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分紅嗎
當然分紅,不分紅股東們就要造反了
⑵ 阿里巴巴原始股翻了16萬倍怎麼算的
原始股是公司上市之前發行的股票。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原始股」一向是贏利和發財的代名詞。在中國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級市場上以發行價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企業股票,投資者若購得數百股,日後上市,漲至數十元,可發一筆小財,若購得數千股,可發一筆大財,若是資金實力雄厚,購得數萬股,數十萬股,日後上市,利潤便是數以百萬計了。這便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桶金。
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阿里巴巴集團於美國時間9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確認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 ,首日大幅上漲38.07%收於93.89美元 ,現在股價102.94美元,股票本金僅為25.13億美元,市值達到2586.90億美元,收益率達百倍以上。相當於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
⑶ 馬雲在阿里巴巴佔多少股份
馬雲在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為7%,是阿里的第三大股東。
拓展資料:
截止2017年6月9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
⑷ 阿里巴巴股票分紅2016年公告
一個時機,你都清清楚楚的記得。也許,那什麼。因為Allah,你會遇見千萬種可能。
⑸ 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後實際控制權在誰手上
還是在馬雲手裡面,軟銀跟雅虎雖然股份比較多,但馬雲選擇在美國上市就是為了避免管理層控制權落入他人手中.
阿里巴巴採用的是二元股權結構,以小控大,為了避免股東干擾,公司管理團隊可以不因股份大小在運營制度上受大股東影響,阿里之所以放棄在香港上市就是因為香港要求同股同權,不允許擁有大部分股權的股東不能制定運營制度。再者,根據阿里巴巴與雅虎2012年達成的協議,阿里巴巴有權在IPO之際回購雅虎持有的剩餘24%股份的二分之一,即12%。但回購前提是阿里巴巴需要在2015年12月之前完成上市。
_ 揭秘阿里巴巴的掌控權在誰的手裡?
_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內部有很多股東,而其中比較大股東就有軟銀,而軟銀的大老闆大家也不會陌生,那就是孫正義,於是有很多人會說馬雲是在替孫正義打工,其實不然,那麼阿里的實際掌控權在誰的手裡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_
_ 1、先來說說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_ 阿里巴巴2014年9月19日晚登陸紐交所,開盤報92.7美元,較發行價大漲36.32%。總市值高達2314億美元。阿里此次IPO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是此前預定發行價區間的上限,融資218億美元。若行使超配權,阿里巴巴IPO融資約250億美元。
_ 阿里IPO招股書中信
_ 誠然,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是軟銀和雅虎。
_ 這其中過程,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但是股份多不代表就可以控制公司。
_ 美股上市是允許AB股雙層架構的,像網路、京東都是AB股模式。劉強東和李彥宏雖然擁有少量的股份,但是確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AB股模式,簡單說就是兩種不同的股票,對應不同的投票權,比如A股對應1個投票權,B股對應10個投票權,那麼一個人擁有上市後公司10%的股份,假如說都是B股,那麼TA就有100個投票權,而其他股東合計只有90個投票權,所以TA雖然只佔10%的股份,但是卻擁有一票否決權。
_ 不過阿里不是採用AB股模式,阿里是設計了一套合夥人制度。
_ 簡單點說就是公司董事會成員大部分都由阿里合夥人選出,軟銀有權提名一個,雅虎有權提名一個,(但是軟銀和雅虎是有股份限制的,低於一定的股份就沒有提名權了),其他是獨立非執行董事。
_ 阿里上市後,董事會席位共有9個,合夥人選出四個,軟銀提名一個(一般就是孫正義),雅虎退出,其他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這個董事有前特首董建華,阿里BtoB在香港上市時的獨立董事。而且合夥人有權利增加2名董事會成員,也就是6名,也就是完全控制公司了。
_ 所以,阿里的控制權就是合夥人控制董事會,董事會控制公司,大股東允許每人提名一個(給予參政議政的權力,哈哈)。
_ 所以說,合夥人聽誰的?那還不是馬雲了。馬雲如果去世了,那麼有可能就是張勇這個CEO了。阿里就變成了一個和蘋果公司類似的職業經理人管理的大集團,而不是一家私人企業,但是毫無疑問,阿里始終都是掌控在中國人手裡的,是一家優秀的國際化的中國上市公司。
_ 2、再來說說阿里巴巴為外國人賺錢這個話題。
_ 阿里巴巴確實賺了很多錢,阿里在上個季度就賺了174億人民幣,預計2017全年能賺個六七百億人民幣。
_ 但是上市公司賺的錢是按股份比例分了嗎?
_ 很多沒有炒股的人多有誤解。上市公司賺的利潤不是一定要分的,因為上市公司可能要進行再投資擴張,而且至少得維持他的現金流吧!你把錢都抽走了,公司關門大吉?
_ 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都是董事會決定的。阿里的董事會,上面咱們也提到了,是合夥人控制的,所以賺的利潤分不分是馬雲、張勇等阿里的高管決定的,而不是所謂的大股東、股民。
_ 查詢分紅記錄,發現阿里從2014年上市至今,一次也沒有分紅。
_ 不但沒有分紅,阿里還借錢,之前借過一次,這幾天也傳阿里又要借70億美元。
_ 當然了,借是要還的。有利息。但是這跟分紅可扯不上關系。分紅是直接給人家的,借是借誰都有利息,無法避免。
_ 不過阿里「白拿」過一次錢。阿里是在美國上市的,他發行股份,咱們可以想見,大多都是美國股民。阿里IPO募集資金250億美元,也就是大多都是從這些美國股民手中無償拿走的。250億美元,按今天的匯率,摺合人民幣1651億人民幣。如果阿里開始分紅了,每年分紅30億,那也要分紅55年。也就是說他要把這些錢都吐出來,那也至少需要幾十年時間。而且,如果阿里需要融資,增發股票,那毫無疑問,又是從股民手裡拿錢。
_ 這種事,其實A股常見,A股很多上市公司不分紅,有的從上市開始十幾二十年都沒分紅,效益好不分,效益不好也不分,還不斷地增發股票從股民手裡拿錢。
_ 那麼,為什麼阿里不分紅,股民為什麼還搶著買阿里的股票呢?
_ 阿里是個成長型的企業,上個季度,阿里營收都增長61%,凈利潤暴增146%,如此高的增長,放在初創企業都不一定有。人家在高增長中,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投資,不分紅也情有可原啊。而且股民倒賣股票都賺一大筆錢了,誰還不搶著買。
_ 有些人可能會說軟銀當初投資賺了幾千倍。
_ 首先應該搞清楚,軟銀這是賺誰的?軟銀當初的投資,換到的是股票,股票如果賣出,那是別的股民買的,大部分都是美國股民買了吧。所以,這跟阿里其實沒多大關系,軟銀賺的錢,那是股民給的,並不是阿里給的。
_ 3、最後再來說說什麼電商危害實體經濟。
_ 先說說阿里的主要業務。
_ 阿里巴巴,這是阿里最早進行的業務,是進行供應、采購的網站,是商家對商家的,也就是B to B,這部分業務曾經分拆在香港上市。但是後來退市了,2014年,阿里巴巴所有業務整體在美國上市。
_ 然後是淘寶,這是專做平台的,C to C,是第三方賣家對消費者,淘寶只是一個平台。個人也可以開網店。
_ 再然後是天貓。天貓是做B to C的,也就是跟京東類似,不過沒有自營,也就是一個品牌電商的平台。
_ 其他像阿里雲、菜鳥等就不介紹了。
_ 看這些業務,大家也就看出來了,一、阿里是不生產的,平台上的假貨都不是阿里生產的。二、阿里也不負責銷售,也不運營網店,也不負責售後,只是提供了一個平台一個渠道,它只收租金。
_ 那麼淘寶那麼多假貨,到底誰的責任最大?假貨多,說明中國本身生產的假貨就很多,即使沒有淘寶,這些假貨也會通過各種其他渠道流通到市場上(不過可能由於阿里平台的存在,刺激了假貨的生產?)。為什麼生產假貨那麼多? 那還不是監管缺失,法律放縱!你怪一個平台,有道理嗎?當然了,淘寶確實該負一些責任,畢竟他就相當於中介。但是不能全怪淘寶,罪魁禍首是有關部門打假不力。
_ 其次,什麼是實體經濟?租個店面賣東西?在萬達廣場租個店面賣東西?這些實體店對經濟的貢獻有多大?難道就是為了創造就業?顯然,這些促進商品流通的實體店貢獻並不大。他們是商品流通的一個渠道,受線上電商影響,受房價影響(店鋪租金變高),不得不面臨虧損倒閉。作為替換的是,工廠通過電商,直接流通商品。或是批發給個人,個人通過電商售賣,或是渠道上轉移線上。只是變通了一下渠道而已,沒有了實體店,商品就不流通了?商品流通變得更自由,更高效,更定製化而已。
_ 電商不是中國獨創,有了網路,就已經有了電商誕生的可能,亞馬遜是走在前列的先行者,阿里只是後來的追趕者。如果沒有馬雲,中國的電商市場也只會被亞馬遜和eBay佔領,到時候,你們就去罵亞馬遜和eBay?有用嗎?
_ 此外,電商的崛起,雖然對實體店形成了巨大沖擊,但是方便了購物,促進了個人電商的發展,促進了快遞業的繁榮,誰能說的清是危害大還是益處大?不過電商並沒有對製造業形成沖擊。製造業是基礎,雖然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不如服務業,但是製造業是最重要的。要說什麼讓製造業利潤微薄,工廠接連倒閉,那毫無疑問是房價!樓市調控前,上市公司發布業績,辛辛苦苦幹半年,不如在北上廣深買套房,還有比這更荒唐的嗎?
⑹ 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當天馬雲賺了多少錢
以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阿里巴巴市值2413億美元,上市後持股比例8.9%,那麼按照這個市值計算的話,馬雲身價是214.76億美元,約摺合人民幣1315.73億美元。不過股價和匯率都會隨著市場狀況變動,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⑺ 假如我在阿里巴巴買了六十萬元的原始股,二0一九年應分紅多少錢
阿里巴巴的股票2019年沒有分紅,但是2019年漲幅非常可觀
從2018年的年底137美元左右到年底上漲到216美元
就漲幅來說可以賺55%以上了
發行的時候每股才68美元。開盤也才90多美元,原始股更便宜只要上市了可以交易,利潤遠遠多於55%。
這就是為什麼阿里不分配股利,軟銀雅虎這些大股東沒意見的原因!
⑻ 阿里巴巴1000股一年分紅多少
阿里只在09年港股退市時分紅過10億港幣,除此之外並未分紅過,現在在美股,港交所都沒有嚴格分紅要求,以後更不可能分紅,像亞馬遜等等美股巨頭都不分紅,伯克希爾哈撒韋更是五十年才分紅一次。
1、股權結構來看,阿里的股權結構是這樣的:日本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美國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有阿里股權7%,是阿里的第三大股東;而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持股比例僅為2.5%。也就是說,無論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還是團隊其他成員,在阿里的持股比例都不是很高,而真正的大股東是軟銀和雅虎。但是,由於阿里推行的是同股不同權。即便馬雲的持股比例不高,其他大股東對阿里也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馬雲及其團隊手中。如此一來,馬雲就不必擔心阿里會被軟銀和雅虎侵吞掉。軟銀和雅虎,更具有財務投資的特徵。而這,也是馬雲的聰明之處,也是同股不同權對創始人利益的保護。
2、談到分紅,阿里的分紅力度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鐵公雞」,但是,很顯然,無論是軟銀還是雅虎,在乎的並不是阿里的分紅多少,而是投資回報率多高。從幾千萬美元到幾十億美元,軟銀也好,雅虎也罷,都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希望分紅的,主要是散戶投資者、中小投資者,他們玩的是短期投資,是賺了錢就跑。真正的投資者,需要的是企業的成長性,是企業能夠不斷地做大做強,從而讓他們持有的股權不斷升值、不斷出現新的回報。所以,他們不會強調阿里是否分紅,而關注阿里的發展、阿里的強大、阿里的可持續性和阿里的健康有序。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近日,日本軟銀公司計劃將旗下的互聯網子公司雅虎日本(現更名為ZHolding)與韓國Naver公司旗下的傳訊軟體Line合並,創建一家市值3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以對抗韓國樂天(Rakuten)等競爭對手。
⑼ 阿里巴巴有多少股本,馬雲佔多少股份
持股比例為7%文件披露,截至2017年6月9日,馬雲持有178,272,449股,持股比例為7%;為阿里巴巴第三大股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持有65,144,622股,持股比例為2.5%。而阿里管理層一共持有270,369,948股,持股比例為10.6%。
阿里第一大股東軟銀,持有阿里巴巴集團746,998,571股,持股比例為29.2%;第二大股東雅虎持有383,565,416股,持股比例為15%。
馬雲在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為7%,是阿里的第三大股東。
(9)美國阿里巴巴股票分紅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6月9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
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
⑽ 馬雲在阿里巴巴沒有什麼股份為什麼還是會分到很多錢
里我們就要說到一個合夥人制度了。合夥人公司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夥人擁有公司並分享公司利潤的企業。合夥人為公司主人或股東。
其主要特點是:合夥人享有企業經營所得並對經營虧損共同承擔責任,可以由所有合夥人共同參與經營,也可以由部分合夥人經營,其他合夥人僅出資並自負盈虧。
馬雲就是用這種合夥人制度讓他這個創始人有公司的實際掌控權,簡單來說就是即使公司股份被外界大量購買,他們雖然持有著股份,卻不能參與公司的管理活動。這個規定在所有股東入股前就已經達成了協議。
(10)美國阿里巴巴股票分紅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6月9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雖然馬雲及合夥人只持有公司的少數股份,但卻有絕對的控制權。在公司成立之初,為了防止大權旁落,阿里合夥人與軟銀、雅虎達成了一整套表決權拘束協議,以進一步鞏固合夥人對公司的控制權。
阿里巴巴之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鍾,就是因為馬雲及團隊實行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相當於同股不同權。也就是說,美國的雅虎以及日本的軟銀雖為第一、第二號股東,但是沒有權利決定阿里巴巴走向,只可以享受阿里巴巴的分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