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香港股市魔術師之稱李明治的祥細故事,說是讓證監會調查了
糾纏了近十二年的李明治案,終於來個了結,聯合集團前主席李明治,上周五在高院承認兩項發表虛假賬目控罪,被判即時入獄一年。這位來自大馬的股壇金手指,過去廿年叱吒金融界,挑戰澳洲及香港監管機構都從未敗陣,由他一手建立的聯合系,在高峰時曾持有十間上市公司,市值合共逾九十億元。可惜他最後與佳寧案的主角陳松青殊途同歸,鋃鐺入獄,並於下個月在獄中孤獨地度過其六十六歲的生日。這宗轟動股壇的李明治案,要由九二年當時的財政司麥高樂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聯合系十間公司算 起。調查延至九八年,李明治及聯合集團前財務總監謝柱輝正式被檢控,其間李明治曾四度以不同理由申請永久終止審訊,雖然有兩次成功,但控方上訴至終審法 院,最後終院在去年八月將案件發還高等法院重審,輾轉至上周四再度開審。李明治一共被控六項控罪,其中兩項串謀訛騙罪,涉及九○至九二年期間,與聯合集團 系內公司進行配股活動時,公司並 無真正收足集資款項有關;而另外四項控罪,就涉及聯合集團及聯合地產於九○至九一年年報內,涉及公布的股本金額、資產凈值失實,李明治當時為聯合集團主 席,故被控以串謀訛騙及發布虛假財務資料。在與控方達成協議下,李明治上周四在高院承認九○及九一年度聯合集團年報內的資料不實,是控罪中刑罰最輕的兩 項,而控方則答應不再提控餘下四項控罪。
金融老手淪為階下囚消瘦不少的李明治上周四認罪後獲準保釋候判,毋須還押羈留所。翌日李明治結著紅領帶,從容地來到高院,大方地任記者拍照,似乎信心十足。開庭前,他仍與律師及家人談笑風生,法官貝偉和宣判時說:「你當時作為公司主 席,在知情下容許及同意發布虛假賬目,因此負上重大責任。」不過貝偉和接納李明治代表律師金力生的求情,指案件已經拖延十多年,加上李明治患有糖尿病、心 臟病及抑鬱症,所以將量刑兩年的起點減半,「輕判」他入獄一年。李明治聽到被判入獄時,不禁露出錯愕表情。不過他很快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雙手合十、托住 下巴,冷冷地看著法官宣讀量刑的理由。李明治沒料到自己要淪為階下囚,他更早已約定一名德國銀行家在下個月出外公幹。事實上,他花了十二年時間,不惜先後 重金禮聘英國御用大律師Jonathan Caplan、大律師金力生(Alexander King)及曾在佳寧案做辯方律師、現為高院法官的倫明高(Michael Lunn)為自己辯護,過去十二年與政府周旋到底。一直在旁聽席守候的李明治太太,聞判後最初低聲飲泣,未幾號啕大哭,最後她更不支暈倒、嘔吐及抽搐,場 面凄酸。女兒李淑慧、女婿陳禹嘉及幼子李成煌一直陪伴在母親身旁。李明治被押走前一刻,在犯人欄輕輕叫了一聲Shirley,然後將數張一千元紙幣、一張 紅紙及手提電話交給一名女士,並耳語了一會。這名外表娟好的女子名叫庄淑涴,今年四十九歲,是李明治的知心好友。曾任職申銀萬國,現時是中國網路主席兼大 股東,而中國網路持有聯合集團百分之九股權。李明治九八年准以二千五百萬元擔保出外時,庄淑涴便是其中一名人事擔保,她與李明治一家相處融洽,曾入住的地 利根德閣單位,正是李明治頂樓單位的下層。李明治祖籍福建,一九三八年在馬來西亞出生,在澳洲悉尼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八十年代初期,他成立了輝煌澳洲 (Sunshine Australia)。他善用復雜的交易手法壯大公司,令澳洲證監會不滿,並下令暫停輝煌的股份買賣及進行聆訊。眼見形勢不利,李明治遂於八六年轉戰香港。
火 速建聯合系王國李明治以過江龍身份,很快便在香港打穩陣腳,全因他的處事作風狠、快、豪爽。八七年他在一天內動用一億澳元,一口氣買下灣仔舊昇平舞廳(現 為皇悅酒店)、旺角聯合廣場及告士打道地皮。買舊昇平舞廳當日,是一個下雨天,李明治剛剛下機,便摸黑入地盤視察。為了不給對手有反價機會,李明治沒有還 價便買入。短短半年間,他以一億八千萬賣出這塊地皮,凈袋一億元。告士打道地皮更與日資的鹿島集團合作,發展為聯合鹿島大廈,成為聯合集團的旗艦物業。由 聯合地產發展的豪宅地利根德閣更是李明治得意之作,九四年聯合地產出售地利根德閣一及二期,套現二十二億元。第三期則保留收租,曾是全亞洲最高住宅,李明 治將最頂層的八千平方呎、飽覽維港海景的復式單位留給自己居住,大有君臨香港的豪氣。不過李明治現已搬出,該單位亦在今年五月放租。八六年來港的李明治, 很快便與證監會交鋒。八七年李明治與兩名董事入股兆安地產三成五股權,但無披露三人為一致人士,以避過進行全面收購。結果被證監會點名譴責他違反收購合並守則。不過這亦無阻聯合系迅速擴張,在不斷收購下,李明治的聯合系王國全盛時期共有十間上市公司,從事地產、證券、鋼鐵及印刷等業務。聯合系之所以快速壯大,與李明治、聯合集團前財務總監謝柱輝及已逃到台灣的前董事陳進安有關,他們發明的「支票輪」造數手法,有財務融資人士形容是創當年先河之舉。
離 岸設私人銀行例如九一年三月,聯合集團以先舊後新方式,以每股一元四角配售聯合地產股份,集資一億九千八百萬,聯合集團先向獨立第三者出售舊股,所得款項 理應向聯合地產認購新股。但聯合集團向聯合地產以支票支付認購股份金額的同一日,聯合地產同時向第一華南銀行發出同等金額的支票。這間第一華南銀行,是一 間在紐西蘭附近庫克群島(Cook Island)注冊的銀行,根據九三年政府調查聯合系的報告顯示,這間銀行沒有向公眾提供銀行服務,而是聯合系及李明治私人公司專用的銀行。換言之,聯合地產把支票過數後,資金如何流動,只有李明治最清楚。系內最多現金的聯合地產,透過「存放」資金在這間私人銀行,然後由銀行「轉貸」予母公司聯合集團及李明治,作為策動收購及增持股份之用。由於是貸存款項,聯合系不用公布這些關連交易,而聯合地產年報中,反而出現巨額的短期「存款」。所謂「存放」及「轉貸」,其實只是在年報上記賬,從而谷大整系資產值。
喜 歡挑戰法律而觸發聯合系被調查,其實是現任立法會議員詹培忠「爆陰毒」。詹培忠九一年將偉益三成股份出售給李明治,只保留小量股權,李明治從無披露在偉益 的權益。九二年初,偉益向聯合地產以二億八千五百萬元購入紅山半島,需要大比例供股融資,引起小股東詹培忠不滿,於是致函聯交所告狀爆出李明治是偉益大股 東,然後由證監會調查。談到李明治入獄,詹培忠贈興地說:「Ming Tee好醒,認罪前一定與政府傾過。點解最終都要坐監?或者他以為自己受誤導!這些都是命中註定。」這位曾因串謀訛騙入獄的過來人,還「語重心長」地寄語 李明治:「扣除假期,只是坐八個月,咪休息嚇羅!」九二年八月,當時的財政司麥高樂委任容永道會計師樓合夥人聶雅倫展開調查;九月商業罪案調查科派出三百 名藍帽子,搜查與聯合系關連公司。面對政府高調出招,李明治一直保持鎮定,在不足一年內火速出售五間上市公司,包括將東榮鋼鐵出售予長江實業等,套現近十一億元。九三年出席美商會聚會時,他依然十分風騷,發表「出位」言論,教在場「老外」到大陸做生意之道,他竟然說:「法律不是一回事。」他更暗示賄賂有效,「不要說是行賄,而是經濟援助,最重要是肯定自己不會被人查。」
強人充滿自卑感李明治亦非一味與政府硬碰,調查一開始他便引入社會名流入聯合系內董事局,包括前馬會主席麥蘊利、前機場管理局主席黃保欣、前立法會議員劉華森等,以保持公司聲譽。九三年政府發表調查結果後,他便辭去系內所有職位,日常業務主要由長子成輝處理,女兒淑慧在聯合集團為非執行董事,幼子成煌則擔任馬來西亞上市公司Mulpha的主席。李明治這番人事安排,令他入獄後,聯合系仍然如常運作。這點「遠見」,就是他與其他入獄的公司主 席最大分別。不過聯合系活躍程度大不如前。連李明治本人在過去六年的繼續審訊期間,亦明顯低調下來,甚至連女兒李淑慧九九年的婚禮亦刻意低調,只請十多名 親友觀禮。李明治一生愛與監管機構鬥智鬥力,據說是源自他的自卑。一名曾與他共事的商界人士說:「他自卑感很強,經常覺得自己是馬拉人,被人『蝦』,所以 最愛走法律罅,覺得這樣才過癮。」
案中經典——佳寧案李明治案件之復雜、審訊年期之長、證人證物之多,雖然是近年罕見,但仍然未能打破佳寧 案所創下的紀錄,論佳寧案的戲劇性,更是李明治案所不及。佳寧創辦人兼大股東陳松青,八三年涉及商業罪案被捕,展開了長達十三年的訴訟,成為香港有史以來 審訊最長的官司。佳寧案用了二億元公帑,廉署調查員在歐、美、澳、亞洲等十三個國家,會見了三百五十名證人,出庭證人達一百六十名,在兩萬件呈堂證物中, 包括了四百萬頁文件。審訊期間有一名證人被槍殺,一名負責佳寧案的廉署調查員疑不堪壓力自殺。八七年主審法官柏嘉以控罪重復為由,裁定陳松青等六名被告無 罪釋放,受到輿論非議。柏嘉翌年辭職,卻在塞普勒斯離奇車禍中喪生,為佳寧案更添戲劇性。後來控方上訴,陳松青於九六年被判入獄三年,扣除假期後,實際入 獄十八個月。九八年出獄後已甚少再露面。
李明治案始末86年李明治結束澳洲業務,轉移來港發展。87年李明治與兩名董事入 股兆安地產逾35%股權,但無披露三人為一致行動人士,避過進行全面收購,被證監會譴責違反收購合並守則。91年11月聯合系擬私有化。92年2月證監會 接獲偉益小股東詹培忠投訴,指李明治無披露為偉益大股東身份。證監還介入調查聯合地產購入紅山半島,是否屬於關連交易。92年8月前財政司麥高樂委任容永 道會計師樓合夥人聶雅倫,調查聯合系內十間公司。92年9月商業罪案調查科高調地派出300名警員,上門搜查聯合系公司。93年3月李明治就商業罪案調查科的調查申請司法覆核,被高院駁回。93年9月政府公布調查結果,指聯集部分董事曾從事不當及損害小股東利益行為,並交由商罪科跟進。93年10月李明治辭去聯合系內所有職位。97年5月聯合集團財務總監謝柱輝於澳洲雪梨被捕;前董事陳 進安則被警方通緝。98年8月謝柱輝被引渡返港受審,李明治於文錦渡過境時被捕,兩人於東區法院提堂。99年6月案件轉介高院審訊,李明治申請永久終止聆 訊。00年7月高院頒令永久擱置案件,李明治、謝柱輝當庭釋放。01年2月政府聘請前律政司唐明治,上訴至終審法院。01年3月終審法院把案件發還高院重 審。02年3月控方的專家證人,前工商東亞董事總經理李國榮,因未有披露曾被證監會調 查,而被質疑其認受性,法官解散陪審團。02年12月法官指控方偏袒李國榮,影響公平審訊,再次頒令永久擱置聆訊。03年8月終審法院再度發還李明治案件 高院重審。03年12月謝柱輝突然認罪,被判入獄16個月,緩刑2年,並返澳洲與家人團聚。04年5月李明治申請永久終止聆訊,被高院否決。04年11月 李明治與控方達成認罪協議,承認兩項發放虛假賬目聲明控罪,被判入獄12個月,取消出任公司董事資格4年及支付堂費$1,500萬
⑵ 詹培忠的人物簡介
父親是香港經營進出口生意的富商。他1956年來港,中五輟學,即離開香港到柬埔寨協助其父經商,其間足跡遍及越南、寮國、柬埔寨。60年代末期回港開創個人的事業,經營香港與東南亞之間的進出口貿易。
1971年,因父親參股水利公司,派他到遠東交易所任職,從此投身證券行業。
1973年黃子明家族的寶光公司創辦股票部,由他全權負責,後又加入黃氏家族的精工及金島集團的管理層。
1979年陳松青的佳寧公司收購黃氏家族的美漢公司,組成佳寧集團,他成為佳寧的經紀人。
1982年自創首間上市公司---新時代。
1983年佳寧倒閉,詹氏移居加拿大。
1985年重返香港,再在股市活動,專收購有問題的小企業,通過重組及注資,然後出售賺錢。
⑶ 陳松青的陳松青
陳松青,1935年生,新加坡人,香港佳寧案主腦
19世紀50年代中期,陳松青赴英國留學,獲得工程學位,畢業後一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做建築工程師。原本在新加坡任土木工程師,在當地破產後,在1972年6月抵達香港,受地產商鍾正文所用,擔任項目經理。3年後,陳松青自行成立一間地產公司。在1970年代,香港經濟大發展,房地產市場勁升,陳松青因而淘得第一桶金。他其後再與鍾正文合作,成立佳寧集團及無數子公司及關聯公司,又以行賄手段向香港注冊的馬來西亞裕民財務獲得無限量的貸款,行動低調。
另一方面,陳松青行動高調地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美漢,再更名為佳寧置業有限公司。又以10億港元的天價,向老牌英資公司怡和子公司,全棟買下香港金鍾甲級寫字樓金門大廈,並改名為 「佳寧中心」。香港傳媒因此爭相報道,可惜不知佳寧的資金來源,及幕後人物背景,只得到傳聞。
6個月後,佳寧轉手整體出售金門大廈,凈賺毛利6.8億港元,使美漢此一蚊型空殼公司由股價6港元,飆升至15.4港元,只是9個月功夫,上漲了250% ,其實,陳松青利用「佳寧系」的子公司、孫公司,對股價操縱,以「左袋買右袋」的手法使佳寧股股颷升,持續高企。
不久後,香港面臨1997問題、中英談判等令香港地產和香港股市下滑,鍾正文率先人間蒸發,致使佳寧詐騙案終現形。由於債權人紛紛告上法院,佳寧集團及子公司相繼清盤,至1983年10月2日,陳松青等被捕。1994年,陳松青被控詐騙、提供非法利益等罪名。最後在1996年被控罪成,判處入獄三年。
陳松青的財技手法,為後世人模仿,但由於對投資者權益構成莫大威脅,所以香港政府後來修改法例,杜絕有人用類似手法犯案。 陳松青,1998年初在香港出獄,與妻子和三位女兒長居於新界西貢清水灣道281地段。此為女兒以公司名義於1992年4千萬元購入並重建。鄰居紫廬是「鷓鴣菜」老闆張紫珊。
陳松青名義上,仍是香港上環干諾道中三家私人公司的董事。本人的生意,由女兒經營,包括投資公司、房地產、證券和信貸等。陳松青作風低調,只是在2001年12月為葉劍英孫女葉靜子在香港的「西藏珍寶展」送上大花
籃致賀,因此為傳媒發現。 於上世紀80年代叱吒一時的前香港佳寧集團主席陳松青,因佳寧詐騙案鋃鐺入獄,風光不再,又與好拍檔恆生銀行後人林秀峰反目,為爭奪5件價值過億(港幣,下同)的古玩對簿公堂,最終被判須賠償林秀峰逾1億元損失。
林秀峰早前入稟高院申請陳松青破產,高院15日在陳松青沒有出庭的情況下,正式向陳松青頒下破產令。陳松青好友詹培忠指,估計陳松青不還錢只是跟林秀峰「斗氣」。
因5件古玩而導致破產的「一代富豪」陳松青,15日並未到庭,也沒有律師代表抗辯,最後法庭正式宣布陳破產。據悉,蘇富比已將於2005年以天價拍賣的「清乾隆琺琅古月軒錦雞圖」的1億多元收益,通過法庭歸還予林秀峰,另外不包括律師費及訟費等,陳松青仍欠林秀峰約6000多萬元款項,另外還須等待清盤官完成核數工作,才清楚餘下欠款是多少。
⑷ 香港十大奇案的佳寧謀殺案
佳寧謀殺案 ── 伊巴謙之死(1983年)
佳寧案歷時十七年,涉及款項達六十六億元,訴訟費更超過兩億元!但主謀陳松青只被判入獄三年,其中一年多更在羈留病房中渡過!不過,三個和案件有密切關系人士卻離奇死亡!
其一是律師溫樹寶,他被發現在寓所泳池溺斃,最後證實是自殺。另一名是法官柏嘉,他於審結陳松青等人後一年,於塞普勒斯發生交通意外不治斃命;柏嘉太太於93年亦宣告破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馬裕民財務的財務總監伊巴謙。1983年,他專責到港查核該公司一筆為數四十億元貸款,其後他的屍首被發現棄置於大埔火車站附近的蕉林內,警方相信他是遭人勒死 !
陳松青,前佳寧集團主席,一九八三年十月與公司董事何桂全被拘捕,控以詐騙罪名,當時佳寧集團負債一百億。佳寧案也是香港開埠以來訴訟期最長的案件,至一九八六年十月方審結,陳松青承認兩項串謀訛騙兩億八千萬美元,入獄三年。陳松青與司法部門的惡斗,有其製造財富的狠勁,自八三年來,多次向法庭申請永久擱置聆訊,令香港go-vern-ment要負擔近兩億元的訴訟費。至一九八七年主審按察司以控罪重復為理由,裁定陳松青毋須答辯,當庭釋放。按察司後來深受批評,指其判錯案,結果按察司於八八年辭職。律證署並沒因陳松青在主要控罪開脫而放棄,繼續控以陳松青其他罪名。陳松青被捕前,貸款與陳松青的大馬裕民財務助理經理在香港一間酒店被殺,屍體被移到野外蕉林。此謀殺案開審前一天,負責佳寧產業交易的律師又離奇自殺。一名負責佳寧案件的廉政公署調查主任,疑因工作壓力過大,自殺身亡。曾審理佳寧案的按察司,辭職後第二年在塞普勒斯撞車死亡。陳松青曾是香港的發財神話。他一九七二年從新加坡來港,不過是一個工程經理。七九年他瞞天過海,向馬來西亞裕民財務借入大筆資金,隨即宣布收購一間上市公司,易名佳寧企業,逼高股價,隨即開始滾雪球,以錢賺錢。八O年他曾以十億港元購入中環金門大廈,半年後以十七億出售,一轉手賺七億,令香港股民如痴如醉,佳寧集團的股價兩年內上升一倍,業務包括地產、航運、旅遊。一九八二年香港前途危機出現,佳寧卒之吹破肥皂泡,負債累累,八三年佳寧停牌及清盤,但多間財務公司及銀行都無法追回欠款,更不要說跟風的小股東了,手持的股票頓成廢紙。他們原來以為廢紙可以變成金。 胡禮達Warrick Reid,原籍紐西蘭,前香港律政處副律政專員,在香港律政署工作十四年,於八九年被廉政公署起訴財富與官職收入不相稱,翌年被判監八年。他就任副律政專員其間,曾收受一千兩百四十萬元的贓款,作為不起訴的代價。他被捕後曾作污點證人,指證其他合謀貪污人士,一共十三人,結果獲減刑一年。胡禮達於九四年出獄,並被驅逐回紐西蘭。不久又因涉嫌提供假證供,再度被起訴。
⑸ 西安佳寧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西安佳寧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於2010年4月29日成立,注冊資金500萬元整。公司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鳳棲西路8號。具有消防設施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西安佳寧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主要業務范圍有:消防工程施工、建築智能化工程施工、採暖通風及中央空調系統工程施工、鋼結構防火塗料工程施工及產品銷售。經過近五年的發展,公司培育出一支素質過硬、專業、規范的施工隊伍,公司現有高級工程師2名、助理工程師5名、會計師1名。施工隊伍配備具有專業證書的項目經理、質量監督員、施工安全員等技術人員。樣板工程有西電研發樓消防工程、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廠房消防工程、省體育場活動中心消防工程、中國移動西北大區1#2#倉庫物流中心消防工程、內蒙古凱德文化廣場消防工程、沃斯特項目鋼結構廠房消防工程(閻良)、陝西信息大廈消防工程、陝西建工集團機械施工有限公司鋼結構消防工程、灃渭新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區改造消防工程、萬方汽配鋼結構消防工程航天504研究所B2建築消防工程、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消防工程、陝西有色光電廠房消防工程,西安小寨賽格商場消防工程等。公司秉承科技為先導、質量重生命的原則,對工程質量精益求精,與國內知名消防器材公司合作,質量過硬的原材料,高素質的施工隊伍,先進的管理,豐富的從業經驗,使佳寧公司在施工質量、施工速度、售後服務等方面均達到一流水平,深受社會各方贊譽。
法定代表人:張艷娟
成立時間:2010-04-29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10010029541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西安市蓮湖區北關正街16號含光雨露1幢12306號
⑹ 誰有詹培忠的父親資料高分喲
廣東潮安人。1946年生於潮州。父親是香港經營進出口生意的富商。他1956年來港,中五輟學,即離開香港到柬埔寨協助其父經商,其間足跡遍及越南、寮國、柬埔寨。60年代末期回港開創個人的事業,經營香港與東南亞之間的進出口貿易。1971年,因父親參股水利公司,派他到遠東交易所任職,從此投身證券行業。1973年黃子明家族的寶光公司創辦股票部,由他全權負責,後又加入黃氏家族的精工及金島集團的管理層。1979年陳松青的佳寧公司收購黃氏家族的美漢公司,組成佳寧集團,他成為佳寧的經紀人。1982年自創首間上市公司---新時代。1983年佳寧倒閉,詹氏移居加拿大。1985年重返香港,再在股市活動,專收購有問題的小企業,通過重組及注資,然後出售賺錢。目前他在香港及海外擁有的上市公司共10間,即新時代、伊人置業、明仁企業、第一城市、威華航運、紀德置業、偉益置業、港澳發展及加拿大的GIANTBAY RESOURCES和LAROUGE RESOURCES,成為香港的億萬富翁。
⑺ 利孝和夫人哪裡人
利孝和夫人本名叫「陸燕群」是香港人。
陸雁群1925年8月1日出生在香港一富有商人的家庭,父親是香港殷商陸文流,母親陳淑穎。
利孝和夫人:TVB董事 TVB大股東之一 她夫君利孝和是前TVB股東
說起陸雁群,應該先說一下利氏家族,因為陸雁群出嫁後即名為利陸雁群,成為利氏家族成員。
香港世家的發跡,十居其九與地產有關系,至於他們如何獲取第一筆起家的本錢,卻各有不同的故事。
香港著名富商利氏家族的先祖,是靠販賣鴉片積聚財富的,然後經營地產及其他生意,進而成為世家。
利氏家族所經營的生意,可謂包羅萬象,除地產及物業收租外,還包括了酒店及投資控股,主要財產包括了持有上市公司希慎興業約45%的股權、持有利園國際酒店主要股權
以及美都酒店、廣州花園酒店、興華半導體公司、上海商業銀行、銀聯保險、享寶財務、香港鋼管以及銅鑼灣數幢物業的業權等。
現時利氏家族成員,持有部分電視廣播及電視企業的股權,另加上上海商業銀行、銀聯保險、享寶財務、香港半導體公司、太古、國泰、恆生、中煤、匯豐及和黃等多家公
司的股權。
利希慎共有七子七女,分別由一妻三妾所生,利孝和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後來成為陸雁群的丈夫。
利孝和1910年出生,7歲時,在瑞士籍的家庭教師陪同下,與大哥利銘澤一同負笈英倫,兩兄弟皆考入著名的牛津大學,利銘澤讀的是工程系,利孝和則念法律系,並取得牛
津大學文學士及民事法學士學位,1932年成為執業大律師。
1943年,利孝和出任中國平準基金委員會主席之特別助理及中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1946年被委任為中國外交部顧問、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國
首席代表的特別助理。
進入60年代,電視行業在香港前景見好,他便與弟弟利榮森、利榮達合作,投資電視業,成為香港電視的創辦人之一。
1967年,他出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一職。利孝和投資成立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可說是精明的抉擇,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生意場上先人一步的銳利眼光。這項投資,不僅為他帶來巨大名氣,而且也使利家的財產更上一層樓。
與此同時,利孝和大力發展飲品業及酒店業,曾任聯合汽水廠有限公司及美都酒店有限公司主席。在香港飲品業及酒店業也曾輝煌一時。
雄厚的家族勢力加上教育背景,利孝和成為香港商界不可等閑視之的黑馬,很多公司邀請他當董事。這些公司包括香港煙草有限公司、上海商業銀行、國泰航空公司等。
到了1978年,利孝和獲委任為紐約洛克菲勒大學校董,隨後又被委任為紐約亞洲學會之分區主任。
喜結連理
陸雁群1925年8月1日出生在香港一富有商人的家庭,父親是香港殷商陸文流,母親陳淑穎。同那個時代所有富家子女一樣,陸雁群從小在香港聖斯蒂芬女子學校接受教育,並於1945年中學畢業後,到美國米露士女子大學修讀商業管理學士課程,四年大學畢業
後返回香港。
陸雁群與利孝和在香港成婚是1949年5月20日,陸雁群年方24歲,利孝和則39歲,比
她年長15歲。
陸雁群就此把自己關在了豪門園內,全心全意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
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在支持著。如果說利孝和是一個成功的男人,那麼陸雁群就是他身後的無名英雄。可以說她無怨無艾的自我犧牲為丈夫事業的壯大、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陸雁群悉心打理小家,利孝和全力以赴在商場拚搏,夫妻的感情也在這種自然分工中慢慢地更加深厚。
秉承夫業
利孝和逝世那年,陸雁群55歲,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雖然陸雁群曾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非平庸之輩,不過長期理家的她,一時間面對丈夫過世留下的如此龐大的遺產,確實有些仿徨。
當時,她的兒子憲彬剛在美國念完大學課程回到香港,在銀行工作,晚上還兼修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無暇照顧幫助母親。大女兒蘊蓮遠在澳洲,遠水解不了近渴。小女兒蘊珍還是讀書的年紀,正在美國上學。
陸雁群求人無路,只能咬緊牙關,自己處理丈夫遺留下的產業。
對於一位從未涉足商界的女子來講,守住家業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了,更何況還要發展壯大家業?
前半生有丈夫強有力的支撐,不需她花費精力去想事業的事。現在則不同了,一夜之間有億萬家產在她名下,她不得不親手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能力。
陸雁群確實不是一位弱女子,在人生的轉彎處,每一次都會順應天時。當初嫁給利孝和,她即順應命運的安排,做好她的家庭主婦。現如今丈夫辭世,一下子把她從後台推
到了前台,她當仁不讓地改變了30年的生活方式和所扮演的角色。從陸雁群做出決定,由自己親自打理家業的那一刻起,她就義無反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她來講完全陌生的商
業大世界,從小家勇敢地走了出來,以女強人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
節節取勝
陸雁群與丈夫在做生意方面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利孝和不愛守業,喜歡創立自己的事業,陸雁群則對做生意根本不感興趣。
她的投資哲學是:既知自己不懂做生意,不如在看中某生意時,買它的股份,讓別人替自己賺錢。比如說,她認為內地房地產會漲價,不必老遠跑到內地去起樓,只要買做
內地地產生意的優質股份便可達到目的。
於是,她決定把企業賣掉,收回資金,投入到自己的能力控製得住的專長上。
很多人認為,親人親手創立的家業有紀念意義,即使市道不好,也要鼎力守衛,不能拱手讓人,應該讓家族大業世代相傳。
陸雁群卻打破常規,摒棄了這種觀念。她把丈夫遺下的生意一一買掉,然後投資到股票、外匯以及物業方面。她的觀點是:與其做生意的奴隸,不如用生意來做她的生財工
具,以錢賺錢。
沒想到,經過幾年的努力,丈夫遺下的財產在她手中以倍數遞增,令許多男士望塵莫及。
在利孝和去世後不久的1980年,陸雁群就把聯合汽水的廠房出售給當年在香港響當當的佳寧集團有份的一個財團,汽水業務則售予楊協成,從中套現幾億港元。這是陸雁群
在丈夫去世後下的第一步棋。
1981年適值美元低潮,一美元兌港元只有5元多時,陸雁群看好行情,把出售聯合汽水所得的幾億港元現金,投資到美元上。1982年中英政府因「九七」問題談判陷入困境,
港元大跌,美元升值,一美元可兌港元七八塊。僅一年時間,陸雁群就在外匯市場上大賺一筆。接著陸雁群又投資日圓,到了1985年日圓大幅升值,使她又著實賺了不少,大家不
能不佩服陸雁群的投資眼光。
繼出售聯合汽水廠後,陸雁群又進行第二步出售丈夫遺留的產業。
1987年,陸雁群隨邵逸夫售出其23%的無線股份給澳洲奔達集團之後,又把自己所持無線股權中的3%售予奔達主席龐雅倫。那時,陸雁群出售所持無線股權,每股作價14元,
總共套現了1.2億元港幣。
長期以來,陸雁群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把資金放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目前,她的七成資金放在債券、外匯及股票等流動性較高的資產上,其他三成放在物業上。過去幾年
,香港物業市道一路興旺,可說是舉世興嘆,那麼陸雁群手中的物業也就只有升值之理了。誰也想不到,陸雁群會如此幸運,百發百中,幾乎沒有失算過,大踏步地滾動著資金,家產越來越豐厚。
閑情逸致
平時,陸雁群不用上班,也毋須料理家務。但她長年保持早起的習慣,每日八點起床,早餐後看當天的報紙,然後在家中的泳池游水,甚至在冬天也不間斷,有時跳一會兒繩,做足一個小時的健身運動,這點是不少年輕人自愧不如的。
之後,陸雁群外出打點事務,銀行、經紀行是她常去的場所;高興了還會一改形象,換下旗袍,穿上長褲、外套,親自到上環街市買菜。她大多是在外用過午餐後做些案頭工作,復信、整理文件等等。
小心的飲食習慣,加上每天做足一個小時的健身運動,陸雁群的體重十幾年如一日她在少女時代,曾獲得水仙花皇後獎,其時,體重是108磅。幾十年過去了,年事已高的她只是重了兩磅,應該說是十分難得的。
陸雁群卻一直忠於自己對先夫的愛情,全心全意地撫養自己的三個子女。
如今子女們早已長大成人,移民的移民,出嫁的出嫁,剩下陸雁群獨居於布力徑四號兩萬平方尺的豪宅。陸雁群每日有規律地忙碌,也不覺得日子沉悶。她十分開朗,口頭禪是「一切明白」,深信所有煩惱與困難都可迎刃而解,生活自然感到開心。
陸雁群常常教導孩子:不要因為家境富有而驕傲,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上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不幸,不少人在失去伴侶後變得消沉頹廢,陸雁群卻秉持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勇於面對生活的挫折,並得以享受事業成功的幸福。
⑻ 佳寧是什麼電視劇
心跳源計劃。
裘佳寧作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女科學家,在被導師剽竊了論文,毅然回到國內參與「源計劃」的研發工作。
當然,現實卻也不像裘佳寧想的一帆風順,裘佳寧需要面對的不僅有充滿挑戰的「源計劃」,還有驚心動魄的職場競爭。
劇情簡介
女科學家裘佳寧是國內著名醫葯集團「源計劃」實驗室的核心研究員,她一心想攻克課題,向科學界證明自己實力的同時更為奠定祖國在生物科學界的地位。試驗進行到臨床階段,實驗室來了一名新晉研究員周小山。
周小山的睿智內斂吸引了裘佳寧的注意,而裘佳寧的美麗堅強也攪亂了周小山一向平靜的心湖,可周小山的真實身份卻是一名掮客,他的到來是要奪走裘佳寧的科研成果。
然佳寧格局高遠,一心撲在事業上,並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感召,堅決捍衛祖國的科研成果,在這過程中,她對事業的執著和對國家的大義也感染了周小山,最終佳寧和小山一起完成了研究,為國家爭光。
⑼ 美國銀行中心的佳寧案與金門大廈
1980年1月,佳寧主席陳松青以9億9800萬港元購入金門大廈,數月後,以接近一倍的16億8000萬港元轉售予另一財團,當時的交易並無向銀行借貸,佳寧聲稱收購資金由佳寧背後的財團支付,交易實際是意圖向外界展示佳寧集團的實力。
1982年,香港地產因前途問題而大跌。1982年10月,佳寧的債權銀行入稟法院要求將其清盤。1983年10月佳寧集團清盤。1983年9月,香港警方開始調查佳寧於1980年金門大廈的交易,當中陳松青等人因涉嫌詐騙被提出檢控。經過復雜司法程序,1987年案件在最高法院審判。