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好的保溫耐火材料,耐火纖維模塊有哪些
山西凝固力的不錯!可以了解一下
㈡ 青島有個館陶路,河北邯鄲下面有一個叫館陶的縣,青島這條路為什麼叫館陶路呢
青島有好多的路名都是以縣城名命名的,如:莘縣路、館陶路、平度路、即墨路、膠州路……。現在好多城市的路名不也是這樣嘛
㈢ 對於長城的評價!!!!!
電影《長城》是一部具有好萊塢大片性的中美合拍片,是非常好的中美合作的探索模式的開啟,為我買的電影指明了一條光明的道路,《長城》是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等主演的奇幻動作片。該片講述了中國宋朝時期,一個歐洲的雇傭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長城期間,發現可怕的掠食怪獸將這座巨型城牆重重圍困之時,他決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國精英勇士們組成的大軍,共同對抗怪獸饕餮的故事。
㈣ 南北朝歷史戰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綜述
文章來源: [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42882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綜述[/url]
--------------------------------------------------------------------------------
g.d0z
H+a)P%mV,A0X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c&x0YkN0xw
e1O9f"F3@ a*I+[Gg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Y,kl`2X2[JwV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三國(220—280年)、兩晉(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各政權間戰爭頻繁。魏、蜀、吳三國與西晉初,在治軍、謀略、指揮、科技等方面均有顯著成就。兩晉南北朝時,馬蹬的發明和應用,使騎兵裝具臻於完備,出現了重甲騎兵;水戰和攻守城戰的戰術、技術有較大發展。府兵制的創立在中國軍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曹操、諸葛亮等傑出人物繼承和發展了孫伍的軍事思想。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2BUG8M:^ d9l&x
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F1T}'WoA&tqk N(D
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Y2y`9X4B|"j?Q
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6q)xI.efH'j)r:@
東漢末的黃巾農民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隨後出現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曹操在兗州之戰收編黃巾軍10餘萬,實力大增;繼而破張綉、滅呂布、敗劉備,於官渡之戰又擊敗力量最強的袁紹,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孫策決策南渡,破劉繇、敗王郎、滅黃祖,開拓了江東(今長江蕪湖下游以南地區)(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劉備此時尚依附劉表、寄寓荊襄。曹、孫、劉三家均識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戰略地位重要,皆欲取而據之。曹操先機制敵,北破烏桓、消滅袁氏殘余勢力後(參見白狼山之戰),乘劉表新喪出兵南下,收降劉琮,擊敗劉備,佔領了江陵(今屬湖北)。曹操企圖乘勝一舉盡殲劉備、孫權,反而促使孫、劉聯盟,導致赤壁之戰,兵敗撤軍,荊州為三家瓜分,劉備獲得立足之地。曹操退回中原後,對劉、孫暫取守勢戰略,用兵關中(今陝西中部)、隴右(今甘肅隴山西);孫權則致力於揚州(時治今南京市)、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省仙游東);劉備乘間襲取益州(治今成都市)(參見益州之戰)。三國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三國務為自保及發展,不斷爭奪戰略要地:孫、曹爭奪淮南,在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參見合肥之戰)、皖城(今安徽潛山北)(參見皖城之戰)、濡須塢(今安徽無為東北)五戰,互有勝負;劉、曹爭奪漢中(今屬陝西)(參見漢中之戰),經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一戰,曹軍敗退長安(今西安西北)。隨後又發生三家爭奪荊州之戰。荊州蜀將關羽,乘劉備攻佔漢中、孫權進攻合肥之有利時機,北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參見樊城之戰),企圖奪取曹軍占據的荊州二郡,為實施諸葛亮兩路出兵恢復漢室的戰略計劃作好准備。而孫權卻與曹操聯合,乘關羽後方空虛用呂蒙襲占江陵(參見江陵之戰),俘殺關羽。劉備為奪回荊州,東進攻吳,在夷陵之戰中敗於吳將陸遜。孫權奪取了蜀占荊州四郡,並控制了上游,獲得戰役上的勝利;曹操運用謀略實施離間,拆散了孫、劉聯盟,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唯劉備喪地損兵,成為三角斗爭中的失敗者,戰略地位大為削弱,已無力實現兩路出兵恢復漢室的戰略計劃。曹操死後,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劉備、孫權亦相繼稱帝,三國鼎立局面於是確立。魏文帝曹丕曾兩次攻吳,均因水軍不強,難越長江天塹。蜀昭烈帝劉備死後,諸葛亮迅速恢復蜀、吳聯盟,擺脫兩面作戰的不利局勢,爾後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參見南中之戰),鞏固後方,積極准備北進。五次由祁山(今甘肅東南部渭水、西漢水間)攻魏,均因魏軍採取堅壁拒守方針,無功而返(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此間,孫權與蜀呼應,曾三次在淮南攻魏,亦均無功而還。大將軍司馬昭掌握魏國大權後,開始籌劃統一全國。根據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用兵原則及控制長江上游的戰略需要,於魏景元四年(263年)三路進軍,發動滅蜀之戰(參見魏滅蜀之戰)。鎮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突至江油(今四川江由北),攻破綿竹(今四川德陽北),迫使蜀後主劉禪投降,蜀漢亡。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政權後,於太康元年(280年)水陸協同,多路進軍,以戰略突襲一舉滅吳(參見晉滅吳之戰),結束了三國分立局面。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G`9d"l dv
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8^%GP
_7i g`#A
y
v/\}6Nbbs.cqzg.cn
E
})St3{tj#\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第二年,即發生少數民族反晉戰爭:遼東鮮卑族慕容廆,山西匈奴族郝度元,甘肅氐族齊萬年等,相繼起兵,經昌黎之戰、六陌之戰等多次作戰,均先後被晉軍平定。永康元年(300年),晉室趙王司馬倫發動奪權之戰,引起王室內訌的"八王之亂」(參見晉平八王之亂),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長安等地混戰七年,始告結束。晉統治基礎因之動搖。混戰期間,飢民領袖李特、李雄在益州領導流民起義,行寧朔將軍劉淵在山西起兵反晉,於永興元年(304年),分別在成都、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建立氐族政權大成國(後改漢)和匈奴族政權漢國。混戰結束後,劉伯根、鄧定、汲桑、石勒、魏植、王彌、劉芒、王如等,相繼在中原、關中起兵反晉,但均分別為晉軍、漢軍平定。大成帝李雄自保於成都,漢王劉淵則繼續向晉進攻。永嘉二年(308年)後的9年中,晉漢兩軍除在魏郡(治今河北臨漳西南)、冀州(治今河北冀縣)、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晉陽(今太原西南)等地多次交戰外,漢軍四攻洛陽,俘晉懷帝司馬熾,四攻長安,迫降晉愍帝司馬鄴,晉亡。建武元年(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而稱晉為西晉。此時晉將張定在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獨立,史稱前涼,形成漢、涼與東晉並立局面。三國以來,各軍事集團為加強軍力,均收編少數民族部落武裝,致其大量內遷中原。漢在形式上雖為中原共主,但鮮卑、羯、氐、羌等族武裝集團,亦隨戰爭發展形成獨立勢力,相繼建立政權,史稱十六國。中原遂陷入割據、混戰局面。漢大司空靳准殺漢帝劉粲自立,被漢將石勒殲滅。漢相國劉曜於太興二年(319年)遷都長安,改國號趙;同年石勒亦於襄國(今河北邢台)建立羯族政權趙國。史稱劉趙為前趙,石趙為後趙。石勒在咸和三年(328年)洛陽之戰中,俘前趙帝,次年下長安,亡前趙。咸康三年(337年),遼東慕容皝建鮮卑族政權燕國,敗後趙軍,滅鮮卑宇文部逸豆歸,兩攻高麗,實力漸強。後趙石虎為帝時,梁犢領導東宮衛士l0餘萬起事反趙,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長安、洛陽數敗趙軍。石虎重用羌人姚弋仲、氐人苻洪鎮壓了梁犢軍。羌、氐兩武裝集團由此漸強。石虎死,諸子爭立,趙大將軍冉閔乘機殺石氏族人,於永和七年(351年)建漢人政權魏國,後趙亡。但魏國於次年即被燕軍擊滅(參見前燕滅冉魏之戰)。趙將苻健入據長安建氐族政權秦國,國勢日強,太和五年(370年)滅燕,次年亡仇池,寧康元年(373年)又攻佔漢中、巴蜀(今四川北部)及東晉梁(治今陝西漢中)、益二州,太元元年(376年)滅涼及代,統一了北方,形成秦與東晉南北對峙局面。北方統一前,各國致力於相互混戰,對東晉威脅不大,東晉握有一定程度的戰爭主動權。平定大將軍王敦、冠軍將軍蘇峻叛亂(參見晉平蘇峻之戰)及擊滅成漢政權後(參見晉滅成漢之戰),曾多次進攻北方,勝負互見(參見晉攻前秦之戰、晉攻前燕之戰)。北方統一後(參見前秦滅前燕之戰),符堅在戰略形勢尚未具備必勝條件下,於太元八年(383年)大舉攻晉。又因屢勝而驕和指揮失誤,在淝水之戰慘敗,秦國瓦解:三年之內,部將慕容垂、慕容泓、乞伏國仁,分別在中山(今河北定州)、長子(今屬山西長治市)、苑川(今甘肅榆中東北)先後建立鮮卑族政權後燕、西燕及西秦;姚萇在長安建羌族政權後秦;遠征西域、擊降30餘國的呂光,亦在東返途中,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建氐族政權後涼;鮮卑拓跋部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流域建拓跋族政權北魏。從此,北方又陷入更嚴重的混戰局面。太元十九年(394年),西燕、前秦被後燕、後秦消滅(參見後燕滅西燕之戰)。次年,北魏軍以擊其惰歸的作戰指導,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重創後燕軍(參見參合陂之戰),北魏勢力進入中原。此後,至義熙三年(407年)的10餘年中,又新建5個割據政權;禿發烏孤和慕容德,在樂都(今屬青海)、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建鮮卑族政權南涼及南燕;李暠和馮跋,在敦煌(今屬甘肅)、龍城(今遼寧朝陽)建漢族政權西涼及北燕;赫連勃勃在朔方(今內蒙古抗愛錦旗西北黃河南岸)建匈奴族政權夏國。東晉在淝水戰後,奪取了徐、兗、青、司、豫、梁6州,暫時緩解了外來威脅,但王室內部不斷內訌。孫恩、盧循領導農民軍乘機起義(參見孫恩起義、盧循起義),進一步削弱丁司馬氏的統治。桓玄襲江陵、攻建康,篡奪帝位;彭城內史劉裕等起兵反桓,在復舟山(今南京城區東北)等地連敗桓玄(參見覆舟山之戰),恢復了司馬氏帝位(參見劉裕擊桓玄之戰),被擢為待中、車騎將軍,控制朝政。義熙五年(409年),劉裕發動第一次北伐,擊滅南燕(參見劉裕滅南燕之戰),回師後,參與鎮壓盧循起義軍,又在江陵之戰中擊滅荊州刺史劉毅。十二年第二次北伐,擊滅後秦(參見劉裕滅後秦之戰)。遂於元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建立宋國,東晉滅亡。此時北方的後涼、後燕、南涼已先後滅亡,僅存北魏、西涼、北涼、北燕、西秦及夏。東晉亡後不久,北方的西涼亡於北涼,西秦亡於夏。夏在被北魏殲滅主力後亡於吐谷渾。此時北魏日趨強大,攻柔然(參見魏攻柔然之戰),敗仇池,破吐谷渾,平西域各國。至元嘉十六年(439年),先後又擊滅了北燕(參見北魏攻北燕之戰)及北涼(參見北魏滅北涼之戰),統一了北方(參見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形成與劉宋南北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參見南北朝戰爭)。雙方多次互攻,北魏開始多以城池為攻擊目標,在滑台(今河南滑縣東)、懸瓠(今河南汝南)兩次受挫後,改用越野挺進敵方縱深方針,充分發揮騎兵優勢,一度進抵長江。三十年,宋劉劭殺父自立,導致一系列王室內訌之戰。在此期間,許多鎮將降於北魏,朝廷大權集於建業令、中領軍蕭道成之手。明三年(479年),蕭道成殺帝自立,改國號齊,史稱南齊。齊、魏間戰爭增多(參見齊與北魏的戰爭),20年間,僅用兵10萬以上的作戰即有5次,如壽陽之戰、南陽之戰等。齊中興二年(502年),雍州史蕭衍擊滅齊帝蕭寶卷,自立為帝,改國號梁。南北朝間戰爭仍在繼續(參見梁與北魏的戰爭)。梁初20年,用兵數萬以上的作戰即有l0次,如鍾離、義陽之戰、鍾離之戰等。北魏遷都洛陽後,政趨腐敗,反魏起義此起彼伏。僅魏宣武帝元恪在位15年(500—515年),即發生農民起義10次,不久又發生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六鎮起義,莫折大提領導的關隴起義,葛榮等領導的河北起義和邢果領導的流民起義等。梁乘機於大通年間(527-—529年)派名將陳慶之攻魏(參見陳慶之攻北魏之戰),佔領了洛陽等30餘城。但孤軍深入,後援無繼,在北魏軍反擊下,終被殲滅。北魏於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西魏,雙方連年交戰,其中著名戰役,有出奇用詐、突襲致勝的潼關之戰,設伏殲敵、以少勝多的沙苑之戰和因敵設防、固守堅城的玉壁之戰等。梁太清元年(547年),東魏叛將候景降梁,次年反,激戰4年方平(參見侯景之亂)。在此期間,控制東魏的齊王高洋於武定八年(550年)廢帝自立,改國號齊,史稱北齊。同年,西魏宇文護亦廢帝擁宇文覺立,改國號周,吏稱北周。侯景亂後,梁國內訌:先有梁湘東王蕭繹與宗室蕭紀奪位之戰,繼有梁將陳霸先擊王僧辯建康之戰。陳霸先在肅清王僧辯殘余勢力及在建康大敗北齊軍後,於梁太平二年(557年)廢帝自立,改國號陳。經短期恢復,聯周攻齊,派部將吳明徹攻北齊,奪佔了淮南。北周建國後,三次攻北齊均告失利,後乘北齊軍淮南新敗之機,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進攻,終於在建德六年(577年)擊滅北齊,統一了北方。陳在齊亡後,繼續北進,在彭城之戰中敗於北周軍。北周軍乘勝反攻,奪佔了整個江淮地區,形成周、陳隔江相對局面。北周左大丞相楊堅專政,在武涉之戰及成都之戰消滅敵對勢力後,大定元年(581年)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隋。又經數年准備,北破突厥,繼於開皇九年(589年)滅陳,統一了全國,結束了東晉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y8YvM\3d#F&GzhJ
l;l3vAS
q4]2I z(s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
n J A9lzh1Kyf+z!U6G)D:Gv
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開始,至隋統一中國的400年中,共發生較大的作戰630餘次。三國時期的軍事統帥、將領及參謀人員,多為知識分子出身,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既精於治軍用兵,又善於組織戰役,兼備指揮、謀略才能,曹操、諸葛亮等軍事家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所以三國戰爭呈現出鬥智與鬥力結合、政治與軍事並重,以謀略制勝的突出特點。在「國家戰略」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戰略思想:重視建立穩固的戰略基地,強調以政治、外交手段謀取有利的戰略地位和力避兩面作戰。為擴大兵源,充實軍糧,大量收編少數民族。如曹魏用烏桓,孫吳用山越,蜀漢用青羌等;實行世兵制、屯田制;注意修河渠,通糧道。因地理條件不同,曹魏以騎兵為主兵,孫吳以水軍為主兵,蜀漢以步兵為主兵。在策略和戰術運用上,已達於相當完善階段:攻心、用間、伐交、示形,以及突襲、伏擊、火攻、水攻等已普遍使用;地道戰、攻堅戰、山地戰、江河作戰,亦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火攻,三次戰略性戰役均為火攻制勝:官渡之戰焚敵軍糧,赤壁之戰焚敵戰船,夷陵之戰焚敵營寨。又如水上作戰,吳艦隊不僅可進攻遼東實行近海作戰,而且還遠征夷州(今台灣)可進行外海作戰。在軍事科技方面也有所發展,出現了木牛流馬、記里鼓車、指南車和快速連弩等。
J_a:y2E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P+N]9C"M'd#K)c v`bbs.cqzg.cn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5{2i%J,{
o$c"G
C%\uW@,LC|,zL書院,文學論壇,圖書,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政權,時興時滅,雖稱十六國,實際上還未計及冉魏、西燕、代、北魏,吐谷渾、柔然等政權。各政權統治者素質多與三國時不同,故在謀略運用方面不及三國。少數民族多為全民皆兵、騎兵為主,所建政權,為保持民族特點,多實行兩種軍事組織體系。隨著戰爭發展,中原地區到處建起塢壁城堡,使騎兵難以攻堅,加之需擴充兵力,步兵漸多,但騎兵仍是主兵。少數民族本為輕裝騎兵,採用機動戰術。但在塢堡林立的中原,與用傳統方陣戰術的漢族軍隊作戰,加之此時已有了馬蹬,所以兩種戰法開始結合,出現了以密集方陣作戰為主的重裝騎兵,並出現了以掠奪人口、物資、摧毀敵方戰爭潛力的破壞戰略。東晉仍沿襲魏晉兵制,部曲私兵更為發展。因位於江南,水軍發達,不僅有了載乘2000人的連舫,並開始用指南針導航,還發明了接舷戰時重型兵器拍竿。&LUrgB;G+g@
k6U"UkS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
9H\r"a(aZ`9|oq)\8If(a
南北朝時期的謀略及戰術運用,較十六國時期為多。如劉宋部將蕭承之守濟南,西魏將領王思政在弘農,均用「空城計」退敵;劉宋征南大將軍檀道濟以「唱籌量沙」擺脫北魏追軍(參見宋攻魏河南之戰);北魏在統萬之戰中,以示弱誘敵,使夏軍脫離堅固城防工事,在野戰中伏擊殲敵;在攻柔然之戰中,針對其「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的特點,於夏季以輕騎兼程、突然襲擊大敗敵軍等。北朝仍以重騎兵為主兵,但漸向輕騎兵方向發展,且步兵數量大增,並出現府兵制。由於爭城略地成為戰爭主要目的,所以攻守城戰術、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尖頭木驢、飛梯、火車、孢車、撞車、蛤蟆車、登城車、勾堞車、行爐、布幔等成為常用戰具。如玉壁之戰,西魏大將軍韋孝寬守玉壁,東魏軍使用各種攻城戰具及地道戰,強攻50日,仍不能破。南朝仍以水軍為主,戰爭多在江河上進行,故水軍亦有所發展。艦隊構成,有載重萬斛(約500噸)的主力樓船,有裝80槳的快速戰船,有被復牛皮防衛的裝甲戰艦,有用以遠戰、裝有孢車的舶艦和用以火攻的火船等。 南北朝時期戰爭年表(簡)
北魏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九月至次年閏四月北魏攻宋河南之戰
宋元嘉三年(426年)閏正月至二月宋攻謝晦之戰
西秦建弘七年(北涼玄始十五年,426年)八月西秦攻北涼之戰
北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北魏攻統萬之戰
北魏始光四年(夏承光三年,427年)統萬之戰
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北魏攻柔然之戰
宋元嘉七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三月至次年二月宋攻魏河南之戰
夏勝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平涼之戰
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興二年,432年)北魏攻北燕之戰
宋元嘉十年(433年)九月至次年閏三月漢中之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北魏滅北涼之戰
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之戰
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陝城之戰
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五月至八月宋文帝攻魏河南之戰
宋孝建元年(454年)二月至六月,宋平劉義宣之戰
宋大明三年(459年)四月至七月廣陵之戰
宋泰始二年(466年)正月宋平劉子勛之戰
宋泰始二年(北魏天安元年,466年)至次年彭城之戰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至魏皇興三年(宋泰始五年,469年)青州之戰
宋元徽二年(474年)五月建康之戰
齊建元元年至齊永元二年(479年—500年)齊與北魏的戰爭
北魏太和三年(齊建元元年,479年)至次年壽陽之戰
齊建武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淮漢之戰
齊建武二年(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漢中之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齊建武四年,497年)至次年南陽之戰
北魏景明四年(梁天監二年,503年)至次年鍾離、義陽之戰
梁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合肥之戰
北魏正始四年(梁天監六年,507)鍾離之戰
梁天監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515年)硤石之戰
梁天監二年至大通元年(527年—503年)梁與北魏的戰爭
梁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陳慶之攻北魏之戰
東魏武定五年(太清元年,547年)至承聖元年(552年)三月侯景之亂
北魏中興元年(531年)至次年高歡攻爾朱氏之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北魏分裂之戰
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潼關之戰
東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沙宛之戰
東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統九年,543年)邙山之戰
東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玉壁之戰
梁承聖三年至天成元年(554—555年)江陵之戰
北齊天保七年(梁太平元年556年)三月至六月北齊攻梁之戰
北周保定四年(北齊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洛陽之戰
陳光大元年(北周天和二年,567年)五月至次年三月沌口之戰
北周天和四年(北齊天統五年,569年)九月至六年六月宜陽、汾北之戰
北齊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至九月河陰之戰
北齊隆化元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至十二月平陽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六月至八月楊堅平尉遲迥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至十月楊堅平王謙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至十月利州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武涉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鄴城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梁郡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金鄉之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月始州之戰——
㈤ 我愛我們的節日作文
[朱仙鎮木板年畫《聚寶盆灶》]
朱仙鎮木板年畫《聚寶盆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祭灶
[漫畫《祭灶上天》]
漫畫《祭灶上天》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2]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漫畫《掃捨去塵》]
漫畫《掃捨去塵》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3]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漫畫《推磨做豆腐》]
漫畫《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4]
臘月二十六
[漫畫《殺豬割年肉》]
漫畫《殺豬割年肉》
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5]
臘月二十七
宰雞趕大集
[漫畫《宰雞趕大集》]
漫畫《宰雞趕大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6]
臘月二十八
貼花花
[漫畫《貼桃符》]
漫畫《貼桃符》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7]
臘月二十九
祭祖
[漫畫《上供請祖》]
漫畫《上供請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9]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10]
正月初二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 「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畫像]
路頭神畫像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13]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 「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吃七寶羹
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雲:「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14]
正月初八
穀日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16]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 「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17]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18]
㈥ 山西安明宏遠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山西安明宏遠礦業有限公司主要業務面向礦業、建築、隧道等行業,具有一流的化學工業技術和豐富的施工經驗,並研製出多項高端的科技產品。所屬有山西安明宏遠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山西中慧特種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凝固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安明礦用材料有限公司和山西安明礦業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年收入達2億元,在山西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新型產業園基地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份可投產,投產後年產值可達5億元。
法定代表人:王建中
成立日期:2008-08-21
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山西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401006781862752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太原市小店區晉陽街202號東悅廣場4號樓16層東南角
經營范圍:防水、密閉、充填、加固、封孔材料、氣壓動力機械的加工、生產及銷售;樹脂材料、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品)、防滅火材料、礦用材料、機電設備的銷售;機器設備、汽車租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