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雷曼兄弟的公司是什麼時候上市的
不是真正的兄弟,雷曼兄弟的公司介紹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16/content_10024888.htm
② 想知道日本現在受金融危機的狀況具體>詳細的
日前,日本東京財團研究員關山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盡管日本受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與歐美相比較輕微,但間接影響比較嚴重,其表現主要有兩方面——股市低迷和出口疲軟。 關山健說,金融危機對日本的直接影響體現在:日本地方銀行持有的次貸相關金融商品相對自有資本比例較高,隨著這類金融商品的貶值,地方銀行經營惡化。此外,一些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投資的企業因雷曼公司破產而破產。盡管如此,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但日本受到的間接影響比較嚴重,一是股市低迷,二是出口疲軟,」關山健說。他進一步解釋道,金融危機導致日本股市資金外流,股價暴跌。股價下跌的影響已超出虛擬經濟范疇。 他說:「由於日本的銀行一般都大量持有融資企業的股份,並將其作為自有資本的一部分,因此股價下跌意味著自有資本的減少,很多銀行便收回貸款而且拒絕新的貸款,其結果是,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資金周轉困難。此外,歐美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對歐美的出口疲軟,日本實體經濟受到打擊。」 關山健說,為應對金融危機,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對策。比如,重新恢復於2008年3月失效的「金融機能強化法」並對其進行修改,使國家可以對自有資本縮水的銀行、特別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地方銀行注資。此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增加補充預算、實施綜合經濟對策,以應對經濟下滑。 但關山健指出,近年來,日本內需很弱,經濟主要靠出口支撐,估計在出口恢復前日本經濟不會好轉。關山健同時表示,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也並非全是負面的,危機使日本大企業利用其擁有的雄厚資金以低價收購國外企業成為可能。2008年1~10月,日本企業對國外企業進行的合並、收購及出資總額累計約6.67萬億日元,約為2007年同期的3.7倍,創歷史最高紀錄。 日本主要行業龍頭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顯現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金融危機對日本實體經濟的影響越發明朗,鋼鐵、銀行和汽車等主要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各自受到不同程度打擊。新日本制鐵、JFE鋼鐵等時隔三年採取減產措施,日本最大金融集團三菱UFJ金融集團08年中期純利益同比減少50%,豐田汽車的銷售業績則時隔十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一、鋼鐵行業 在對中國等新興國家出口的支撐下,截至今年9月的日本粗鋼產量已連續28個月保持增長。但汽車、家電等生產活動出現低迷,建設用材和汽車鋼板等需求下降,8月的普通鋼訂貨量時隔28個月減少。為此,新日鐵、JFE鋼鐵決定於年內開始在維持高爐作業的基礎上,通過調整鐵礦石和鐵屑等投入量實現減產,減產幅度將於本月內公布,媒體預計可能控制在目前全開工率的10%以內。 日本鋼鐵聯盟會長宗岡正二表示,「金融混亂給實體經濟帶來影響,從而出現減產必要」,說明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確實波及到鋼鐵業為代表的日本原材料產業。 二、銀行業 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本月21日宣布大幅下調08年中期業績,預計連結純利益可能較07年減少50%,僅為1000億日元左右。這一預測值雖然較前次提高了5%,但因經濟景氣惡化,對不良債權處理和股票貶值等減損處理使收益大幅縮水。除此之外,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也各自確定下調中期業績的方針。金融危機給日本金融機構帶來的創傷雖然不及已經陷入赤字危機的歐美機構,但業績的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汽車行業 受美國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減速影響,豐田汽車對美、歐、日市場的銷售持續不振,預計08年業績可能時隔十年出現負增長。除歐洲、日本市場的需求減少外,豐田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急劇下滑,9月銷售量同比下降32%。媒體認為,保持多年高速增長的豐田汽車公司可能已迎來一個較大拐點。 (摘自:中國駐日本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
③ 雷曼兄弟集團導致的美國金融危機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
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
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
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 10 年前開始,
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
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 3 %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 24 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
再付!
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
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
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
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
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公司的董事長 -- 阿?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
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
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 -- 投資銀行。
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
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
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
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 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
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
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
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
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
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 --CDO
(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債務抵押債券),
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 CDO 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
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
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 6 ,屬於中等偏高。
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 CDO 兩個部分 (tranche) ,
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 CDO 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
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 4 和 8 ,總風險不變,
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 " 金 " 舌,
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
送精美製作的 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 ,當然賣了個滿堂彩!
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 8 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
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對沖基金,
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
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借著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
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 CDO 債券,
2006 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 1.5 %;
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 12 %,
所以光靠利差對沖基金就賺得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2001 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
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
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
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
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
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
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對沖基金的,
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拚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
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這就好像阿宅家裡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
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
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
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
手裡有 1 塊錢,就能想辦法借 10 塊錢來玩的土匪啊,
現在拿著搶手的 CDO 當然要大幹一票!
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
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
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 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和賣普通 CDO 給對沖基金之外,
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 CDS (註: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交換)
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
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 CDO 風險高嗎,
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 CDO 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
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 AIG 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 CDO 這么賺錢,
1 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
對沖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
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
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 Win Win Situation ! CDS 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 " 聰明 " 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 CDS 的創新產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 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 50 億元的收益,
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 CDS 的,
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 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
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 50 億元墊付,
只有這 50 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
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 500 億元。
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 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 10% 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 AAA 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
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 500 億元,
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
但是保證金 50 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 5000 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虧到本金的 1% 時才不會虧錢,
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 5 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
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
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
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
然後阿?貸款公司倒閉,
對沖基金大幅虧損,
繼而連累 AIG 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
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
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
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
接下來就是惡性循環
終於華爾街也撐不住了
要挾政府趕緊救市
政府救了這邊救不了那邊
忙得焦頭爛額,最後經過華爾街大頭Paulson的鼓吹
當然Paulson這個人就是高盛的原CEO
在做財政部秘書長之前卷了公司5億美元
當然啦,他早就知道次級債的事情
要不然能退休的那麼乾脆嗎
這下好了,但是雖然他退位了
可是華爾街的一堆朋友呢
當然好好好的救啊
要不然對不住這么多年的感情
可是怎麼救呢
只好威脅政府了,拿出美國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
政府當然不爽阿
可是Paulson果然不愧是做了N年最強投行的CEO
口才一流,把那些政府官員,總統,兩黨領袖侃暈了
不救不行啊
終於Bush出來說話了
當著全美國的面,說了14分鍾MBS(Mortgage Back Security)
誰知道這14分鍾美國人的智商能夠懂多少
反正不管怎麼說,Bush終於忍不住了
參議院加班加點
連周末都沒有的趕協議
終於在這周趕了出來拿給眾議院
眾議院的人也不知道這些是個什麼東西
但是他們都是怎麼被選出來的呢
民眾投票阿,他們都代表了民眾的利益
為了保住議員的任職
只能投反對票了咯
結果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投票結果出來以後互相怪罪
誰也不敢得罪華爾街
這下投資者和華爾街嚇倒了
那些大銀行為了保證這個能通過做了多大的努力啊
周末搞倒了Washington Mutual(華盛頓互惠銀行)
周一搞倒了Wachovia(美聯合銀行)
結果還是沒通過
那叫一個苦惱啊
這下美國政治也亂了套
沒辦法啊
繼續投票唄,總要讓他通過阿
希望眾議院的第二輪投票能夠如大家所願吧
④ 為什麼阿里巴巴日本是大股東啊,錢怎麼日本人都賺了
從客觀來說,是的。
下面是數據:
受到阿里巴巴即將IPO的消息刺激,上周初以來,軟銀股價已累計上揚16%,於昨天把孫正義推上了日本首富寶座,擠下迅銷(Fast Retailing)董事長柳井正。
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現年57歲的韓裔日本人孫正義擁有的凈資產達到166億美元, 日本第二富豪柳井正擁有162億美元資產。而馬雲身家達到219億美元,遠超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二的李彥宏的158億美元。
軟銀持有中國最大電商阿里巴巴集團約34%股權,阿里巴巴尋求通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募集最多218億美元資金,並向打破全球IPO募資紀錄 邁進,軟銀也從中受益。
軟銀是阿里巴巴最大股東,當時孫正義投資了2千萬美元,上市以後價值大約580億美元,獲利2500倍!雅虎是第二大股東,也是賺的荷包滿滿,不過這也只是按照承銷價格計算,上市以後股價如果繼續走高,那就又不一樣了。
而孫正義是軟體銀行集團公司的創始人,現在是該公司的總裁兼董事長。
而你所熟知的騰訊 他的控股股東IDG即是一家美國風投:
,馬化騰曾試圖作價60萬賣掉OICQ,但找不到買家即使最終獲得了IDG和香港盈科總共220萬美元的投資,代價也頗高昂:足足讓出了40%的股份。
風投不講究國界,只講究項目的成長性,和項目創業者的個人綜合素質,而現在國內這些,說實在話,比國外差的不是一點點。事實上當時是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當時在國內是沒人要的孩子,(呵呵,公司還沒真正長大,成長成巨人之前,這點稱呼,相信他們不會介意的。)而國內沒有有錢人嗎,有的,多的是。 而他們都是迫不得已才到引進國外風投,用風投資金來發展壯大自己。
而風投只是收錢的主,你的公司當然是你自己管理了,營業收入他們分享利潤,所以他們算是比較公平的吧,最少的,他們給了騰訊,阿里一個生存的機會,而當時騰訊,在國內人們都是躲著他們走的。
我只能說是別人慧眼識英雄吧。 到現在國內的很多風投都說,不會投阿里巴巴,騰訊。說他們是個例,說阿里是假貨多,試問,當時溫州人不少假貨多嗎,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溫州人,現在不一直是中國商業力量的核心,方向標嗎?馬雲的個人智慧,他們不了解,或是他們沒達到那個高度,為什麼馬雲會和史玉柱成為好朋友呢?史玉柱曾經摔的很慘啊,這不能說明很多問題嗎?
錯就是錯了,還狡辯說明,沒眼光就好了嗎,說白了,你就沒伯樂那個水準嗎。
呵呵,說的有點多了,兄弟。總之,英雄,不問出生。
如果,你站的比別人高很多,你看到的肯定要比別人遠,也許不是距離,是時間。
⑤ 日本最有錢的十大家族
在日本,「二代執政」現象是高比例存在的,並且,「二代執政」現象在隨後日本的發展中一直存在,時至今日,「二代執政」的政治現象依然活躍於日本。這里,就來說說日本現如今的一些典型且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吧。
你可能只知道安倍晉三是日本的首相,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的外祖父及外叔父都曾擔任過日本的首相,他的家族曾風靡日本政壇。你可能更不知道安倍晉三的父親也曾選任過日本的首相,不過,可惜的是他在上任之前就生病去世了。所以,安倍家族也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二代執政」家族了。
然而,歷史的浪潮總是一浪高過一浪,事實上,除了安倍家族日本還有另一個家族,麻生太郎家族,其也是典型的「二代執政」家族的體現。
相較於安倍家族,麻生太郎家族的「二代執政」現象更為明顯,且其家族勢力也更加廣大。更勝者,麻生太郎家族的「二代執政」擁有著悠久的統治歷史和傳統。其實,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二代執政」就已經存在,而麻生太郎家族政治的歷史就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可以說,日本的安倍家族和麻生太郎家族是現如今最為突出的家族,當然,還有其他的家族,但是無論是哪一個家族,都在說明著日本的這種「二代執政」現象可能早已劃歸為傳統,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中了。縱觀日本過去,有許許多多的事例都體現著這個有點帶有「世襲制」味道的「二代執政」的現象。
當然,除了這兩個家族,在日本,還有小泉家族、鳩山家族、福田家族。
其中,小泉家族如按其成員在日本政壇持續在任的時間算,小泉家族是日本當之無愧的第一政治家族。日本國會共有114年的歷史,而小泉家族成員在國會中有一席之地的時間則長達94年。麻生太郎的高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大久保利通。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鳩山家族開始由法學界步入政壇,如今已經是日本最有權勢、最有經濟實力的政治世家之一。
⑥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什麼對全球股市有影響
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雷曼兄弟的破產,將從三大方面影響美國和全球經濟。
首先,雷曼兄弟有約6000億美元資產,占據美國金融業16萬億美元資產規模的4%。謝國忠判斷,雷曼兄弟的資產平倉應該不是問題,但其股東和各種關聯方都會出現問題--損失發生後,股東的錢肯定會賠掉,而持有該公司債券的債權方,也會面臨債券縮水,根據優先權的不同,雷曼兄弟的各大股東勢必要對這些機構進行資產清償,如果仍舊清償不了,就需要政府資金的介入。
其次,平倉後引發的價值重估。"不管是它欠人家的,還是人家欠它的",平衡之後,市場自然會對這部分資產形成一個價格,而這個價格也將引發美國金融機構一次資產重估。
最後,對於美國市場中長期影響顯現--金融股價值重估以及新一輪資本金補充要求,意味著短期內股市會有下跌的可能。與此同時,由於價值重估造成的資本價格上升,又會令所有企業的股票出現價值重估,金融問題將直接打擊消費需求並提升融資成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面臨新的估算,非金融股出現下跌只是波瀾影響一環扣一環的必然結果。
⑦ 美國十大財團和日本六大財團個是哪幾個
美國十大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摩根財團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杜邦財團
波士頓財團 梅隆財團 克利夫蘭財團 芝加哥財團
加利福尼亞財團 得克薩斯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日本六大財團
三菱財團
成立於1954年,共有28家大企業組成,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巨大企業集團。其核心企業有:東京三菱銀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電機、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該集團主要以汽車、成套設備、軍火、電子、石油化學、飛機、造船、核能等產業為重點,並致力於城市住宅開發和新材料開發等,控制著日本的軍火工業,1977年後開始積極開展與我國經濟交往。經理會稱「金曜會」(金曜會,每月第二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三井財團
成立於1961年,目前有25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櫻花銀行、三井物產、新王子制紙、東芝、豐田汽車、三越、東麗、三井不動產等。該財團在化工、重型機械、綜合電機、汽車製造、房地產、核發電、半導體、醫療及辦公電子設備等行業擁有優勢。經理會稱「二木會」(「二木會」,每月第二個星期四聚會,「木」,日語的星期四為「木曜日」)。
住友財團
成立於1951年,目前有20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金屬業、金融業以及電氣產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其核心大企業有住友銀行、住友金屬、住友化學、住友商事、松下電器、日本電器(NEC)、三洋電機、朝日啤酒等。在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精細化工等部門有基礎,後來又經營海洋開發和核能。經理會稱「白水會」(白水會,住友財閥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為「白水」)。
富士財團
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集團又稱芙蓉集團,成立於1966年,目前有29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 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MARUBENI)為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廣東省的「省長顧問」企業,在廣東省的投資企業有10多家,今後積極尋求與中國的物流業方面的合作是其目前經營目標之一。經理會稱「芙蓉會」(芙蓉會,得名於「芙蓉集團」)。
三和財團
成立於1967年,目前有44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三和銀行、日商岩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該財團在鋼鐵製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行業有較強實力。經理會稱 「三水會」(三水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三聚會,日語星期三為「水曜日」)。
第一勸銀財團
成立於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是六大財團中成立時間較晚而成員最多的一個財團。其核心企業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設、川崎制鐵、旭化成工業、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該財團在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方面較有優勢。經理會稱「三金會」(三金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⑧ 雷曼兄弟公司簡介及破產對全世界的影響。
友邦自稱不會被波及 作為國內第一大外資壽險公司的股東,AIG瀕臨破產的消息讓國內不少投保人開始擔心手中友邦保單的安全性。友邦相關人士昨日向記者表示,AIG成員公司所簽發的保單由AIG全球各成員公司直接承保。這些公司均資本金充裕,並完全按照當地監管部門嚴格的法律法規及資本金儲備規定運營。AIG各成員公司將持續正常運作並滿足對投保人所作出的承諾與責任。「過去幾天,金融市場形勢發展嚴峻。雖然AIG面臨短期流動性壓力,但我們在全球不同市場中擁有強勁優勢業務與雄厚的資產基礎。我們鄭重向客戶保證,AIG會履行承諾,滿足客戶及其業務運作的需求。」上述人士說。 昨日,記者還致電美亞保險企業傳播部高級經理谷學斌,谷學斌要求記者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但截至發稿,記者並未得到回復。 據了解,AIG現有業務遍及亞洲19個國家,客戶約2000萬。亞洲地區是該集團獲利最為豐厚、利潤率也最高的地區。根據去年年報分析,AIG的核心壽險業務中約有一半來自亞洲地區;集團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也來自亞洲。「友邦在亞洲其他國家都是以AIG子公司形式存在,但在中國內地還是非獨立法人的分公司,風險防火牆機制較弱,因此受到的波及可能會大於其他子公司。」據接近中國保監會的人士告訴記者,監管層會密切關注AIG分公司之間的資金調撥狀況,從而保障在友邦和美亞這兩家公司投保的中國民眾權益。 需切斷雷曼破產的危機傳染途徑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盡管「兩房」因事關美國國際金融地位而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援手,但美國次貸危機再次升級:擁有158年歷史、6390億美元資產(截至今年5月)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崩潰,從而造就了美國有史以來資產規模最大的破產案;另一家華爾街著名投行美林公司則被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危機也在進一步深化,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在接二連三的沖擊之下,格林斯潘關於此次危機「百年未遇」的斷言更加堅定。 毫無疑問,美國次貸危機的這些新發展,除了直接加劇世界金融體系的動盪之外,還會波及實質經濟部門,加劇信貸緊縮,給世界經濟復甦投下更多、更濃重的陰影。同時,對於同危機機構資金往來較多的國家,金融危機傳染會較為嚴重。那麼,就中國而言,主要的潛在危機傳染途徑是什麼呢? 美國次貸危機新發展的沖擊可以劃分為實質性沖擊和心理沖擊兩類。心理沖擊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中製造恐慌氣氛,這從昨日的A股表現就可見一斑。關於實質性沖擊的傳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條是資產縮水途徑。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持有大量證券資產,雷曼公司破產,其股權價值化為烏有,債務價值大幅度縮水,中國金融機構、企業、居民個人如果持有雷曼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其價值將與廢紙相差無幾。 第二條途徑是拋售資產,包括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債權。如果海外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然後退出,可能對中國外匯市場施加沉重的向下壓力。這正是去年至今韓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外資機構投資者在韓國證券市場占據顯赫地位,他們在次貸危機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拋售韓國資產,抽回投資,以救母國總部燃眉之急,使得韓元大幅貶值,韓國主要股指暴跌,而這還是在韓國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了強力干預之後的結果。 令人倍感僥幸的是,雖然中金、中信等機構均與雷曼兄弟往來密切,但雷曼兄弟這家「舉世公認」的「華爾街一流投行」還沒有成為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投資者。不過,雷曼在金蝶軟體、旅遊搜索網站「去哪兒」、天津融創集團、銅管製造商金龍集團等公司的股本投資將面臨轉手,這些公司需要為股東變動的沖擊做好准備。看來,我們在引進外資的時候,確實要多加小心。 除了上述直接危機傳染途徑之外,還存在間接的、比較深遠的危機傳染途徑。因為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必定會蔓延到實質經濟部門,這對於我們的外部經濟環境是不利的。 當然,對於投資者而言,一國的危機就是外部投資者收購廉價資產的契機,但目前中國可能還不太好單獨行動去購買這類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型金融機構的股權。這一方面是因為信息不夠透明,難以准確評估風險收益;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政府對中國非常忌諱,要去收購的話,無疑將遭遇巨大的阻力 所以,對於中國而言,面對新一輪席捲而來的美國金融危機,當務之急是切斷雷曼兄弟破產對中國的危機傳導途徑。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最新動態 全球緊急大救市 歐洲:央行緊急注資 歐洲中央銀行9月15日宣布向歐元區國家的商業銀行緊急注資300億歐元,以防止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同日,英國中央銀行也宣布向金融市場提供63億歐元流動資金。瑞士央行也宣布,將以1.9%的隔夜利率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 日本:注資1.5萬億日元 日本央行16日向短期金融市場注入1.5萬億日元的資金以維護市場穩定。日本當局同時宣布,暫時禁止雷曼在日法人機構雷曼兄弟證券公司進行股票、債券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 美國:組合拳救市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4日宣布,將採取包括擴大緊急貸款種類在內的幾項新措施,以幫助金融機構應對嚴重的信貸危機。美聯儲14日聯合美國十大銀行成立700億美元平準基金,用來為存在破產風險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保障。此外,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正在醞釀推出新舉措,進一步限制股市投機者的「裸賣空」行為。 香港:向雷曼發出限制通知書 香港證監會周一對美國雷曼兄弟在香港營運的4家公司發出限制通知,以保存有關公司及客戶的資產,並保障客戶及投資者的利益。其中,香港證監會對美國雷曼兄弟亞洲投資有限公司發出的限制通知禁止該公司處理客戶及公司的資產。對其餘3家公司發出的限制通知的條款則闡明證監會准許的若干例外情況 逍遙: 回答採納率:21.6% 2008-09-28 07:21 檢舉 17日,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中資銀行披露了持有雷曼相關債券的情況: 工行:1.518億美元債券。 中行:債券7562萬美元。 招商銀行公告稱,該行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共計7000萬美元。 興業:風險敞口3360萬美元。 交行:影響非常有限。 建行:正在核對過程中。
希望採納
⑨ 現在買入華誼兄弟的股票合適嗎年底會飈升嗎
創業板是新鮮事物,現在股市裡有很多什麼都不懂的人,追漲殺跌的氣氛會濃重的體現在創業板里,跟著莊家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