業公司股票,它們的大漲不由得你不服。而中國股市的股票價值似乎總在飄忽不定中,地產、高端白酒漲了近十年,但一紙限令讓今後的走勢難以捉摸;銀行估值雖然低,但存在的壞賬等問題也讓人不敢放手一搏…… ■職業投資人戴思列 ■律師金焰美國的上市公司平均凈資產年回報率為30%,中國上市公司達到10%就算不錯了,因此美國的企業更有效率。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可能美國股市更容易賺錢,但對專業投資者來說,中國股市機會更大,如果選對了股票,從股價差獲得的收益有時很驚人。新興行業,有好的盈利模式,有好的CEO,能把募集到的資金投放到好項目中去,才算是好公司。 以炒作為宗旨的股市文化 做股票就意味著高拋低吸,做短線,賺差價,已經成為A股投資者的共識。私募、游資,甚至公募基金等大機構也在樂此不疲地進行短炒操作,投機性的短炒已經成為A股的一種文化。在許多因素都不確定的情況下,大家都把短期內獲利最大作為終極目標,所以除了少部分主動炒作的機構,一般投資者對大牛股想跟是很難跟上的。 ■私募人士老黃 現在所謂的市值管理,在較大程度上與過去的莊家行為相似。股價的高度取決於主力的策劃水平。最近西部有家公司的股價表現不錯,從策劃的痕跡來看,這家公司首先是傍上了城鎮化主題,接著主打年報高成長路線,後面又搞主營業務轉型,從製造業轉向能源領域。現在很多小盤股有大小非,因此一開始就要與他們協商好,把股價做到什麼地步時可以在大宗交易平台接貨,這樣風險就會小不少。 ■媒體人黃瑩穎 業內某私募人士介紹,做股價的公司一般有三類:一是市價低於定增價,急於拉股價以順利實現融資的;二是剛做完股權激勵,股價就出現下跌,行權價與市價離得不太遠的;三是大股東想減持,又不滿意目前股價的。但用於這種操作的資金量不宜過大。一是很難拿到大量籌碼,若能拿到大量籌碼,說明主力正在打壓;二是信息存在不對稱,若大量買入,進出不方便,很容易深陷其中。 【股民觀點】 ■PZ證協-錦鴻:大多數人都能賺錢的叫做投資,僅有少數人能暴富的那叫投機!美股與A股根本就是兩個世界。 ■一株向日葵jz:股市越不成熟越好,越有風險越好;水至清則無魚,渾水好摸魚呀。 ■Hello浪淘沙:要想成為牛股,就要看所講的故事是否打動大多數人了,越動聽走得越牛!!
Ⅹ 資產重組後的股票會漲嗎
資產重組對於被收購公司來說往往利好,因為通常重組完成以後被收購公司的資產質量會得到改進。不過對於收購方來說往往利空,因為收購以後母公司面臨如何消化被收購公司的問題,而且在收購過程中母公司通常要溢價購買被收購公司的股權,收購成本比市場價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